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高尔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本书的背景是什么?反映了哪些主题?
《高尔基的母亲》的创作背景:1902年2月初,高尔基希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自己的宣传,赢得国际民主力量对俄国革命的支持。高尔基经由芬兰、瑞士、德国和法国抵达美国。他在那里住了三个半月,实地考察了社会,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不利于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尔基的欧美之行成功地完成了其政治和经济目的,法国向沙皇政府提供了大约20亿法郎的援助,高尔基在美国筹集的资金,总额只有1万美元。美国资产阶级阻止高尔基在美国的活动。但高尔基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先后写了九篇文章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高尔基在美国期间的最大成就是写了《母亲》,这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小说改编自1902年在高尔基家乡诺夫哥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举行的五一游行。同年10月,游行领袖扎洛莫夫被捕并被判处终身流放。高尔基在阅兵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结束后,他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有了交往。后者继承了扎洛莫夫的事业,《母亲》是根据扎洛莫夫的事迹写成的,直到十月革命之后,《母亲》才完全出现在俄国读者面前。
《母亲》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主题:
1、反映了俄罗斯时代俄罗斯工人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弗拉索夫是老一辈工人的典型代表。
2、再现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工人阶级斗争相结合的过程。像尼古拉、埃戈尔和沙欣卡这样的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革命思想,像巴维尔和安德烈这样的新一代觉醒的工人们热切地学习和接受,并成长为斗争的中坚力量。他们先后组织了经济斗争“沼地加比事件”、政治斗争“五一”游行,并最终以法庭为战场,宣讲无产阶级的政治观点。
3、反映了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民的过程。农民雷宾痛恨统治阶级,但他有狭隘的农民意识,他的自发反抗屡遭失败。后来,他接受了革命思想,成长为农民革命的领袖。他的转变代表着农民的觉醒,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和工农联盟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