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人特色文化的作文
昆明(Kunming),云南省会,又名“春城”,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南地区(仅次于成都、重庆)第三大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城市.昆明是国家一级物流园区[1]布局城市之一,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东盟开放的重要枢纽城市昆明市虽位于北纬亚热带,但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以"春城"之称而享誉中外.其特点一是春季温暖,干燥少雨,日温变化大.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下.二是夏无酷暑,雨量集中,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60%以上,平均气温22℃.三是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霜期开始.四是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天睛少雨.每月晴天平均在20天左右,日照230小时左右,雨日4天左右,全月降雨量仅占全年的3--5%.昆明市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唐代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记载当中已写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主,属氐羌族语系.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从越西(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11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78.4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收60.71亿元,同比增长19.1%,完成年初预算的103.6%,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顺利实现年初既定目标.预计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50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投资预计完成520亿元,同比增长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00元,分别增长17%和18%.[5]昆明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昆明区位独特,地处“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随着昆明至曼谷国际公路的通车,泛亚铁路的规划建设,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昆明国际空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实施,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作用日益凸现.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地区先进行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卷烟、机电、生物资源、信息、商贸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特色突出,“斗南花卉”、“呈贡蔬菜”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工业形成了以机械、冶金、烟草加工等为主的体系,是云南省的工业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商贸、旅游、信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和促进作用.
2024-04-2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