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言文
1. 侯字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hòu
①五天为一候.《素问·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
②征候;征兆.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洛阳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③守望.《赤壁之战》:“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
【又】哨所.《史记·律书》:“愿且坚边设候.”
【又】窥伺;侦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亦已使人候伺.”
④观测;测验.《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⑤拜访;问候.《左忠毅公逸事》:“必躬造左公弟,候太公、太母起居.”
⑥等候.《采草药》:“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
【候道】古代边郡侦察敌情筑的路.
【候楼】瞭望所.
2. 侯的古文意义是什么
侯hóu 在古文中分别用作名词、动词和疑问代词和形容词。
用作名词如: 1、箭靶(本义)。如《小尔雅·广器》:“射有张布谓之矦。”
2、爵位。古时封建制度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中的第二等。
“侯”的集合为“诸侯”,后泛指割据的地方势力的君主,他们的前人多为天子所封侯。如《战国策·赵策》:“赵主之子孙侯者。”
3、引申为对士大夫的尊称,或泛指显贵人家。如“侯门”。
用作动词:封侯;受封侯于某地。如《诗·鲁颂·閟宫》:“俾侯于鲁。”
用作疑问代词时通“何”,如《司马相如列传》:“君乎君乎,侯不迈哉?” 用作形容词,美。如《诗·郑风·羔裘》:“洵直且侯。”
3. 侯的古文意义是什么
侯hóu
在古文中分别用作名词、动词和疑问代词和形容词。
用作名词如:
1、箭靶(本义)。如《小尔雅·广器》:“射有张布谓之矦。”
2、爵位。古时封建制度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中的第二等。“侯”的集合为“诸侯”,后泛指割据的地方势力的君主,他们的前人多为天子所封侯。如《战国策·赵策》:“赵主之子孙侯者。”
3、引申为对士大夫的尊称,或泛指显贵人家。如“侯门”。
用作动词:封侯;受封侯于某地。如《诗·鲁颂·閟宫》:“俾侯于鲁。”
用作疑问代词时通“何”,如《司马相如列传》:“君乎君乎,侯不迈哉?”
用作形容词,美。如《诗·郑风·羔裘》:“洵直且侯。”
4. 文言文侯和候的区别
“侯”和“候”是容易被混淆的形近字。
“侯”, 可以指封国的国君,如《周易》:“利建侯.”(有利于建国封侯)秦汉以后,“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杜甫有诗“李侯有佳句”,“侯”相当于今天的“君”.“侯”可作为声旁,构成一些形声字,如“猴”“喉”“瘊”等.
“候”一般指“等候”“等待”,比如“候车、候诊、候补”中的“候”.“候”也可指“问好”,如“问候”.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候”“火候”等.“候”不充当声旁构成形声字.侯(hou第二声):1、我国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2、泛指达官贵人;3、姓.
5. 侯字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hòu①五天为一候.《素问·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②征候;征兆.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洛阳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③守望.《赤壁之战》:“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又】哨所.《史记·律书》:“愿且坚边设候.”【又】窥伺;侦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亦已使人候伺.”④观测;测验.《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⑤拜访;问候.《左忠毅公逸事》:“必躬造左公弟,候太公、太母起居.”⑥等候.《采草药》:“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候道】古代边郡侦察敌情筑的路.【候楼】瞭望所。
6. 有关魏文侯的文言文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
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资治通鉴》编辑本段原文 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 ? ” 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 ? ” 对曰:“国其有淫民乎 ?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编辑本段译文 魏文侯问李克:“怎样治理国家呢? ” 李克回答说:“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给付出劳动的人以衣食,封赏有功劳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并且要赏就要实行、要罚就要得当。” 文侯问:“我赏罚都得当,但是国人还是不服(归依我),为什么 ? ” 李克回答道:“国内大概有放纵游乐的人吧! 我听说:应该取消放纵者的俸禄,用来招揽国家的有志之士。
父辈因为有功勋所以国家给他俸禄,他的后辈没有功勋却享受着父辈的待遇(用国家的钱财),出门就乘着车马、穿着华美的衣衫,算得上荣华富贵;在家则沉迷于竽琴钟石一类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正因为这些人给他们的无功的子女的享受,打乱了乡里的礼教。像这样的人,应当取消他们的俸禄,用来招揽国家的有志之士,这就是所说的剥夺放纵游乐的人(的俸禄)。”
编辑本段原文 魏文侯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③猎。是日⑧,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⑥,公将焉④之⑦?”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⑤之。魏于是乎始强。
(选自《魏文侯书·资治通鉴》)编辑本段注解 1.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 2.虞人:掌管山泽范围打猎的官。
3.期:约定 4.焉:何必。 5.罢:通“疲”文中指停止 6.雨:下雨 名词作动词用 7.之:到,往 8.是日:这天 9.谏:规劝、劝谏。
10.身自罢之:亲自宣布停止这次打猎。 11.岂:难道编辑本段译文 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国君魏文侯很讲信用,因而赢得了大臣和百姓的爱戴。
有一天,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次日午时到狩猎场打猎。那天,宫中饮酒,喝的很开心,天上下起了雨(早朝后,得知国力逐渐强盛,魏文侯心情十分舒畅,于是下令摆上酒宴款待群臣。
酒过三巡,大家喝得兴高采烈,酣(hān)畅淋漓突然,魏文侯带着几分醉意问道:“午时快到了吧?”左右回答:“是。”)魏文侯急忙命令左右撤下酒席,叫人备车赶往郊外的狩猎场。
大臣们一听,齐声劝道:“今天喝酒这么欢乐,天又降大雨,不能打猎,大王何必冒着雨白白去一趟呢?” 魏文侯说:“我已经跟人约好了,现在他们一定在郊外等我。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文侯于是亲自前往,亲自停止了宴席。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编辑本段简译 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会呢?”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宴席。
编辑本段人物 魏文侯(?一前396),名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公元前445至前396年在位。
开口相约,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要信守约定、践行约定,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诚信之人才能够做到的。守约是诚信的要求和表现,魏文侯信守约定,冒雨期猎,体现了他的诚信。
君王的诚信对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魏国能成为当时的强国,与魏文侯的诚信应不无关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魏文侯守信》 《魏文侯守信》之一: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③。
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④而罢虞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文侯(魏斯)公元前445年即位。 ②虞人,管理苑囿的官吏。
③期猎,约定打猎时间。 ④犯风,顶风。
⒌会,恰恰 译文: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官吏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第二天恰恰刮起大风,随从的侍臣都劝阻文侯不要去打猎了,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为风大的缘故,没有通知他们,就取消了。
这样的事情,我是不能做的。”于是自己驾着马车,顶着大风赶去,告诉苑囿管理的人员,取消了这次打猎活动。
解释:约定相会的日期,如果不能如约,应该在事前通知对方,免得人家苦等,这是守信,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有人以为这些是小事,尤其是对待下属人员,失约似乎不当一回事。
魏文侯因为刮起大风,不能与虞人践约所定的打猎日期,即使左右劝阻,仍坚持赶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猎活动。认真对待双方约定,这是我们传统的美德。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受到各国的普遍。
7. 请设馔以侯之出自哪个文言文
范式守信 《后汉书》
原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乡人也,一名汜。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说):“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zhuàn)(酒食)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登上大厅)拜饮,尽欢而别。[1]
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张(今山东金山县)人。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汝南元伯是好朋友。两人一起学习,后来都请假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回到太学读书,(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见一见你的幼子."于是一起约好了日期。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问:"两年前分手时,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就那么确定他会来拜访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大家登上大厅一起饮酒,最后开心的分别了。
注释
1.范式:东汉金乡人,历任荆州刺史、庐江太守等职,有才华和威名。
2.元伯:张劭,字元伯
3.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4.诸生:许多求学的人。
5.汝南:在今河南省。
6.尊亲:指张劭的父母。
7.孺子:小孩子,指张劭的子女。
8.游:游学,学习。“游”后省“于”字。
9.告归:请假回家。
10.过:拜访、探望
11.克(kè)约定。
12.儒子 :幼子。
13.具:完全。
14.设馔:安排食物。
15.以:后省“之”。
16.白:告诉。
17.审:确定,确实。
18.结言:口头订约。
19.审:确定。
20.乖违:违背。
21.酝:酿酒。
22.牒:文书。
8. 卫侯赎人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译文或注释:
子思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孔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国纷争之世,正要收罗锋爪利牙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而大臣们却附和如出一口。孔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竟会这样?”孔说:“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处理对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孔对卫侯说:“你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卫侯问:“为什么?”回答说:“事出有因。国君你说话自以为是,卿大夫等官员没有人敢改正你的错误;于是他们也说话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不敢改正其误。君臣都自以为贤能,下属又同声称贤,称赞贤能则和顺而有福,指出错误则忤逆而有祸,这样,怎么会有好的结果!《诗经》说:‘都称道自己是圣贤,乌鸦雌雄谁能辨?’不也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9. 侯白的文言文无语以对
原文:闽有侯白,善阴中人以数,乡里甚僧而畏之,莫敢与较。一日,遇女子侯黑于路,据井旁,佯若有所失。白怪而问焉。黑曰:“不幸堕洱于井,其直百金。有能取之,当分半以谢,夫子独无意乎?”白良久,计曰:“彼女子亡洱,得洱固可给而勿与。”因许之。脱衣井旁,继而下。黑度白己至水,则尽取其衣,函去,莫知所涂。故今闽人呼相卖曰:“我已侯白,伊更侯黑。”北宋-秦观《二侯说》(《淮海集》卷二十五《二侯说》,《四部丛刊》本)
译文:福建有个人叫侯白,擅长干用计坑人的事,四里八乡的人非常憎恨并且害怕他,没有敢与他较量的。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女子侯黑,她站在井旁,装作好像丢了什么似的。侯白奇怪地问她。侯黑说:“不幸把耳坠掉到井里了,大概值一百两金子。如果谁能捞上来,我将分一半来表示感谢,您难道不愿意干这事吗?”侯白琢磨了好久,才出了个主意说:“你一个女子丢了耳坠,如果捞上来一定把一半分给我,否则我就不给你了。”于是她答应了他。侯白在井旁脱了衣服,接着就下了井。侯黑估量着侯白已经到了井的水面,就把侯黑的衣服全部抱了去,不知道去向了。所以现在的福建人称呼那些互相算计的人说:“我就已经像侯白了,他更像侯黑。”
解说:根据这个故事,可知“我已侯白,伊更侯黑”这句闽谚的意思是:“我原来是想去赚他的,想不到结果却被他赚了。”赵州用此谚语的意思是:“我原来是想去勘办他的,想不到却反而被他勘办了。”或者是说:“我以为自己己经很高明了,谁知他比我更高明。”显然,“将谓侯黑,更有侯白”具有“强中更有强中手”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