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是怎么样灭亡的

 我来答
站站xz小飞侠zyy
2022-07-02 · 超过2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59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3.2万
展开全部
01领导层无作为
蜀国灭国的第一个原因就是领导层的无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决定一个国家的政策方向,更何况在封建社会,君主的具有绝对权力,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我们再来看当时蜀国的领导人。
第一位领导人——刘备,刘备虽然不算完人,但是好在背后有诸葛亮这位军师在,自己处事也冷静。但可惜的在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刘备临时托孤,这时迎来了蜀国的第二代领导人——刘禅,这位我们其实也很熟悉,像“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描述的都是刘禅。
刘禅本就是毫无政治头脑的人物,加上后期诸葛亮身死,整个蜀国竟然仿若群龙无首。
刘禅
02宠信奸臣,祸乱朝廷
一个毫无政治头脑的皇帝加上祸乱朝廷的宠臣,一个国家的后果可想而知,只能是灭国一途。诸葛亮曾写过令人动容的《出师表》,其中除了表明自己的忠心,更多的其实是教刘禅为帝之道,可惜的是在诸葛亮走后,刘禅却是辜负了他的一番苦心,荒淫无度,宠信宦官。
诸葛亮死后,继承他遗愿北伐的重要将领名为姜维。公元263年,钟会带领魏军袭击蜀汉,姜维上表刘禅派兵。当时被刘禅宠信的宦官名为黄浩,正是黄皓的阻拦,促使刘禅未能及时派兵,最后姜维投降,魏军直逼汉中。
姜维
03地理位置不佳,后期消耗大
仔细观察三国时期的地图就可以发现,虽然政权处于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上,蜀国明显是有所劣势。在军事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或许是好事,但是如果将它当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地区来看,地处偏远,人口不足,各类经济作物难以高产,经济条件一边很难与本就是大家族的孙吴比较,另一方面很难与原是皇家都城的曹操比较。
三国地图
再说姜维北伐,虽然是继承诸葛亮遗志,但是他的军事天赋明显步入诸葛亮,诸葛亮死后,姜维北伐未有实际进展,并且消耗了蜀国大量财力、物力和军力。
成大文化17
2013-09-05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8万
展开全部
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取蜀之役,以前曾转贴过这方面文章。问题主要出在黄皓与后主身上,姜维没有什么过失,反而在极大程度上补救了蜀的危亡。

景耀五年,姜维伐魏失利,回来以后,因为和黄皓有矛盾,不敢住在成都,乃避祸沓中。六年,姜维听说了魏国有取蜀的动向,就急忙上书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对未来的战事做出了积极防御的部署。但这个计划被迷信鬼巫的黄皓压下,说魏军不会来,后主听了黄皓的,不让群臣知道此事。--这就失去了先机。

战争开始以后,蜀军就陷于被动,打了几个败仗。汉中被魏军占领。这时姜维带兵退保剑阁,抵挡钟会的进攻。其间还和诸葛绪有过较量,诸葛绪上了姜维的当,让姜维成功地完成了军事调度和转移,诸葛绪自己部队随后便被钟会夺了,自己槛车而还,倒了大霉。

姜维扼守剑阁,挡住了钟会的进路,战争于此出现了转机。钟会此时写信拉拢姜维,是没有办法的事:“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

姜维不给他回信,也很自然。一方面没有必要和敌人互通声气,另一方面此时姜维占着有利位置,不用怕钟会什么。

此时的魏军,也成了强弩之末,粮草缺乏,军无斗志。已经开始讨论是相持还是撤退的问题了。姜维的成功也就在眼前。

但邓艾的另一支部队偷过阴平成功,直抵成都,一下子扭转了战争局势。本来,邓艾的偷袭成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偏师深入,没有后援,一拖就垮。蜀军只要坚守成都,支持上一阵子,邓艾就完了。

但景耀六年的蜀国,朝政已经腐败不堪,后主糊涂,黄皓专权,贤人去位,百姓离心,私毫没有斗志。是一个精神已经完全垮掉的可亡之国,实在没有存活下去的必要,连谯周这样的大学者都倡议投降,其它人讨论的也都是逃和降的问题。后主于是立即投降,并下命令让姜维也投降。

钟会邓艾等和来灭蜀之役,从正面说是“摧枯拉朽”,打得是病猫死虎,砍得是枯树衰草,从反面说则是“胜之不武”。只有邓艾率奇兵深入,可以说是战争史上一件高明而光彩的事情。

三国中,曹操取荆州,刘备取成都,和后来的邓艾取蜀,都是这种情况。被消灭的一方,物质上的实力还很大,但精神上垮了,就支持不住了。
姜维的功过,《三国志》中就有很大的争论,很有意思:

郤正著论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孙盛曰: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於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於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臣松之以为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郤正也。

评曰: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臣松之以为蒋、费为相,克遵画一,未尝徇功妄动,有所亏丧,外却骆谷之师,内保宁缉之实,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何以过於此哉!今讥其未尽而不著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干宝曰: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锺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

希望对你有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