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被严重低估的相声演员?
被严重低估的相声演员,基本上都在天津。根本原因就是天津这座城市太过于封闭,紧挨着帝都,但两者的影响力又天壤之别。天津本土相声演员要得到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基本上都得去北京闯一趟才行,当年的十大笑星基本上都是北京相声演员,高英培也是加入全总文工团才得到一个名额。
像马志明这种在业内拔了尊的牛人,出了天津也影响力不大,巅峰期的巅峰作品之一《五味俱全》也被孙子辈的李金斗吊打。与其说是马志明技不如人,还不如说是掌握着媒体资源的北京相声圈对天津相声圈有着绝对的碾压优势。
而到了晚年,马志明终于多了一个可以让外界传播的身份——醒木搬运工,这是流量的狂欢,却是相声的悲哀。
但在 娱乐 至上的年代,有曝光度有商业价值,不代表相声技艺的高低,有时候还可能是反比。比如郭德纲技艺最高的时期,恰恰是名气不那么大的时候,现在混成流量大户,相声早就丢到九霄云外了,只剩一副专业炒作的皮囊而已。
好的相声,注定是小众,而且曲高和寡的。好的相声艺人,也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而 历史 也会在将来某个时期,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评价。
简单盘点几个被严重低估的天津相声演员:刘俊杰
刘俊杰属于出了天津就容易被人记混的一位,男人叫“俊杰”的实在太多,但真正能担得起俊杰之名的少之又少,但在相声界的话笑话篓子绝对是俊杰,而且俊得不要不要。
现在已经年近七十的刘俊杰,创作上仍然保持着活力,而且对舞台的热情不减。这点比他师哥赵伟洲就强,两人都是五零年生人还是一师之徒,狗神现在疲软的不行,但笑话篓子依然火力十足,这就是心气儿上的差距。
刘俊杰创作的段子中,《一天零一夜》《老有理》《食品探亲记》都是能在相声史上封神的大作。另外录制传统相声大全,刘俊杰也是主要召集人。
当然再牛的人也少不了一些污点,比如票房6000的神作《笑神穷不怕》,刘俊杰就是编剧,这玩意儿找谁说理去。
佟守本
除了刘文步之外,太平歌词第二位非遗传承人,而且跟刘文步满大街烂梗相比,佟守本先生更像是一股清流,值得你反复品味。
佟守本的相声节奏轻快,嘴里干净,有一股子尚武精神。他跟其他老先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总是让你觉得他特别较真,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抠干净过,所以佟守本的批讲类段子非常出彩。七十好几了在舞台上也丝毫不懈怠,不说跟那些成天跑综艺炒大师人设的商人相比,就算跟天津小剧场的老先生比,佟守本这种精气神也是独一档的。
做艺术就得像佟守本先生那样,得对艺术抱有起码的敬意,那才能出好活。
郝梦春
正经八百的马氏相声传人,跟马军盛伟只是得到马志明指导,却没有马氏的师承相比,郝梦春是马六甲目前唯一的徒弟,他管马志明叫爷爷也是正根。
郝梦春的名气跟实力严重不符,在天津小剧场人缘也相当好,一板一眼的使活,不说荤段子,也不一惊一乍的洒狗血,还能博得满堂彩,也就在天津这种地儿才有市场了。
马军盛伟
这对就不用多评价了,听了都说好,马军跟马志明的距离,比现阶段任何一个青年演员都近,而且以他的天赋,未来不可限量。
但两人这么多年就是不火,这大概也跟马军的性格有关吧,不爱炒作,而且没有综艺感,一旦停下不使活了,就跟不会说话一样。这种人能在艺术上有建树,但商业上就不行了。
盛伟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充,情商高而且也会配合节目效果,但马军才是舞台主角,你不能总指望搭档把相声以外的事情都包圆了吧。
看看德云社天津分社开业的场面盛况空前,间接的拉动了五一小长假的经济,你说天津还有被低估的相声演员吗?整个天津相声介要是说的特好,谁还花钱看德云社的演出呀?
对于演员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客观这一说。因为每个人的审美不同,见识不同,所能欣赏的表演风格不同,一个演员不可能被所有观众认可,也不可能被所有观众抛弃。 说到被高估或者低估的相声演员,其实都大有人在,各挑一个比较典型的简单说说。
被高估的演员,目前来说最被高估的就是当前几乎是最火的相声演员张云雷。
张云雷是有嗓子的,能把很多传统的小曲小调和部分戏曲小段唱得有滋有味,这与他从小打下的坚实唱功有很大关系。不过相声讲究的是说学逗唱,除去他擅长的学和唱,其余两门目前来看都比较欠缺。
这与他从小只注重唱而忽略说话也直接相关。 看张云雷表演相声,在贯口的说功上很少表现,逗笑观众方面,包袱儿甩得并不干脆利落,严重缺乏他师父那种稳健自然的台风。
那为什么张云雷还那么受欢迎,在商演时几乎每句话台下观众都有反应?这是人气所致。 在抖音因《探清水河》爆红之后,张云雷的女粉丝们以相声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疯狂状态追偶像张云雷,张云雷也因此成为一个刺破相声二次元的相声演员,成为大众偶像。
很多粉丝进场不是为听相声,就是为了看张云雷本人,为了送礼物,为了偶像说一句话自己在台下接一句话。
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欣赏相声的状态,但这对于演员来说绝非完全的好事,在基本功还不扎实之前就已然爆红,这不利于张云雷可以走得更稳更持久。
说到被低估的相声演员,我想到的是很多人现在都不放在眼里的戴志诚。
对于戴志诚的贬低,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是他这些年为姜昆捧哏,几乎没有奉献过什么高水平作用,至少都没有超过当年的《如此照相》、《虎口遐想》。戴志诚站在姜昆旁边显得过于脸谱化,就一声一声“姜昆”地叫着,几乎没有任何看点。
第二,这与戴志诚的私生活有关,在此不多谈。一个演员的所作所为要自己负责,如果影响到个人形象,对于演员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
不过如果说到戴志诚年轻时候的表现,那还真不是一般年轻演员所能比的。戴志诚当年的样子,绝不可与今天同日而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棵好苗子,难得的相声新秀。
戴志诚是天津人,从小就得到过马三立、常宝霆这些老先生们的调教,他最早的搭档是郑健,两人合作过很多风格清新能表现出演唱水平的段子。那时候吉他相声刚刚流行,戴志诚和郑健抱着吉他上台,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难得的是,这两个人的嗓子和音乐感觉都非常好,尤其是他们的和声非常默契,每当以高低音的方式唱到一些歌,立刻就能引发现场观众的掌声。
两人也说过一些以说为主的段子,在当时也非常见水平。
那时候戴志诚并不是捧哏,而是逗哏,是一位有着很大潜力的青年相声演员。直到1993年起,戴志诚开始和姜昆合作,而且从逗哏变成捧哏,从那之后就开始变得平庸。 尤其如今再看戴志诚,尽管年近60岁的他并不怎么显老,但相比当年的朝气蓬勃也显得油腻了一些。
一个演员的知名度并不完全与能力相符,被低估和被高估都是经常出现的事情。
一个演员没有办法让所有人喜欢,只要自己始终处于一种进步的状态,没有停在原地吃老本,就能够被一部分观众认可。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北京候派马季的徒弟们拉出来,那个功夫都不如郭德纲,不信就试一试,单口。功夫不行就拿“三俗”说事,过去讲“耍把式卖艺”关键是一个“卖”字,你们的票房挣不过德云社郭德纲,就得说人家比你行,唠叨别的事没用。
传统相声看天津,天津相声老活多。新中国成立后,相声的生存是最大的问题,这才有了以侯宝林为首的相声改革,“新相声″基本上笼盖天下,都入市团、区县团,个体哪有呀!“传统″只在私下练功才得以延续下来。数一数相声演员,解放前生人的有多少?九十年代有个体、私营了,相声才有了明目张胆的“传统艺术″之说,断代四十来年了,传统,传谁了?谁传的?没有师父七八十岁的老先生,哪来的传统、传承,要是光读书、背段子就能表演,干嘛还说“口传心授”的听`看、熏、演、练,之说。不用说谁,看看岁数就知道了。
最被低估的是张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