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汉代宛城遗址在哪里?有什么史书资料可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诸葛亮亲口说的,不允许被质疑、被否定、被篡改。
一、《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
二、《汉书—地理志》记载“宛,莽曰南阳”
三、诸葛亮《前出师表》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出师表》记载“(曹操)困于南阳”。
四、《后汉书—天文志》记载“(地皇)四年(23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
五、习凿齿《襄阳记》“南阳城南九十里”
六、《三国志—魏书—武帝记》:“(建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绣奔穰,与刘表合。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张绣驻防宛城,绣亦不是南阳郡守和章陵郡守,这里的"南阳"当然指宛县和章陵县两地,而不是整个南阳郡与章陵郡二郡及其诸县。
七、张衡《南都赋》记载“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
八、总结一下南阳和宛的关系吧:
1、《汉书—地理志》“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载王莽新朝(8年—23年)时宛县就被命名为“南阳县”,早于诸葛亮(181年—234年)作《前出师表》(227年)“躬耕于南阳”和《后出师表》(228年)“困于南阳”200年;早于习凿齿(325年—413年)之命名“南阳城”300年,早于隋朝(581年—618年)之命名“南阳县”573年。
2、其实,早在战国时,宛就被称为“南阳”。《大元一统志》云:“宛,春秋楚邑。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于是始兼南阳之名”。
3、秦汉、三国(前221年—280年),“南阳”一指南阳郡,二指南阳县(南阳城、宛县、宛城),同时宛也可以指南阳郡,如《汉书—高帝记》中南阳郡守被称为“宛守”;《后汉书—志—天文上》有“(地皇)四年(23年)六月,汉军起南阳,至昆阳”;《三国志—张绣传》有“张绣在南阳”;《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有“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和“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 《后出师表》有“曹操……困于南阳”,这些“南阳”都是指南阳县(南阳城)而非南阳郡。
4、西晋、东晋,宛明确被称为“南阳城”,如习凿齿在《襄阳记》云“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
5、东汉三国,不仅“南阳”可以指宛,南阳郡也可以指宛。《后汉书—郡国四》“南阳郡,秦置,雒阳城南七百里”就是明证!!
可见, 南阳郡、南阳县、南阳城、宛,可以指同一个地方,这地方就是东汉南都帝乡(宛) ,
“躬耕于南阳”不容被质疑、否定、篡改。
作为立志科普地方史的写手,我来回答。
最近和朋友们讨论问题,提到汉宛城遗城,不过说起细节,似乎很多朋友知之甚少,很多介绍也比较模糊。可能是他们不知道在哪里查资料,索性我自己查一查。
一:史料记载的汉宛城《水经注》卷三十一:(氵育)水又南迳宛城东……,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今南阳郡治大城 。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宛城,今郡城周六里有奇,盖元时所更置,其小城、大城之址,湮废久矣。
按这些记载看,南阳城在(氵育)水,也就是白河的旁边,有大小城之分,小城在大城西南角。现存地几个版本的南阳府志里,也提到南阳城,规模很大,后来因为隋唐时期邓州治所在穰,南阳仅为县治,南阳城缩小只有西南一隅,还说有废墟一处,这个记载应该很靠谱,现在的南阳市区确实能找到城墙遗址若干处。
东汉末年,朱俊负责平定宛城一带的黄巾军,讲朱俊自带精兵五千,掩其东北,乘城而入,韩忠退保小城乞降,这是比较明确提到大小城的 历史 事件,与上述记载吻合。另外感慨下,黄巾之乱,是宛城衰落的最要节点,以后的宛城不复当年风光。
南阳报业传媒发的南阳市不同时代古城墙图,供大家参考。从这里看,后来的南阳城还没有汉代南阳城大。
二:考古发掘宛城范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的发掘,发现了三处城墙遗址:
蔡庄东北一处,向西、向南分别有1000m和800m,高1至4m不等,这应该是宛城的东北角;
尚庄附近一处,残高1.5m左右,这应该是宛城的北墙;
景穆街南侧一处。在琉璃桥西60m处仍可见到城垣遗迹,应该是宛城南墙;
没有发现西墙,但是学者推断,应该跟明清的西墙位置差不多。
考虑到南墙东为温凉河,城市的东南角很可能被水冲毁,所以东南角的具体情况就说不清了。估计大城约4平方公里,小城0.77平方公里。
其实看这些报告,位置仍然很模糊,网上居然也没有具体的图。我到相关的期刊上找来,供大家参考。
此为具体方位图
推测大城的三种可能图
此图为我手绘,具体位置有少量偏差。
二:考古发掘的几个重要点1、手工业作坊遗址
遗址在瓦房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面积达28000平方米。有治铁、制陶、铸铜等,从周代一直延续到东汉,以汉代最为重要。这个发现很重要。因为《史记货殖列传》对南阳郡很是称赞,说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盐铁论》说:“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这时期的南阳孔氏家族,很可能是被秦始皇迁过来的有罪之民后裔,世代治铁为业,在南阳为巨富,结交权贵,游走诸侯之间。 你可以类比下七八十年代的武钢、宝钢集团。考古发现算是对这些记载的映证。
2、新莽钱范
钱范,是铸币的模具。王莽曾经在六大都会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商业活动,保证物价稳定,设有交易丞、钱府丞各一人。而钱府丞应该就是管理与钱币相关业务的,这使得我们怀疑,钱府丞也会管理铸币业务。你可以理解成人民银行,在六大都会设立分行,管理金融问题,且南阳设了一个铸币厂(想想大名鼎鼎的沈阳造币厂)。南阳多处发现钱范,自然是对这段 历史 的最好见证。
3、还有古井,古墓等,就不再赘述。
后记:
目前网络资料不多,讲的不是很清楚,而且缺少地图。想了解的,建议大家到维普、知网上查到。
汉代宛城遗址河南省位于南阳市区北部瓦房庄附近,东西长60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
宛城始建于西周申伯国,汉代时,宛为南阳郡管理,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冶铸业发达,城周长约15公里。明代时,周长约3.4公里。
1963年前宛城北墙、东墙、南墙各一段。北墙长约800米,高4 6米,东墙长约600米,高5 7米,南墙长度待考,残高1 6米。墙基宽约10米,夯层8厘米,平夯堆筑。遗址内存春秋、战国及汉代陶片,城垣外有宽约50 80米的护城河遗址。
而现如今,宛城遗址残存二处:一处为古宛城东北角一部分,即北城墙的东端和东城墙的北端及相连的一段护城河,位于南阳市城区东北隅防爆电气研究所附近。北墙东端残长800米,高出地面4~6米;东墙北端残长600米,高出地面5~7米;护城河道残长1800米,宽50~80米,深6米。城垣为夯土筑建,夯层中杂有大量汉代陶片。另一处为南部城垣, 位于南阳市闸口到琉璃桥北侧,为今护城河水注入白河处。此处城墙地面遗迹不明显,从地下断层处可见城垣遗迹,亦为夯土筑建,夯层中亦含有大量汉代陶片和砖瓦。
关于记载宛城 历史 的书籍有《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释名·释州国》,《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等。
汉代宛盆地的宛城遗址就在现在的南阳市,汉代的南阳也在现在的南阳市,据说汉代以前宛城的“宛”叫法是“苑”的发音,南阳在宛的基础上已有2300年了,比诸葛亮早500年,所以才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如果没有南阳他也是躬耕于宛城,是臣躬耕,不是别人躬耕,与其它人和地方无牵扯。
回答完毕!
1、目前没有明确的史书资料可查,如果想查询,可以去看看南阳市的地方博物馆里,应该有比较详细的资料。
2、 宛wan,现在是河南省南阳市的简称,南阳市下面还有一个区叫“宛城区”,他们都简称“宛”。
而你说的"宛城",应是那时候的一个城市名称,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在白河(古称淯水)北岸。现在南阳市在那里建有宛城遗址公园,现在那里仍留有残存的城门和护城河、城河桥。每逢 旅游 季节和假日还有不少人去那里 旅游 。
“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为什么叫“ 宛 ”呢?主要是:
( 1 )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
( 2 )反映了它的生 态环境。
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 历史 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素有“南都”、“帝乡”之称。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盆地的北沿位于南召县北临伏牛山麓,东北到方城县东北的伏牛山隘口,东到桐柏县临太行山麓,西到西峡县,向南湖北江汉流域。南阳市正位于南阳盆地中间,周边皆山,看上去好像是窝在那样盆地这个宝碗的底部,因地形似碗而得名,故谐音称为“宛”。
三国中有很多故就发生在宛城一带,譬如“隆中对”、“ 火烧博望 ”、“ 火烧新野 ”等等。
在《说文解字》里: 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
其义:①“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②“屈草自覆”为芳草盖地,植被葱绿貌。
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吕、申两国也被楚文王所灭。楚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后,便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日后问鼎中原的重要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后,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成了南阳市的一个简称,名扬海内外。
考古发现:古宛城遗址在今南阳市内
秦设南阳郡后,便在这里修建起规模宏大的南阳郡城亦称宛城。汉代重修。 其建筑有内外两重。外城,即郡城,有大城、廓城之称, 《续汉书·郡国志》引《荆州记》说宛城:“城周三十六里”。 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 大城、小城是相连结的,小城的西南两面都是大城。
这种布局,和当时的临淄、邯郸等城池大体相似。小城是贵族、官僚的住所。大城则是一般地主和平民居住的地方,还有集中经营手工业的区域。 当时南阳郡的大城城址,在今南阳市老城区的东北部。
古宛城遗迹——琉璃阁
新中国建国后,在南阳区发现古城基址一段,仅残存东北角一部,即东墙的北段和北墙的东段,还有部分护城河道。现两段总长280余米,高出地面25米,基宽17.5米,顶宽12米左右。护城河道宽50——80米,其痕迹明显可见。 经考古工作者鉴定,这是秦汉时代南阳古郡城遗址。 在故郡城遗址的南面和西面,即今南阳市老城区东关的北部和北关的东部,还发现有大量的汉代瓦片、砖、陶片、陶制水道管、小瓦罐等遗物,文化层很深厚,当是人们密集的居住区之一。在居住区的北面,又有冶铁、冶铜、制陶等遗址,还发现有人工修建的路面,上有车轮轧过的痕迹。毫无疑问,上述居住区是在大城之内、小城之外,其北侧的冶铁、冶铜、制陶等遗址,则是大城内的一个手工业工厂聚集区。这座规模宏大的古郡城,反映了当时南阳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 。现在的南阳市,就是在秦汉南阳郡城——宛城的位置上发展起来的。
宛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
宛城始建于西周申伯国。汉代城周长约15公里,明代城周长约3.4公里。
1963年前存北墙、东墙、南墙各一段。北墙长约800米,高4 6米,东墙长约600米,高5 7米,南墙长度待考,残高1 6米。墙基宽约10米,夯层8厘米,平夯堆筑。遗址内存春秋、战国及汉代陶片,城垣外有宽约50 80米的护城河遗址。今存东北角残墙,长约180米,高出地面2 5米。
其中有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郡府级衙门——南阳府,另有“明远顶”、“望乡台”汉代高台建筑遗迹。
城内其他遗迹有灰坑、窖穴、房基、墓葬、烧陶窑、水井、城市地下水管道及炼铜遗址等。
遗物有铜器、铁器、陶器、货币等。宛城故址是南阳 历史 文化名城的见证,对于研究古申国、楚国、韩国、秦国及汉到清的 历史 有重要学术价值。
现残存二处:一处为古宛城东北角一部分,即北城墙的东端和东城墙的北端及相连的一段护城河,位于南阳市城区东北隅防爆电气研究所附近。北墙东端残长800米,高出地面4~6米;东墙北端残长600米,高出地面5~7米;护城河道残长1800米,宽50~80米,深6米。城垣为夯土筑建,夯层中杂有大量汉代陶片。另一处为南部城垣,位于南阳市闸口到琉璃桥北侧,为今护城河。
此处城墙地面遗迹不明显,从地下断层处可见城垣遗迹,亦为夯土筑建,夯层中亦含有大量汉代陶片和砖瓦。
残存二处:一处今称“明远顶”,坐落于老城东北隅,原为一高大的地上建筑,人称“明山”。现存台基南北长46米,东西宽44米,残高9米,为平夯堆筑。台基上部暴露有大量汉代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宫殿基址。另一处今称“望仙台”,坐落于南阳市人民公园内。台基为夯土堆筑,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残高9米。地表亦暴露有大量汉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大型建筑基址。此外,在城区内还散布有汉代灰坑遗迹、冶铁遗迹、古井、陶井圈、地下水管道、汉砖汉瓦、陶瓷陶片等大量汉代文化遗物。
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齿曰:不是南阳,是襄阳隆中。
亮:你谁呀你?
齿;我是澡池,现在出名的很。
亮:呃,是齿孙子!
齿:你咋真不会说话里。
亮:说小孩嘴里说实话。
齿:我大人呀。
亮:我是小人时,你有多大。
齿:反正我现在说了算。
亮:早知你们算计我。
齿:木有。
亮:还说没有,南阳和襄阳是咋会事。
齿:躬耕南阳是你活着时的事。
亮:我死了就是襄阳的事。
齿:你活着你说了算,你死了我说了算。
亮:你个龟 孙,你知道你那年出生的吗?
齿:忘了唉!
亮:没把我忘了。
齿:不能忘,、忘了就没襄阳的事了。
亮:是我忘了告诉你出生年月了。
齿:一百年后的事,你告诉我没人相信。
亮:这我知道,我说南阳你都不相信。
齿:不是不信,你躬耕地现在襄阳管。
亮:南阳没了吗?哪个守城给弄丢了?
齿:南阳没丢,只丢了一大片地盘。
亮;那就好,那是我躬耕的地方。
齿:你老糊涂呀!
亮:我老了,糊涂的不知南阳了?
齿;这就对了,现在是襄阳。
亮:我就知道,我死你必弄出点事来。
齿:在襄阳不打你的旗号不行呀。
亮:我躬耕的旗号别打,打我岳父的旗号行。
齿:他没你出名,旗号太低。
亮:现在我旗号被你打了还卖拐?
齿:我只是借用一下。
亮:唯一不能借用的是躬耕地。
齿:为啥呢。
亮;那是我出人头地的地方。
齿:我已经借用了。
亮:我不承认借你。
齿:晚了,不承认也得承认。
亮:你不承认我的,后人也不承认你的!杂癣
齿!耻:风中凌乱!也
南阳宛城遗址去南阳宛城区寻找?
南阳市辖区有两个,一个是卧龙区,一个是宛城区。如果找宛城遗址去宛城区寻找那就大错特错了。
古代宛城的城墙遗址在白河(古代称淯水)以北,白河从南阳穿过,现在的宛城区绝大部分在白河以南,实际上宛城遗址主体在卧龙区,只有少部分在宛城区!一般按照南阳市去寻找那就对了,不要按照卧龙区、宛城区去寻找。
南阳古代称“宛”、“上宛”、“宛邑”、“宛州”、“南阳”等不同称呼。宛城遗址主要是两汉时期的宛城遗址和明代的宛城遗址。汉代宛城遗址外城墙有15公里(一说18公里),有明显的内城外郭形式,也就是汉代宛城有内外城之分。内城是郡所所在地的官僚居住区,外城是生活、生产、贸易、居住区;明代城池有3.4公里。
(现在的宛城区大都在白河以南,古宛城在白河以北,红线为白河,宛城区白河以北部分有宛城遗址)
由于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所谓的宛城遗址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现代建筑所取代了,只剩下几处保留完好的挖掘遗址。
所以啊,南阳那边不好意思的说,那些遗址都被现代化了!可以具体的找宛城的其他一些小遗迹,没有完整保存下来。所以要找具体的宛城遗址是没有的,范围太大了。
了解宛城必须了解宛城的发展 历史 ?宛城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战国到两汉时期这里是冶炼业的中心之一。冶炼业古代主要是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和铸造钱币,现在目前的宛城遗址挖掘来看,主要以铸造钱币为主,也就相当于造币厂了。发现了不少两汉和新朝时期铸造钱币的钱畴,也就是制作古代钱币模子,同时也发现不少新朝的钱币、两汉时期的钱币。这说明宛城(南阳)在先秦时期的手工业就非常发达,自然也带动了贸易的发展。(南阳出土的王莽新朝的钱筹图,也就是铸造钱币的模子)
宛城的发展 历史 沿革如下:
商周时期 :南阳盆地的被称作“南土”、“南国”,有唐、鄂、谢、(西)蓼、申、吕、後等诸侯国在此立国。
西周周宣王时期 :
申伯封于南阳,建申伯国;
春秋时期 :
楚国灭申国,建宛邑。
战国时期 :
先后为楚国、魏国、韩国、秦国等占据。此时宛城已经成为冶炼业的中心之一了。
秦朝时期:
设置南阳郡,郡所在宛城。
两汉时期:
南阳郡治所宛城,或者宛县。
新朝王莽时期:
南阳郡被改为“前队(读ni)”,宛城被改为南阳县。
北周时期 :
宛县兼并其他县,改成“上宛”。
隋朝时期 :
改上宛为南阳县。
唐朝时期 :
唐初,设置宛州,治所在南阳县。
金国统治时期:
设置申州,南阳县为治所。
元明清朝时期:
设置南阳府,治所在南阳县。
根据 历史 沿革,我们就可查找有关宛城的 历史 记载了。
有关汉代宛城遗址的史料。一般查询一个古代城池的史料,主要通过一些史书的资料进行查询,简单介绍一下:
1、《史记》;
2、《汉书.地理志》;
3、《荆州记》,朝东晋、刘宋之际的盛弘之著作;
作者时代距离东汉较近,宛城的城池仍旧保持着东汉时期的规模,对宛城城池介绍的非常详细。是后世了解宛城城池的重要资料,很多后期的史料都采用这一记载。(荆州记内图)
4、《搜神记》之《宋定伯捉鬼》;
5、《元和郡县图志》,唐代对各郡县的 历史 沿革记载;
6、《资治通鉴》;
7、《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卷一《城池》;
8、清代光绪年间编著的《新修南阳县志》卷三《建置》。
9、现代宛城遗址相关的考古发表文章。
10、现代编著的南阳地区的各县县志。
也可以采取边际效应的方法,查找周边地区的府志、县志,也有部分汉代宛城的记载。
汉代宛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区的东北部,现存有城垣遗迹、高台建筑遗迹等,故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
城垣遗迹现残存二处:一处为古宛城东北角一部分,即北城墙的东端和东城墙的北端及相连的一段护城河,位于南阳市城区东北隅防爆电气研究所附近。北墙东端残长800米,高出地面4~6米;东墙北端残长600米,高出地面5~7米;护城河道残长1800米,宽50~80米,深6米。城垣为夯土筑建,夯层中杂有大量汉代陶片。另一处为南部城垣,位于南阳市闸口到琉璃桥北侧,为今护城河水注入白河处。此处城墙地面遗迹不明显,从地下断层处可见城垣遗迹,亦为夯土筑建,夯层中亦含有大量汉代陶片和砖瓦。
高台建筑遗迹残存二处:一处今称“明远顶”,坐落于老城东北隅,原为一高大的地上建筑,人称“明山”。现存台基南北长46米,东西宽44米,残高9米,为平夯堆筑。台基上部暴露有大量汉代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宫殿基址。另一处今称“望仙台”,坐落于南阳市人民公园内。台基为夯土堆筑,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残高9米。地表亦暴露有大量汉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大型建筑基址。此外,在城区内还散布有汉代灰坑遗迹、冶铁遗迹、古井、陶井圈、地下水管道、汉砖汉瓦、陶瓷陶片等大量汉代文化遗物。
南阳汉宛城遗址
古宛城是一座 历史 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城,原有两重,即外城和内城。外城即郡城,也称“廓城”,城周18千米,当为生产区、生活区和工商贸易区;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隅,应是封建官吏的宫殿区。
汉代宛城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 社会 状况以及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