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儒家?
展开全部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儒的缘起\
“儒”这个词,在中国最早的甲骨、金文中并无所见。但近人徐中舒先生以为甲骨文中的“需”即是“儒”。儒字首先出现在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愚以为“儒”最初是一种职业,是对那些以相礼、教书的人的指称。《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近人叶舒宪先生以为“儒”出于宦阉中人。近人陈来先生以为“儒”出于一种世俗政权与教育的精英传统。胡适之先生以“儒”是殷商的遗民,相当于犹太人传教士。章太炎先生以为“儒”一种祈雨、教书、相礼、祭祀等职业的人。
儒的称号之由来
孔子及其门徒并未给自己的学派冠以“儒家”之名。儒家之名始于汉代,但追溯起来最早还是孔子之后独立门户,创立墨家学派的墨子。《墨子·非儒下》:“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梳尊卑之异也······”稍后的道家庄子同墨子一样也持批儒之立场。庄子也把孔子及其门徒称之为“儒者”。他说,“儒以诗书礼发家”(《庄子·完物》);又说,“儒者伪辞”(《庄子·盗跖》)。儒者学派中接受“儒”这名号的是孟子。“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扬,逃扬必归于儒。’”(《孟子·尽心下》)。如果孟子则从捍卫本学派的卫道立场出发的话,那么战国之季的荀子则公开地以“儒者”自诩,写了《儒效》篇,对儒的作用进行了论证。他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俗。”他还把“儒”分为“大儒”、“雅儒”、“俗儒”、“贱儒”、“偷儒”等等。《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字在《说文》中没有确切解释。但"儒"这个字肯定不是儒家之"儒"的本字、本义。与先秦西汉经典中许多名字的语用意义一样,这是一个假借之字。因此,要理解儒家之名的由来,必须探寻它的本字及本义。 从字源考虑,儒字从人从需。古音读如需。关于"需"字的语源,《说文》认为是濡,即润湿之义,字形从雨、从而。但考察金文"需"字,字形从而从大,而是胡须,需实际是"须"的异文、同源字。找到需的这个同源字,则"需"以及儒名的由来就容易解释了。
郭沫若考证金文"须"字时曾指出,须的本义是巫师,也就是巫觋之觋的本字。需、须、觋,与"兄"字的本义相同。这是深刻之论。需、须、兄实际都是声部相同可通转的同源语。在古代风俗中,长须飘拂是一种特殊的形象,显示一种特殊的身份,即长老。《国语·楚语》记有约当前515-489年间,楚昭王与观射父关于宗教问题的一段重要对话。观射父答楚王问曰: (1)"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敬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圣),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2)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恝之服,而敬恭神明者以为之祝。 (3)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置,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在这一篇中,观射父为楚王详细解释了"巫/觋"作为中国上古神道教的祭司和礼官的由来与功能。需要如此详细地从头解释,可知神道教及其祭主,祭典到战国时已经浇薄而鲜为人知。 这种作为宗教大司祭的"须"(女巫上古本也称须,如《楚辞》中的女须)。其实也就是《周礼》中的诸"胥"(大胥、小胥、乐胥等),以及班固所言作为社宫司祭的"需/儒",这正是先秦"儒"家的起源。 我认为,所谓"巫觋",起源于《尚书·尧典》中所说主持四季太阳神之祭祀的"羲和"之官。(和字在古籍中又记作俄、娥,本义是歌舞(吟哦),巫本义也是舞师。)(日本民族自称为"大和",实际是自命为羲和之后人。 日本古称扶桑,扶桑是中国神话中的太阳之树。扶桑的衍语有扶苏、扶胥、扶摇等,扶摇也是大风暴之名,也是火山之名。实际上,扶桑就是今日日本的神山富士山。日本古文化,不折不扣是中国文化的衍生次文化。)
解析:
儒的缘起\
“儒”这个词,在中国最早的甲骨、金文中并无所见。但近人徐中舒先生以为甲骨文中的“需”即是“儒”。儒字首先出现在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愚以为“儒”最初是一种职业,是对那些以相礼、教书的人的指称。《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近人叶舒宪先生以为“儒”出于宦阉中人。近人陈来先生以为“儒”出于一种世俗政权与教育的精英传统。胡适之先生以“儒”是殷商的遗民,相当于犹太人传教士。章太炎先生以为“儒”一种祈雨、教书、相礼、祭祀等职业的人。
儒的称号之由来
孔子及其门徒并未给自己的学派冠以“儒家”之名。儒家之名始于汉代,但追溯起来最早还是孔子之后独立门户,创立墨家学派的墨子。《墨子·非儒下》:“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梳尊卑之异也······”稍后的道家庄子同墨子一样也持批儒之立场。庄子也把孔子及其门徒称之为“儒者”。他说,“儒以诗书礼发家”(《庄子·完物》);又说,“儒者伪辞”(《庄子·盗跖》)。儒者学派中接受“儒”这名号的是孟子。“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扬,逃扬必归于儒。’”(《孟子·尽心下》)。如果孟子则从捍卫本学派的卫道立场出发的话,那么战国之季的荀子则公开地以“儒者”自诩,写了《儒效》篇,对儒的作用进行了论证。他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俗。”他还把“儒”分为“大儒”、“雅儒”、“俗儒”、“贱儒”、“偷儒”等等。《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字在《说文》中没有确切解释。但"儒"这个字肯定不是儒家之"儒"的本字、本义。与先秦西汉经典中许多名字的语用意义一样,这是一个假借之字。因此,要理解儒家之名的由来,必须探寻它的本字及本义。 从字源考虑,儒字从人从需。古音读如需。关于"需"字的语源,《说文》认为是濡,即润湿之义,字形从雨、从而。但考察金文"需"字,字形从而从大,而是胡须,需实际是"须"的异文、同源字。找到需的这个同源字,则"需"以及儒名的由来就容易解释了。
郭沫若考证金文"须"字时曾指出,须的本义是巫师,也就是巫觋之觋的本字。需、须、觋,与"兄"字的本义相同。这是深刻之论。需、须、兄实际都是声部相同可通转的同源语。在古代风俗中,长须飘拂是一种特殊的形象,显示一种特殊的身份,即长老。《国语·楚语》记有约当前515-489年间,楚昭王与观射父关于宗教问题的一段重要对话。观射父答楚王问曰: (1)"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敬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圣),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2)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恝之服,而敬恭神明者以为之祝。 (3)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置,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在这一篇中,观射父为楚王详细解释了"巫/觋"作为中国上古神道教的祭司和礼官的由来与功能。需要如此详细地从头解释,可知神道教及其祭主,祭典到战国时已经浇薄而鲜为人知。 这种作为宗教大司祭的"须"(女巫上古本也称须,如《楚辞》中的女须)。其实也就是《周礼》中的诸"胥"(大胥、小胥、乐胥等),以及班固所言作为社宫司祭的"需/儒",这正是先秦"儒"家的起源。 我认为,所谓"巫觋",起源于《尚书·尧典》中所说主持四季太阳神之祭祀的"羲和"之官。(和字在古籍中又记作俄、娥,本义是歌舞(吟哦),巫本义也是舞师。)(日本民族自称为"大和",实际是自命为羲和之后人。 日本古称扶桑,扶桑是中国神话中的太阳之树。扶桑的衍语有扶苏、扶胥、扶摇等,扶摇也是大风暴之名,也是火山之名。实际上,扶桑就是今日日本的神山富士山。日本古文化,不折不扣是中国文化的衍生次文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