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起源是哪里?
普通话发源地是中国河北滦平。
详细介绍:
1、承德市滦平县。
普通话起源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最初在元代的《中原音韵》著作中出现了声母、韵母等音编,当时的语言系统已经非常接近北京话,从而成为了近现代普通话的原始基础。
2、发展历程。
普通话最初出现在清末,1909年清政府时期将北平话定为国语,而在1932年国民政府时期将北京语音定为普通话的标准音,直到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将普通话向全国进行推广。
3、普及进程。
普通话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到了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而且普通话成为了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增强了普通话的国际地位,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普通话的特征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一些语词当地极少使用则在其它地方采音)。1953年当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派出的语言专家,他们在为制定中国通用语言规范进行取音考察,在滦平的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地进行了语音采集。
作为全国规范,普通话需要音节口型顺畅,声调简明,易于分辨,甚至要求语速适中,气流连贯,韵味充足,适于广播、演讲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适合作为推向全国的公共用语。从后来普通话的规范来看,滦平日常的语言非常符合这些标准。
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语调比当时的北京话要“硬”一些,显得直接、清晰、明确,尤其是没有北京胡同音那种儿化、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易于学习推广。
普通话的发源地是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1953年,国家语音工作人员曾先后两次来到滦平县金沟屯镇金沟屯村进行普通话标准音采集。而且普通话是根据滦平采集的语音制定的标准,被认为“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现代普通话的主要来源于元朝时期所编制的《中原音韵》,前身是明清官话,到了雍正年间,清朝正式确立北京话为标准官话。现代普通话跟东南地区方言相比,保留的古音比较少,并且消失了“入声”。普通话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