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唐诗语译

 我来答
学海语言教育
2022-11-24 · TA获得超过559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90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1万
展开全部
语译 = 直接翻译 虞世南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语译: 垂下针喙饮清晨的露水,在疏落的梧桐 树(即很高的树)间传出呜声。在高处发出的声音自然传 扬得远,不是依靠秋天的风来传送。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语译: 秋天的牢房外,寒蝉不停地呜叫。蝉声 勾起我这囚徒思乡的情绪。这双翼薄如 宫女发鬓的秋蝉,对我这白发星星、一 事无成的人吟诵哀怨的诗,实在令人难 以忍受。秋露浓重,蝉翼沾湿,难以振 翅高飞;寒风萧瑟,轻易地把蝉声淹没 ;重重困难,有志难伸。无人知道我像 秋蝉般清廉高洁,又有谁能为我表白冰 晶玉洁的心声呢? 注:西陆 = 秋天
虞世南 「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著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与力。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桢见人格化了的蝉那表华隽郎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以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要各化的"蝉",可能带来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 "咏蝉得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 、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作者:骆宾王 诗体:五言律诗 西路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作者:骆宾王,婺州义乌(现在属浙江省)人。曾经在长安 ......做过小官,后来参加过反对武则天的战争,兵败逃亡 ......传说出家当了和尚。他是初唐一个比较著名的诗人。 语体:到了秋天的时候,蝉儿在树上叫着,我戴着犯人的帽 ......子,在这里作客思念故乡的情绪,格外深厚。我不忍 ......听到蝉儿的啼叫,可是他偏要向我这个白发的人吟诵 ......。因为露水很重,它飞行的时候不容易前进;又因风 ......多的关系,它的叫声很容易低沉下去。蝉是一种餐风 ......饮露高洁的秋虫,然而没有人明了它是高洁的。现在 ......像我的命运,又有那个人肯来替我表明心迹呢? 说明:西元六七八年,骆宾王正在长安做待御史(官名), ......因为多次上奏章得罪了武则天,被关进了监牢。这一 ......首诗就是他在监牢里写的。他听到了知了的声音,引 ......起了很多感触,因此,借「咏蝉」来说明自己的委屈 ......。
参考: home.kimo/058892/a5-01
咏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四季之中,夏、秋两季最为热闹,蝉会一直高居枝头,刮噪地鸣叫着。它的声音,是规律而不变的,但是,由于季节的炎热清凉不同,和人们受外在环境影响,导致情绪上的喜、怒变化,蝉声在不同时刻、不同心态以及不同的人物听来,便有截然相异的情趣和反应。 虞世南,是唐太宗时的秘书监,外貌看来虽是弱不经风,个性却是正直激昂的,所以往往不畏权势,发出正义的呼声。有一回,太宗把经常喜作的宫体诗拿出,要虞世南也和上一首,世南正色的说:「您的作品是很杰出,可是,宫体诗毕竟不是雅正的体裁,臣下担心您的喜好,会直接影响到天下的臣民,所以,不敢遵从您的旨意。」从这段话中,便不难看出他为人处世的刚正不阿。诗经三百篇中,大部分都使用了比、兴的手法,也就是不直接对所指的事、物或人有所褒贬,便改采用拐弯抹角方式,或以一物,或以某件事做为一个开场白,来发抒胸中的感慨。唐朝的诗人,吸收诗经的这种表达方式,可谓不遗余力,所以,同样的咏蝉作品,在不同的诗人写来,便有了互异的意境和情怀。虞世南的德行,一向被太宗称颂,并列于其特有的「五绝」之一,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同为令人称颂不已的特色,也因此,写在诗体中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二句,自然成了清华人的代表语气。身处武则天当政时代的骆宾王,听到蝉鸣的感受便没有这般平和了,他的作品「在狱咏蝉」,是这么写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二句,前者影射的是武则天专权,忠臣不得出头;后者指的却是佞臣当道,忠臣之言不被采信。蝉声在骆宾王听来,竟成了患难呼声! 2007-05-20 22:34:54 补充: 由于字数有限,你也可到以下网页浏览骆宾王 「在狱咏蝉」的解释big5.chinabroadcast/gate/big5/gb.cri/3601/2004/08/15/
参考: *** es.tcc.edu/%C5%AA%AE%D1%A4%C0%C3%FE/%B4%B2%A4%E5%A4p%BB%A1/s11%C2%CD%B5%FA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