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思想差别在哪里?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楚国人,曾为周 *** 守藏室官员,孔子曾向其问礼。现在通行的老子书,都分为上下篇,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的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后人取上篇的「道」和下篇的「德」字,合称为「道德经」。老子思想教人柔弱,就能谦下不争;教人愚鲁,就能弃华取实。谦下不争,就能无我无私;弃华取实,就能反省内观,最后返璞归真。儒家也讲谦虚,也讲反省,只是不如老子讲的彻底罢了。老子思想之所以难以为一般人所接受,是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老子却能看到里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老子却能看到反面。所以有了老子思想,中华文化不仅加深了广度,也增加了深度。
同时更使中华文化增加了韧性。老子思想系统「道」就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道」既超越了时间,也超越空间而存在。是一种超乎时空的形上存在,当然不能依据知觉去验证,也无法用言语去称说,所以老子开宗明义便说:「道可道,非常道。」这正与佛家所说得「说是一物即不中」的道理相同。「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反」是大道运行的规律,当然也是宇宙万物变化的原则。「反」字的意义有三:相反相成-老子以为道体自身独立超然,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反向运动-宇宙万物事物既然无不相反对立,而老子特别重视的负面的、反面的价值。循环反覆-宇宙变化的法则的极致,还在于「循环反覆」。
因为道体的运动,就是反覆不已的。人生哲学抱朴守真-保守天真的本性?,以免为外在的事物所蒙蔽,为自己的嗜欲所陷溺,而离道去德,进而混乱社会,扰动世俗。轻利寡欲-不贪欲,并非一概抹煞其存在意义,只是叫人有所节制,不过份贪求而已。无私不争-在待人方面,要无私无我,卑弱不争;在接物方面,要无为自然,不骄不矜。老子思想的精神有人说老子思想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学术、政治、文学、宗教等取用的关系。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学术、政治、文学、宗教的取用,只是流行的结果,并不是流行的原因,虽然这也能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终究不是最基本的原因。最基本的原因是 由于老子的思想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有深度是说他的思想有微妙玄通,深不可测的形上学做基础,因而能够有广大开展。有广度是说他的思想能够应用多方。因而先秦诸子除道家外,其他如法家、阴阳家、杂家、兵家,无不引用。甚至连儒家都多少受到一点影响。老子思想虽然以「道」为基础,但是他的思想精神却是在「自然」两个字。在今天这个科学时代,物质生活突飞猛进,但物质生活的发展,不仅不能使人感到满足,而且精神会感到空虚,甚至痛苦。
如果继续用物质来治疗,那就等于饮鸩止渴,痛苦更深。以今日社会而论,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恐怕只是空谈罢了,而要回归自然更是谈何容易。如果只是就老子形上的思想去探讨的话,那么恐怕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帮助,但若是能够经由老子思想来增加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学习待人处事的方法,例如谦下待人、无私无我,那么是有相当的助益的。老子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庄子,又名庄周,生于两千三百多年前,他是中国道家之中仅次于老子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基本上延续老子的主张,但也有了一些和老子不同的看法,而他的语言似乎比老子更丰富更生动也更吸引人,因为他很喜欢说故事,因此给了中国人不少著名而十分流行的寓言与神话。
基本上,庄子和老子一样,认为创造宇宙的本体就是「道」,道是「不是东西的东西」,它是在还没有任何东西产生之前的境界,而作为产生万物的根源,这和「上帝」的存在似乎有所不同。而庄子比老子更重视「道」在我们人生之人所产生的作用或效力,一个得道或有道的人,他的人生是充满真实的趣味的,而且他能独立、自主,并享有高度的自由。庄子说有一只很大很大的鸟,名叫鹏,它的背部就有几千里宽,飞到天上就像一片大块的云,而且可以从北海一直飞到海。
这样想像出来东西其实并不存在,但却充分显示生命的伟大和离奇,庄子似乎希望人们不要被眼前有形且有限的事物所局限,而且能不断发挥自己独立自主的力量,不去依赖任何外在(身外)的事物,因此,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人格可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之中,而忘掉自己,并且不去追求功和名。孔子的中心思想{仁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对于有仁德的人他必赞赏有佳: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可见孔子是多么赞许颜渊,只因为他能长期存以仁心?有仁德的人,不会因外在环境不同,而丧失他的仁心,正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个社会上,对于谄媚的人,大家也常常抱持着厌恶的态度,这就表示我们仍怀有着一些仁心?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又云:「刚、毅、木、讷,近仁?」所以一个有仁心的人必会追求刚毅木讷而厌恶巧言令色?孔子也指出,若要为仁,也要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而这些做法在现在的社会上也相当适用由此可知,孔子对于仁的提倡对现在的社会仍是充满着影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