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 我来答
少盐刮油c0
2022-10-24 · TA获得超过550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53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74万
展开全部

1. 【文言整理】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一、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3、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5、可怜古:可惜;今:怜悯,同情.6、隔离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7、直走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8、气候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5、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8、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三、文言虚词1.焉(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而(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其(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4.于(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5.之(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1、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 (奏乐)3、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5、楚人一炬 (火把) 6、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二)名词用作状语1、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数词用作动词 :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名词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4)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5)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疑问句(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省略句(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倒装句(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五.文言翻译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译文: (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译文: 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河虹?译文: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依叠如山.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

2.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实词136个虚词15个】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3. 高中几个文言实词的整理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修改)

4不斯修古,不法常可(学习,研究)

5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6掌修国史(撰写)

7恐修名之不立(美好)

8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修身:修养身心

1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到---去)

2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到达某一境界)

3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

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5小子有造(培养,造就)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了解)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感觉,感到)

4其真不知马也(识别)

5孰为汝多知乎(知识)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

8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知已、朋友)

9绝宾客之知(交情)

10子产将知政矣(主持、管理)

1致敬亭于幕府(送达,送来)

2一篇之中三一致志焉(表达,表示)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招引,引来)

6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

7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

8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

9先享无穷逸致矣(意志,意境)

10招募有才能的人(致士)

11是我于花之末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或两次)

2一弹再三叹(再三:屡次,多次)

4. 总结下高考文言文常用的实词

文言文常用实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通假字 1.同音替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2.音近替代 距关,毋内诸侯。

(内与纳声母相同) 举酒属客。(属与嘱韵母都是u)3.形近替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被与“披”因同一个形旁“皮”而通) 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甚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碰到实词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通假现象。

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乱代替,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要注重积累。二、偏义副词所谓偏义副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暗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存”为衬字。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今有一个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

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副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例:伶俜萦苦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其中“伶俜”是合成词,不能单独解释某个词素。“怨望”是同义词连用,都是怨恨的意思。

“死生”指死亡和活着,不偏指。三、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别忽略的词。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江”“河”二字,古代特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缩小:“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必须解释为“气味”。

3.词义转移:“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只能解释为“眼泪”4.词义感 *** 彩的变化:即褒贬意义的转化。

“卑鄙”古代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却指品行恶劣。其中“卑”为身份低下,“鄙”为见识浅陋。

5.名称说法改变:“目”该称眼睛,“寡”现已换用为“少”,“足”换用为“脚”。四、一词多义,即一个字或词有多个意思。

主要是掌握好课本上古诗词及文言文的注解部分,注重积累。并且要与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综合起来,才能把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读懂!文言实词太多了,此处不赘述。

有什么疑问请追问或给我留言,希望对你有帮助。

5. 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

6. 高中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

这些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文言文占据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难度,也是同学们失分最多的部分,同学之间也容易拉开差距,因此,许多高中同学在文言文复习方面存在困惑。对此,建议大家要熟悉考点。《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考察是这样表述的:“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识别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名句。”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

所谓常见的文言词语,就是在我们课文中常出现的文言词语,所谓“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主要是指实词。现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种版本,但不管哪种版本,传统经典的篇目总在必选之列,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7. 总结下高考文言文常用的实词

文言文常用实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通假字

1.同音替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

2.音近替代 距关,毋内诸侯。(内与纳声母相同) 举酒属客。(属与嘱韵母都是u)

3.形近替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与“披”因同一个形旁“皮”而通)

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甚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碰到实词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乱代替,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要注重积累。

二、偏义副词

所谓偏义副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暗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存”为衬字。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今有一个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副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伶俜萦苦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其中“伶俜”是合成词,不能单独解释某个词素。“怨望”是同义词连用,都是怨恨的意思。“死生”指死亡和活着,不偏指。

三、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别忽略的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江”“河”二字,古代特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缩小:“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必须解释为“气味”。

3.词义转移:“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只能解释为“眼泪”

4.词义感 *** 彩的变化:即褒贬意义的转化。 “卑鄙”古代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却指品行恶劣。其中“卑”为身份低下,“鄙”为见识浅陋。

5.名称说法改变:“目”该称眼睛,“寡”现已换用为“少”,“足”换用为“脚”。

四、一词多义,即一个字或词有多个意思。

主要是掌握好课本上古诗词及文言文的注解部分,注重积累。并且要与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综合起来,才能把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读懂!文言实词太多了,此处不赘述。有什么疑问请追问或给我留言,希望对你有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