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是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
王阳明《传习录》有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意思是说,一个有修为的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顺应变化,该做的便做,不该做的便不要做,该生存的时候就要珍惜生命,以顽强的生命意志活下去,该舍生取义的时候也应杀身以成仁、义不容辞。而选择做这些之前的考虑、权衡,都是在“致良知”,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而致良知无非也是为了自己的身心畅快、无憾无悔、完成真我。
然则,芸芸众生,高人几何?普通人做事时往往顾虑太多,总是计较成败得失,都在这个攘攘熙熙的世界里,于荣辱得失间,是非利害中,争先恐后地忙碌着,被名利富贵所诱惑,为荣辱得失所左右,心难以平和,灵魂也难以宁静,如此人生怎能获得身心的畅快?而君子则不同,他们处世时秉承一颗赤诚之心,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计成败,只问对错,只问是不是必须去做的事,追求的是内心泰然自若。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有一副经典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会有是非,是非面前,能自我省思谨慎判断就好了;事情尽心尽力完成就好,至于褒贬毁誉那是别人的事,不用太在乎,由他们去吧;而成败得失有时候非人力所能为,无论什么结果则安然接受、坦然面对,只求一个心安。
当行则行,便是要顺着良知而行。人是社会的动物,都担任多重角色,也身肩很多责任,这些分内之事正是“当行则行”之事。当止则止,则是了解自己的局限、底线而止,克制自己的心魔,或行或止,内心自由主宰,群魔退听。《菜根谭》中“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里。”就是说欲念方面的事,不要因为贪图眼前的方便而随意沾染,一旦放纵自己就会坠入万丈深渊;义理方面的事,不要因为害怕困难而退缩,一旦退缩就会与大道相隔千里。
当生则生,生命是宝贵的、短暂的,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要重生乐生,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更多更高的人生价值,赋予自己的生命某种意义,不枉来世上走一遭,而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为一点小事就去自杀,去跳水、去上吊,就是当生不生。当死则死,是面对生死之间时直击心灵的考验,孟子曰舍生取义,孔子曰杀身成仁。普通人面对这样的生死抉择 时刻非常之少,但面对天灾人祸时父母与子女、情人之间毫不犹豫地舍身保护,或许就是心灵深处的瞬间选择。还有古往今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侠之大者,生死之际都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担当、大无畏,当死则死,重于泰山。
《论语中》的“君子不忧不惧”,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如果能够尽力做好自己的事,做应该做的事情,便没有什么可以忧虑、可以畏惧的了,“坚持原则就什么都不用怕”。顺着自己的心,不做违心之事,了解自己心灵的界限,生死无畏,何况行止。
然则,芸芸众生,高人几何?普通人做事时往往顾虑太多,总是计较成败得失,都在这个攘攘熙熙的世界里,于荣辱得失间,是非利害中,争先恐后地忙碌着,被名利富贵所诱惑,为荣辱得失所左右,心难以平和,灵魂也难以宁静,如此人生怎能获得身心的畅快?而君子则不同,他们处世时秉承一颗赤诚之心,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计成败,只问对错,只问是不是必须去做的事,追求的是内心泰然自若。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有一副经典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会有是非,是非面前,能自我省思谨慎判断就好了;事情尽心尽力完成就好,至于褒贬毁誉那是别人的事,不用太在乎,由他们去吧;而成败得失有时候非人力所能为,无论什么结果则安然接受、坦然面对,只求一个心安。
当行则行,便是要顺着良知而行。人是社会的动物,都担任多重角色,也身肩很多责任,这些分内之事正是“当行则行”之事。当止则止,则是了解自己的局限、底线而止,克制自己的心魔,或行或止,内心自由主宰,群魔退听。《菜根谭》中“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里。”就是说欲念方面的事,不要因为贪图眼前的方便而随意沾染,一旦放纵自己就会坠入万丈深渊;义理方面的事,不要因为害怕困难而退缩,一旦退缩就会与大道相隔千里。
当生则生,生命是宝贵的、短暂的,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要重生乐生,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更多更高的人生价值,赋予自己的生命某种意义,不枉来世上走一遭,而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为一点小事就去自杀,去跳水、去上吊,就是当生不生。当死则死,是面对生死之间时直击心灵的考验,孟子曰舍生取义,孔子曰杀身成仁。普通人面对这样的生死抉择 时刻非常之少,但面对天灾人祸时父母与子女、情人之间毫不犹豫地舍身保护,或许就是心灵深处的瞬间选择。还有古往今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侠之大者,生死之际都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担当、大无畏,当死则死,重于泰山。
《论语中》的“君子不忧不惧”,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如果能够尽力做好自己的事,做应该做的事情,便没有什么可以忧虑、可以畏惧的了,“坚持原则就什么都不用怕”。顺着自己的心,不做违心之事,了解自己心灵的界限,生死无畏,何况行止。
展开全部
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意思。
出自《东坡志林·答谢民师书》 作者:宋,苏轼。
苏轼(1038~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答谢民师书》是苏轼写的一篇书信体文论,作者用生动简洁、舒展自如的笔墨,称赞了谢民师的诗文,并借此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信中指出,文章要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篇书信是苏轼文学创作基本观点的表述。
文章写于元符三年(1100)。当时谪居琼州的苏轼遇赦北还,九月底路过广州。担任广州推官的谢民师多次携带诗文登门求教,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结下了情谊。苏轼离开广州后,两人继续书信往来,这是答谢民师的第二封信。
出自《东坡志林·答谢民师书》 作者:宋,苏轼。
苏轼(1038~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答谢民师书》是苏轼写的一篇书信体文论,作者用生动简洁、舒展自如的笔墨,称赞了谢民师的诗文,并借此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信中指出,文章要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篇书信是苏轼文学创作基本观点的表述。
文章写于元符三年(1100)。当时谪居琼州的苏轼遇赦北还,九月底路过广州。担任广州推官的谢民师多次携带诗文登门求教,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结下了情谊。苏轼离开广州后,两人继续书信往来,这是答谢民师的第二封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