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 我来答
成大文化17
2022-07-14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1.1万
展开全部
在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这样一幕:

一边黄尘滚滚,马蹄声声急促,一匹骏马从天边飞驰而至快如闪电。

但见人影一晃,一名骑士已经跳将下马。

这时候,路边的驿站早有一名驿卒牵出来另一匹骏马,交予那名骑士。

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马蹄声再次响起,转眼间骑者已然离去,消失在视线里!

可见速度之快,已达极致。

这一幕,描述的就是古代的“八百里加急”。

常言道,时间就是生命,战机转眼即逝。现代如此,古代又何尝不是?

众所周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一国之君,对全国实行一元化领导。

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皇帝必须及时知道。

比如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皇帝要及时安排救灾,向灾区运送物资,赈济灾民,维护灾区稳定。

比如哪里发生了叛乱,边境发生了战争,皇帝得知后要及时进行战争动员,作出战略部署,制定作战计划,向相关地区调兵遣将,运送战略物资。

这样的消息,皇上得到越早越好。

不然的话,当皇帝得到消息的时候,如果是灾害,就会造成灾民四处逃亡,影响全国稳定;如果是军情,那就会让局面变得无法收拾,乱成一锅粥,铸成大错。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病逝。

朱瞻圻得到皇帝死讯,想方设法通知父亲在山东的朱高煦,以便让他采取行动,加害太子朱瞻基以夺取政权。

这时候,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明仁宗想还都南京,所以朱瞻基到南京去帮助完成迁都的准备工作。

朱高煦得到消息后,派出亲信前去伏击朱瞻基,可是朱瞻基早已经到了北京。

这是因为皇帝驾崩后,宫中的人可以动用国家驿马资源,采取八百里加急的方法将皇帝驾崩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告知在南京的太子。

而朱高煦没有权力动用这些资源,无法及时得到消息,结果不但贻误战机,错过了谋杀太子的机会,最终还暴露了自己的阴谋,遭遇灭顶之灾。

众所周知,古代没有网络、电话和电报;也没有飞机、 汽车 、火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也非常落后。信息传递速度非常慢。

因此有一首歌里唱道:那时候车马慢,一生只能爱一人。

皇帝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驿站,每20里就有一个,驿站内有工作人员(驿卒),有接待室,有马厩,备有良马。

如果是一般性质的公文,传递文书的骑手来到驿站后进行短暂休息,马和人都经过能量补充后继续上路。

如果是性质较为重要的文书,骑手稍事休息拉过驿站准备的战马就飞奔上路。

假如是十万火急的文书,骑手来到驿站之后,就和战马一起留下了。

由驿站的骑手接过文书,骑着驿站的骏马继续上路。

这里的“里”,指的是速度,即每天骑手能跑多远的距离。

其中八百里属于最高级别,情况万分紧急,刻不容缓、

身负此类军情的骑手,掌握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退一步讲是掌握着皇帝的命运。肩负重大使命。

这类文书的传递,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快速度赶到,延误的话,是要被问责的。

以唐朝为例,由于唐朝疆域广阔,全国有驿站一千三百九十八个,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和骑手一万六千人。

驿站在当时叫作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专门用来传送军情。

为了及时传递文书,唐朝专门制定了法律,对传递文书中出现的渎职行为进行问责,制定了问责的范围和标准。

如果耽误的是普通文书,降薪罚俸禄;如果是二级文书,开除职务永不录用;如果耽误的是高等级的文书,耽误一刻,则罪加三等,流放、为奴。

若因书信延误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则判处绞刑。

《唐国史补》曾记载一个负责签发公文的员外郎的官,当时他负责传达一从河北发配到岭南的囚犯的文书,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因夜间疏忽,只发了岭南一地,河北这个地方的文件给忘记了没有发。事发之后,这个员外郎遭到了免官的处分。

官员处分如此严厉,对骑手(传令兵)的处罚严厉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骑手(传令兵)都会尽职尽责、小心翼翼。

由于八百里加急的文书非常重要,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各个驿站全力以赴,不能有任何的怠慢。

在传递过程中,驿站肯定是用最好的战马,身体素质最好的骑手。

八百里加急文书的传递速度,即使达不到800里,也差不到哪儿去。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曾经这样形容文书传递的速度: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在诗人的笔下,驿骑就像流星一样飞快。

关于古代驿站传递速度,我们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来证明。

当时的唐朝政府,对驿站传输文书的速度,提出过如下要求:普通文书一天要传9个驿站,总里程180里;一级紧急即文件上标注“八百里加急”的文书,则要求一天内经过30个驿站,总里程600里。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2500里路。

但是,在叛乱的第六天,唐玄宗就得知了这一消息。

以此推断,当时军情文书的传递速度平均每天在400里左右。

如果考虑到天气如大风、大雪等天气因素,这个速度真的不慢了。

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出生在四川(籍贯山西),因此她从小就对川东的荔枝情有独钟。

到了长安之后,她依旧对荔枝念念不忘。

唐玄宗李隆基对她百般宠爱,就想满足她的愿望,让杨贵妃在长安也能吃到新鲜的荔枝。

不仅如此,李隆基还让她吃上了岭南的荔枝。

因为那里的荔枝口感更好,苏东坡曾经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诗句赞美岭南荔枝。

要知道从长安到南岭的直线距离在1000公里左右,走路的话距离约为1700公里。

同时荔枝保质期很短,在自然状态下“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身在长安的贵妃倘若一定要吃岭南荔枝的话,即使用将荔枝放在有冰块的低温环境下保存,想吃到新鲜荔枝,运输过程也不能超过5天。

因此我们不难设想,荔枝的运输速度每天在600到700里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骑红尘妃子笑"。

安德海是慈禧身边非常得宠的太监,经常在慈禧面前搬弄是非,挑拨慈禧和慈安太后、恭亲王的关系,也没少打同治皇帝的小报告。

后来安德海前往江南地区筹办丝绸,一路上十分招摇,比军机大臣还风光。

太监私自出宫是重罪,同治皇帝跟恭亲王和慈安联手想除掉他。

当时,慈禧太后正好生病,同治皇帝就给山东巡抚丁宝桢下旨让他杀掉安德海。

为了防止夜长梦多、走漏消息,引起慈禧出面干涉,就动用了罕见的八百里加急。

八月二日安德海被抓,丁宝桢请示同治皇帝;八月七日丁宝桢收到皇帝圣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其中只有五天间隔。

济南距离北京相隔500公里,文书四天跑了两个来回,每天平均走了500里。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所说的八百里加急,实际上达不到800里,但至少可以达到500里左右。

对于现代 社会 而言,这个信息的传递速度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古代 社会 ,那真的是飞速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