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何突然侵略芬兰
1939年,苏军开炮轰掉自己一个哨站,然后栽赃在芬兰头上。11月30日,苏军以20个师、2000多辆战车和近1000架作战飞机,从四个方向对芬兰发起全线进攻。企图在3天内“解放”芬兰,当晚建立起了傀儡政府——以库西宁为首的“芬兰人民共和国”政府。芬兰全国领土面积44万平方公里,人口370万,国土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极圈内,人口集中的南部沿海是苏联重点打击的目标,国土狭小,没有战略空间,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兵源。最终芬兰军队23150人阵亡,47550人受伤。
二战苏联入侵芬兰
—— 摘自《二战史》,[英国]安东尼·比弗 著/江淳编辑
与此同时, 斯大林正在忙着收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在完全占领波兰东部之后,克里姆林宫便对波罗的海诸国提出了所谓的“互帮互助条约”。10月5日,芬兰政府被要求向莫斯科派驻大使。一周之后,斯大林又向芬兰大使馆递交了另外一份条约的草稿,草稿中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包括把汉科半岛(Hanko Peninsula)租赁给苏联,把芬兰海湾(Gulf of Finland)的几个群岛移交给苏联管理,还有摩尔曼斯克(Murmansk)附近的雷巴奇半岛(Rybachy Peninsula)和佩萨莫(Petsamo)港口也一并交给苏联管理。另一个要求是,把卡累利阿地峡(Karelian Isthmus)靠近列宁格勒(Leningrad)的部分,向北推进三十五公里。在这场交易中,芬兰要把卡累利阿共和国(Karelia)北部的很大一块无人居住区让给苏联。
这场在莫斯科的谈判一直持续到11月13日,仍然没有达成最后的一致。斯大林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芬兰既没有来自国际的援助力量,同时芬兰又不想挑起战争,于是他决定向芬兰进军。斯大林的进攻借口烂得不能再烂,他借口说由一些芬兰共产党组成的傀儡“流亡政府”向苏联呼救,请求苏联伸出援手帮助他们。于是,苏军在卡累利阿共和国靠近迈尼拉村庄(Mainila)的边境线上恣意制造事端。芬兰向德国寻求帮助,然而却遭到了纳粹政府的拒绝,并且纳粹政府还劝说芬兰人应该做出让步。
11月29日,苏联中断与芬兰的外交关系。第二天,驻扎在列宁格勒的苏军向芬兰进攻,同时苏联空军向赫尔辛基(Helsinki)投放炸弹。冬季战争(Winter War)正式拉开了帷幕。苏军领导人认为这将是一场轻而易举就能胜利的战争,就像当初攻占波兰东部一样。国防委员伏罗希洛夫(Voroshilov)希望能在12月21日斯大林六十大寿之前结束这场战争。作曲家德米特里·绍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受邀为这次寿典作曲。
在芬兰,授命担任军队总指挥的是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Carl Gustav Mannerheim)元帅,这位早已退居二线的元帅是沙皇骑士勋章的获得者,并且在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独立战争中获得了英雄称号。此时的芬兰军队仅仅只有15万名士兵,并且大多数都是预备役军人和青少年,他们要面对的是军事实力强过他们百倍的苏联红军。他们的防线是曼纳海姆防线(Mannerheim Line),而这条位于拉多加湖(Lake Ladoga)西南部,穿越卡累利阿地峡的防线,不过是由战壕、纵横交错的掩体和一些混凝土搭建的据点组成的,根本不堪一击。芬兰人也充分地利用了周围的资源,他们在苏军进攻途中可能经过的一切森林和小湖泊的入口处,都小心地布满了地雷。
尽管有重型火炮的支持,但是苏联第七军团还是受到了令人不愉快的打击。它的步兵师在靠近边境的地方,受到了芬兰隐蔽武装力量和狙击手的攻击。在急速进军的命令逼迫下,尽管缺少地雷探测仪,尽管前方布满地雷,但是苏联指挥官还是不得不让士兵们硬着头皮,穿过卡累利阿地峡前边的雪地。事先,红军士兵们被告知,芬兰人民会像兄弟般地欢迎他们的到来,因为他们会帮助芬兰人民从资本家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然而在卡累利阿地峡区域穿越雪地向桦树林进军的途中,遇到的那些来自芬兰人的隐蔽攻击,却一点一点地消磨着苏军士兵的斗志。善于雪地伪装的芬兰士兵们,用镰刀就解决了那些扛着机关枪的苏军士兵。
苏军西方面军总司令铁木辛哥元帅
在遥远的芬兰北部地区,苏联军队从摩尔曼斯克出发向芬兰的矿区和佩萨莫(Petsamo)港口发起进攻,然而苏军继续向南进军,企图以东部到波的尼亚湾(Gulf of Bothnia)为界将芬兰一分为二的进攻计划,却遭受了重创。芬兰没有立即投降,这让斯大林感到十分吃惊,于是他命令伏罗希洛夫以占绝对优势的军队人数将芬兰军队彻底打垮。对肃反运动惧怕三分,并且受随之而来的军事正规化的束缚的影响,红军指挥官们只能把越来越多的士兵们派到战场上去送死。在零下四十度的气温里,这些没有良好装备、也没有接受过冬季作战训练的士兵们只有一件大衣可以御寒,于是他们只能硬着头皮,拖着瑟瑟发抖的身体,步履蹒跚地踩在厚厚的雪地上。在结冰的湖面,在森林中和在芬兰北部地区,苏联军队只能沿着那几条道路行军。然而在这几条道路上,等待苏军士兵的是来自芬兰军队的闪电攻击,这些踏着雪橇,带着被芬兰人称作是微型冲锋枪的武器,还有手榴弹和猎刀的芬兰士兵,鬼使神差般地攻击着他们的苏联入侵者。
芬兰人奋起回击
芬兰人采用他们称之为“伐木(log-cutting)”的战术,迫使敌人不得不将军队分成小股行进,而且他们还切断了敌人的补给运输路线,让敌人忍受饥饿的折磨。从一片寂静无声的冻雾里,突然之间就会出现很多踏着雪橇的士兵,向苏军的坦克和大炮投掷手榴弹或者是燃烧弹,之后便很快的消失了,就像当初他们出现一样,一切都让人措手不及。这种形式叫做半游击战,苏军士兵对此完全不知所措。芬兰人烧毁了沿途的所有农场、牛棚和谷仓,不给苏联军队留下任何可以躲避寒冷的地方。前进的道路上布满了地雷和陷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很多伤员都被活活冻死。为了躲避攻击,苏联士兵开始将自己伪装成芬兰雪橇队成员的样子——或者说是他们想借此来逃避穿着白色雪地服的“白色死神”(代指芬兰士兵)的攻击。第163步兵师被围困在苏奥穆斯萨尔米(Suomussalmi)附近,第44步兵师闻讯前往支援,却遭受到了一系列的攻击,成了隐藏在树林里的这些芬兰白色幽灵的战利品。
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苏联的这次入侵行为,最终的结果是苏联被取消了参加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的资格。在伦敦和巴黎人的心中,入侵芬兰的行为比入侵波兰的行为更让人义愤填膺。斯大林的德国伙伴也意识到自己身处左右为难的困境之中。一边希望继续享受来自苏联的源源不断的大量军需物资的供给,一边又担心断绝了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尤其是与瑞典的贸易往来。更重要的是,英国和法国敦促纳粹领导人向芬兰出兵援助。在斯堪的纳维亚召开的同盟国会议上,参会国家敦促瑞典人中断给德国提供铁矿石,而这种高品质的矿石对德国的军工产业来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