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带火了相声,也带偏了相声,你认可这个观点吗?
郭德纲从当年一个默默无闻的茶馆艺人,到如今大红大紫的相声名家,占据相声界半壁江山的德云社掌门。这一路走来,郭德纲不知经历有多少委屈、艰辛、汗水、眼泪和嘲笑,好在郭德纲咬牙坚持下来了,最终他成了如今台上风光无限的大咖。
说郭德纲是发扬光大还是毁了相声,都不准确,首先郭德纲的出现确实带火了相声,但是并没有把相声精髓的东西展现出来,他的徒弟们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说他毁了相声就更不靠谱了,他的相声只是糟粕的东西去除得不太干净,谈不上毁,因为相声本身也不是什么特别高雅的东西。
有一点必须承认郭德纲对传统曲艺包括国粹京剧做的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那就是他让年轻人在现在这个浮华的社会里能喜欢上传统曲艺,而不被时代所抛弃,传统曲艺需要一代代传承,观众更需要年轻人来支持,好的东西才能流传下来。
相声行业在经历了八十年代的巅峰之后,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渐下滑,这中间有多重原因,最根本有两点:外部,娱乐产品多元化的影响,流行音乐和小品的崛起直接影响了相声、评书和戏曲这些八十年代的老宝贝。内部,行业内部整体创作能力的枯竭,表演趋于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郭德纲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横空出世确实给了很多人尤其是相声爱好者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被媒体誉为“相声草根英雄”,一时间不仅自己爆红,也让德云社爆红,同时带火了整个相声界。
如果说郭德纲在刚开始爆红那几年还只是吃相声爱好者的存量市场,后来他通过话题炒作、综艺电影等渠道开始逐渐火出圈,甚至有了自己以及德云社的饭圈,这无疑是带动了相声行业的“增量市场”。不能说这些“增量市场”只增到了德云社一家团体上,事实上,很多相声团体也在这十几年里受益匪浅,这是客观事实,不能否认。
当然,郭德纲的走红也是着着实实吃到了时代的红利,他走红的那几年正是互联网二次腾飞、网红经济和全民娱乐浪潮相互叠加的时代,作为娱乐领域的相声行业,没有出现郭德纲也会出现李德纲。反过来看某华南足球俱乐部,他们迅速崛起的秘诀只有两个字“金元”,巨大资金投入的背后则是母公司吃到了房地产市场飙升的红利。互联网时代有一句俗语:“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郭德纲也确实带偏了相声,某华南足球俱乐部在成立后依靠金元攻势确实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国内和国际上都拿到了不少冠军,一时间吸引了不少“球迷”(叫冠军迷似乎更合适),虽然由于投资巨大导致俱乐部亏损严重,但实打实给母公司做了很多广告,更是吸引了很多粉丝。
但是,面对积贫积弱严重内虚的中国足球,像某华南足球俱乐部这种狂吃万艾可的做法虽然表面上强硬了几天,却严重带偏了中国足球发展方向,彻底把本来就虚的身子给祸害完蛋,最后就是一蹶不振,连带着几个同样狂吃猛药的俱乐部死的死完的完,中国足球也只剩下了一口气苟延残喘。
郭德纲在成名后的一些做法也带偏了相声行业的发展方向。郭德纲由于忙,演出多同时新作品少,于是他有很多相声都是把揉碎了的段子重新搭配,然后当成一段新相声说,还美其名曰“从来不对词,全是现挂”,这种做法其实和相声艺术讲究严谨是背道而驰的。
相声行业是需要现挂的,但现挂是建立在完整的作品之上,属于锦上添花,把碎段子当现挂再过度抬高,本质上是在玷污相声艺术。郭德纲非常推崇传统相声,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对,相声本来就应该是继往开来,传统和现代结合。但郭德纲很多相声却属于“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说传统相声,实际上却严重拉长垫话,把传统相声改成了四不像(相声、脱口秀、二人转和滑稽)的玩意,这也是一种糟蹋相声艺术的做法。
相声行业经历一百年的努力,终于从不入流的什样杂耍发展成为相声艺术,在这个过程中,相声作品的“雅俗共赏”和“寓教于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没有这两个追求的话,相声行业或者早已消失或者依旧徘徊于阴暗的角落。
郭德纲在行动上和理论上却过度强调了相声的娱乐功能,同时将“雅俗共赏”中的“通俗”偷换为“媚俗、低俗、庸俗”的三俗,在其表演中甚至还有恶俗和粗俗的内容。这种“五俗俱全”和“过度娱乐”的指导思想对相声行业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弄不好会毁掉相声前辈们一百多年的努力成果。
好在,相声行业的主管部门和很多从业者还是清醒的,相声也就没有像足球那样迅速土崩瓦解一地鸡毛。创作优秀相声作品,除了行业内的专业人才需要努力外,相声还应该加大“请进来”的策略,广泛吸引社会各界人士为相声提供素材和创作作品,等作品“走出去”后由创作者和表演者分享收益,最终建立起一个能够良性循环的相声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