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与附近的越国向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趁机发兵攻打越国,吴越两国发生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怀信心,没想到最终打了个败仗,他也因伤重而亡,临死时嘱咐儿子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后来,夫差即位,发誓消灭越国,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每日操练兵马,做好攻打越国的准备。过了三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于是勾践派大夫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并买通吴国的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最后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到吴国为奴。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一间石屋里,还叫勾践给他喂马拉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就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怕眼前的安逸生活会消磨志气,他搬进破旧的马厩中居住,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到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自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如此雷打不动坚持了二十年。后来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卧薪尝胆简评
“卧薪尝胆”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苏轼写的《拟孙权答曹操书》里。所谓拟,就是假设,假设孙权写一份信给曹操,苏轼大肆发挥自己想象力,提到了“卧薪尝胆”。这里的“尝胆”在司马迁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但是真实性也很难考证,而"卧薪”则是苏轼自己发挥。
到了南宋时期,“卧薪尝胆”开始慢慢和越王勾践联系到一起,也经常和吴王夫差联系到一起,他们两个人都卧薪尝胆,最后都功成名就。其实也很奇怪,明明一个是卧薪尝胆的主角,一个是卧薪尝胆后要干掉的反派,却都和同一个词,用同一种叙事方式联系到了一起。
直到明清时期,民间戏剧随着工商业的繁荣逐渐兴起,卧薪尝胆这么好的故事架构当然不能错过,于是越王勾践和卧薪尝胆的故事才成为主流,并且细节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其中我们熟悉的勾践床头挂个胆,天天舔一口告诉自己不要忘记仇恨和梦想,为夫差尝粪便忍辱负重等等细节都是这段时间里加进去的。
这个叙事模式是如此的戏剧性,戏剧到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喜欢它,特别是元明清三个朝代,整个中原大环境都不那么美好,这样的故事就更有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