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月相是怎么形成的?
月相中“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是农历的一个口诀、方便记忆。意思分别是:
“上上上西西”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
“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月相,天文学术语。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月相是指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
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扩展资料:
月亮的盈亏形成原因:太阳光照射在月球表面上,只有一半球是光亮面,而另一面相对就是黑暗面,而因为月球与地球的相对位置不同,地球上的观察不同。
1、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
2、上峨嵋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初七日左右)
3、弦月(农历初八左右)
4、凸月(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
5、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
6、残月(农历十六左右-农历二十三左右)
7、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
8、下峨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
9、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