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言文跟
1. 我和你 用古文怎么说
我:吾、予、余;和:与、同;你:尔、汝、君(男)、卿(女);任意排列组合即可。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扩展资料
古文中常见虚词:
而: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关系。
且:相当于“啊”
何:什么;怎么样;哪里;多么;为什么;怎么;啊;通“呵”,喝问。
若:如同,像
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啊”“呀” 。
所:也
乃 :你,你的;他的;此,这;这样,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难道;怎么。
常见的虚词还有:也、则、以、者、因、之、为、于、兮、焉、与、莫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2. "与"在古文中的意思,要词性用法例句和翻译
与:yǔ释义:和:我与他|批评与自我批评|战争与和平.跟;同:与时俱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给:施与|赠与|与人方便.交往;友好:彼此相与|与国(外交关系好的国家).与其:在比较两件事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 不如… ” 和与其相呼应.例句:老师生病了,我们与其在这里担心猜测,还不如去看看他.与人为善:指跟着别人一起做好事,现多指好意帮助别人.例句: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与人为善,这样在学习中就会很轻松.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形容增长得很快.例句:改革以后,这个厂的生产效益与日俱增,不久便扭亏为盈了.与众不同:和大家不一样.例句:这位杰出的数学大师表情沉着,语气平稳,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与: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同本义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又则与斗卮酒.取与者,义之表也.――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与(与)yǔ跟,同,和:众不同.虎谋皮.你们一道走.给,授予:。
交往,友好:彼此相~.不欺其~(其与:指结交好的国家).赞许,帮助:朝过夕改,君子~之.君不~胜者,不胜者.与(与)yú同"欤".与(与)yù参加,参预:会..闻(亲自听到.参与其事且得知内情).。
3. 10篇文言文和翻译
5.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6.请君入瓮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 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
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8.唇亡齿寒 【出 处】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原文(《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3.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
4. 【给我一份高中所有要掌握的文言虚词和古文词性用法】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承接,可译为 :就;接着;或者不译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因果关系8.表目的(二) 通“尔”,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三)通“如”,好像,如同其还有一些和其他的词连用的现象.如而已,而后,而况,既而,请随句意理解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和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三) 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四)通“呵”,喝问(五) 另有搭配“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二)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翻译(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也”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4.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二) 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3.还可做连词用,译为“若夫”“至于”“如果”(三) 其他搭配如“无乃”,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五、其(一) 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句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你的”“你”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二) 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三) 用作连词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2.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五)其他搭配如“何其”译为“多么”六、且(一) 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3.让步关系,尚且,还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二) 用作副词1.将,将要2.暂且,姑且七、若(一)动词,像,好像(二) 用作代词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则译为“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三) 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3.至,至于八、所(一) 名词,处所,地方(二) 动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2.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次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九、为(一) 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2.以为,认为3.判断词,是(二) 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可译为“被”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4.对,向(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十、焉(一)兼词1相当于: 于之,于此,于彼2 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二)代词1 相当于:之2 哪里3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相当于:也*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十一.也(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他搭配“……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十二、以(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
5. 文言文和古文有什么区别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6. 古文“之”的用法
用法:
(1)用作代词,又分为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做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3〉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6〉用在表示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意思:
1〉到······去。
2〉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3〉指示代词。这、此。
4〉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