孩子被打,家长该不该教他打回去?
小孩子被打了之后家长不应该教孩子打回去,应该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如果说小孩子被打了以后爸爸妈妈就让小孩子打回去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将小孩子教成一种以暴制暴的态度。小孩子养成了这种性格的话,那么今后进入到了社会以后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好的举动。有很多犯了错的人都是在小的时候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正确。
增长小孩子的暴力因素
爸爸妈妈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坚强一些,也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总是懦弱,但是一定要用正确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说小孩子被别人打了以后,爸爸妈妈就让孩子打回去的话,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教育方式。只有可能会将小孩子的暴力因子扩散的更多,而且也会将小孩子的暴力因素扩散的更强。
不要让彼此后悔
如果说爸爸妈妈总是用这种以暴制暴的态度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话,那么小孩子终有一天会被爸爸妈妈所耽误。虽然说小孩子做的错事都是自己做出来的,但是这些错事和爸爸妈妈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让自己的态度成为小孩子不好的影响,也不要让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让孩子走上一条不好的道路。
爸爸妈妈要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说自己给孩子做出了一些不好的教育的话,那么小孩子今后很有可能也会因为这些事情来埋怨自己的爸爸妈妈。小孩子很有可能会觉得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好好教育自己的话,自己就不会走上这样的道路了,所以说爸爸妈妈不要做出让小孩子和自己的会后悔的事情。
教孩子分清情况,有区分地对待
“打不打回去”这个问题,不是简单二元对立,应分清具体情况。打人的小孩有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有可能是有针对的,也有可能是没有针对的。
打不打回去,都是在特定事例情境下的建议,不能一概而论。很多情况下,孩子被打可能只是偶然情况,因为失误或玩笑过头,这种情况下应该教孩子包容。而面对有针对的、故意欺凌,就应该反抗。需要注意的是,反抗形式有很多种,除了打回去,还可以寻求老师、父母帮助,甚至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另外,孩子在学校被打,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两个小孩能解决的,要依靠学校成立心理评估与援助系统,整体地解决问题。除了关注被打的孩子,也需要关注那个打人的孩子。有的孩子习惯性地打人,可能是因为心理上的偏差,很可能是特殊家庭成长环境导致。对于这种孩子,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应该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并且给予适当的帮助。
教孩子表达情绪,学会正确沟通
有人指出,孩子不像成人,往往不具备较好的“情景解读”能力,即判断不出“哪些情况”具体是指哪些情况。因此,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消极情绪,掌握处理与他人冲突的原则,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更有帮助,也是家长最该用心之处。
这种原则首先是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感受直接告诉对方,让对方知道自己不高兴了。如果对方停止了对自己的打扰,可以告诉孩子不必睚眦必报。若对方还在继续故意的甚至是恶意的欺凌,则要主动向老师或家长求助,通过成人之间的沟通来达到既化解冲突、又进行教育的目的。
收获一份友谊,远比打服一个对手,更能给孩子欣慰感。当家长们都能以清晰表达、保持善良、坚定立场的原则来引导学生处理矛盾,相信校园欺凌现象会少很多,孩子们也能获得更好保护自己的能力。
面对暴力,教孩子用“法”保护
一味鼓励“打回去”,还可能上演至残酷的以暴制暴。孩子心智尚不成熟,难以保证“打回去”的力度和必要限度。比如一个同学挨了打,他当时手上正好有铅笔刀,或者手边有板凳,他拿起这些工具反击,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后果。
在双方发生冲突情况下,即使是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做到理智,何况是孩子。如果一味鼓励孩子“打回去”,很可能会使打斗升级。面对恶意的暴力,我们更应该教孩子如何先机智地摆脱,推开、制止对方,然后脱身。
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要学法、守法、知法、懂法。应该教育孩子,被打或看到有人被欺负时,不要忍气吞声,不要害怕,要保持冷静。孩子应先学会如何摆脱暴力,然后向老师、家长或民警等求助,机智地拒绝侵害、反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