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电视机的制式有哪些 三大制式全掌握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什么是彩色电视的三制式?
答:最早搞彩色电视的是美国,当时用各种方式传送彩色电视信号的方法百花齐放,主要有顺序制和同时制两大类,顺序制就是把红绿蓝三种信号轮流传送,有场顺序制、行顺序制、点顺序制;同时制就是把红绿蓝三种信号同时传送。1948年,国(美国)内的108座电视台已经把所有频道占满,彩色电视如果开辟新的频道已不可能,只能占用黑白电视的频道。
1952年,国家统一组织了一个专家组,来决定美国的国家彩电制式,经过半年的考察和研究,决定使用观看效果最好的场顺序制定为国家彩电制式:即每秒144场轮流传送红绿蓝场三种信号,之所以用144场,是因为电影是每秒24幅图像,为减少闪烁帧间遮光一次,根据电影的经验,电视采用隔行扫描,24帧图像扫描48场,奇数场扫描奇数行,偶数场扫描偶数行;因为每种颜色都要扫描48场,三种颜色就是144场。
这种方法使用了不到半年,遭到全国电视台的强烈反对,主要原因是商家不投广告了,断了经济来源,与中国不同,美国电视台是私人办的,是靠广告来养活的。技术上原因是:不兼容。即黑白电视机看不到彩色节目,彩色电视机看不到黑白节目。专家组决定推倒重来。新制式首要是“兼容”,在充分研究了人眼的视觉特征后,于1953年推出一种全新的电视制式,这就是著名的“NTSC”制,即“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四个名词第一个子母的组合。“N”制摒弃了用红绿蓝三个信号来传送的方法,而是用一个黑白和彩色电视机都能接收的到的亮度信号为主,使用宽带(4MHz)来传输,这样可以更多地表现图像的细节,而把两个色差信号(“红减亮”和“蓝减亮”)用调幅的方法、不同的带宽(R-Y用1.3 MHz ,B-Y用0.6 MHz)互隔90度调制到一个精心选择的精确到1Hz的频率(叫副载波,使用3.57…. MHz)上,再把副载波的基频抑制掉。这种方式叫:正交平衡调制。这样做的好处是:把两个色度信号巧妙地安插在亮度信号频谱高端的空隙中,最大限度地减小了色度信号对亮度信号的干扰,用最简单的方法传送了兼容的彩色电视信号。
N制在使用中发现的问题是:在弱信号(远距离)和多径传输(楼群中反射波多)时,色调容易变化,衣物颜色变化了,观看的人也不知道,以为原来就如此,但人脸颜色变化了如都是绿脸蓝脸,观看的人就难以接受,正因如此,N制的彩电必须设置“色调”旋钮来校正上述偏差,使人脸恢复肉色。
为克服这个弊病,法国在1956年推出一种新型的彩电制式,方法是将两个色差信号调频,每行只传送一个,轮流叠加在亮度信号上传送,接收端靠一行时间(64µs)的一块超声玻璃延时线来记忆上一行的色度信息,这种制式叫SECMA(塞康制),简称S制,同样实现了色调不易变化、取消色调钮的目的。使用该制式的主要有法国、前苏联、东欧各国。
1958年,德国推出了另一种全新的彩电制式,名叫PAL(帕尔制),简称P制,方法是将两个色差信号,用调幅的方法分别调制在精心选择的副载波(频率为4433618.75Hz)的正弦波和余弦波(互差90度)上之后再滤除副载波的基波,这些都和N制一样,属正交平衡调制,所不同的是:N制是把红减亮(R-Y)调制后的波,与基轴旋转33度所形成的信号称为I信号,以1.3MHz的宽带传送,蓝减亮(B-Y)调制后的波,与基轴旋转123度所形成的信号称为Q信号,以0.6MHz的窄带传送。而P制不再与副载波基轴旋转,红减亮(R-Y)调正弦波后称为V信号,蓝减亮(B-Y)调余弦波后称为U信号,最大的区别是:将V信号每行倒一次相发送,也就是第一行不倒相,称NTSC行,下一行倒相,翻转180度传送,称为PAL行。接收端通过一个梳状滤波器把色度信号梳出来,由于相邻两行的相位相反,可以互相抵消和平均,弱信号所引起的相位畸变表现在屏幕上的最终结果是:色调基本不变,就是有点退饱和(就是颜色浅了一点而已),绝不会出现蓝脸绿脸的怪相。
我国1973年由国家组织了代表团出国考察,经过对三种制式的反复比较,最终于1974年将PAL-D.K定为中国制式。即彩色电视制式为PAL制,黑白电视制式V频段为D,U频段为K,D和K的差别很小,区别是残留边带的带宽不同:D为1.25MHz,K0.75MHz,其他完全相同。
答:最早搞彩色电视的是美国,当时用各种方式传送彩色电视信号的方法百花齐放,主要有顺序制和同时制两大类,顺序制就是把红绿蓝三种信号轮流传送,有场顺序制、行顺序制、点顺序制;同时制就是把红绿蓝三种信号同时传送。1948年,国(美国)内的108座电视台已经把所有频道占满,彩色电视如果开辟新的频道已不可能,只能占用黑白电视的频道。
1952年,国家统一组织了一个专家组,来决定美国的国家彩电制式,经过半年的考察和研究,决定使用观看效果最好的场顺序制定为国家彩电制式:即每秒144场轮流传送红绿蓝场三种信号,之所以用144场,是因为电影是每秒24幅图像,为减少闪烁帧间遮光一次,根据电影的经验,电视采用隔行扫描,24帧图像扫描48场,奇数场扫描奇数行,偶数场扫描偶数行;因为每种颜色都要扫描48场,三种颜色就是144场。
这种方法使用了不到半年,遭到全国电视台的强烈反对,主要原因是商家不投广告了,断了经济来源,与中国不同,美国电视台是私人办的,是靠广告来养活的。技术上原因是:不兼容。即黑白电视机看不到彩色节目,彩色电视机看不到黑白节目。专家组决定推倒重来。新制式首要是“兼容”,在充分研究了人眼的视觉特征后,于1953年推出一种全新的电视制式,这就是著名的“NTSC”制,即“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四个名词第一个子母的组合。“N”制摒弃了用红绿蓝三个信号来传送的方法,而是用一个黑白和彩色电视机都能接收的到的亮度信号为主,使用宽带(4MHz)来传输,这样可以更多地表现图像的细节,而把两个色差信号(“红减亮”和“蓝减亮”)用调幅的方法、不同的带宽(R-Y用1.3 MHz ,B-Y用0.6 MHz)互隔90度调制到一个精心选择的精确到1Hz的频率(叫副载波,使用3.57…. MHz)上,再把副载波的基频抑制掉。这种方式叫:正交平衡调制。这样做的好处是:把两个色度信号巧妙地安插在亮度信号频谱高端的空隙中,最大限度地减小了色度信号对亮度信号的干扰,用最简单的方法传送了兼容的彩色电视信号。
N制在使用中发现的问题是:在弱信号(远距离)和多径传输(楼群中反射波多)时,色调容易变化,衣物颜色变化了,观看的人也不知道,以为原来就如此,但人脸颜色变化了如都是绿脸蓝脸,观看的人就难以接受,正因如此,N制的彩电必须设置“色调”旋钮来校正上述偏差,使人脸恢复肉色。
为克服这个弊病,法国在1956年推出一种新型的彩电制式,方法是将两个色差信号调频,每行只传送一个,轮流叠加在亮度信号上传送,接收端靠一行时间(64µs)的一块超声玻璃延时线来记忆上一行的色度信息,这种制式叫SECMA(塞康制),简称S制,同样实现了色调不易变化、取消色调钮的目的。使用该制式的主要有法国、前苏联、东欧各国。
1958年,德国推出了另一种全新的彩电制式,名叫PAL(帕尔制),简称P制,方法是将两个色差信号,用调幅的方法分别调制在精心选择的副载波(频率为4433618.75Hz)的正弦波和余弦波(互差90度)上之后再滤除副载波的基波,这些都和N制一样,属正交平衡调制,所不同的是:N制是把红减亮(R-Y)调制后的波,与基轴旋转33度所形成的信号称为I信号,以1.3MHz的宽带传送,蓝减亮(B-Y)调制后的波,与基轴旋转123度所形成的信号称为Q信号,以0.6MHz的窄带传送。而P制不再与副载波基轴旋转,红减亮(R-Y)调正弦波后称为V信号,蓝减亮(B-Y)调余弦波后称为U信号,最大的区别是:将V信号每行倒一次相发送,也就是第一行不倒相,称NTSC行,下一行倒相,翻转180度传送,称为PAL行。接收端通过一个梳状滤波器把色度信号梳出来,由于相邻两行的相位相反,可以互相抵消和平均,弱信号所引起的相位畸变表现在屏幕上的最终结果是:色调基本不变,就是有点退饱和(就是颜色浅了一点而已),绝不会出现蓝脸绿脸的怪相。
我国1973年由国家组织了代表团出国考察,经过对三种制式的反复比较,最终于1974年将PAL-D.K定为中国制式。即彩色电视制式为PAL制,黑白电视制式V频段为D,U频段为K,D和K的差别很小,区别是残留边带的带宽不同:D为1.25MHz,K0.75MHz,其他完全相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科视数字投影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2020-06-01 广告
2020-06-01 广告
价格只是购买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一项指标,如果单纯只比较价格,其实考虑并不是那么周到。价格、质量、服务、口碑、是否合适自己的情况等都需要一起考虑。这方面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其实可以找科视数字投影系统(上海)有限公司,科视数字投影系统(上海)有限公...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科视数字投影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