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政治的人值得深交_青年不关心政治吗?
展开全部
现在有一种议论,说青年人不关心政治,只迷恋于喇叭裤、流行曲,谈情说爱,不求上进。这种指责乍一听,似乎颇有道理,但冷静一想,并把自己周围的青年认真地分析一下,就见其笼统和偏颇。应当说,不关心政治的青年是有的,但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青年还是关心政治的,只不过关心的方式不同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罢了。
五十年代的青年人,只要单位党委和团委一号召,便一呼百应,积极分子带动中间、帮助后进,你追我赶的热烈场面迅即出现。*****中,满怀“革命热情”的青年,象虔诚的信徒朝圣般地涌向首都接受检阅,然后又象传教士般地到处串联,传播“圣旨”和福音,自以为是“天之骄子”而包打天下,妄图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大地上创造一个理想的“天国”,这就是他们的“关心国家大事”。
今日青年对政治的关心,则表现为冷静地观察和深沉地思考。对于上级的指示和社会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他们常常要想一个为什么,怎么产生的,代表哪些人的利益,能给自己带来些什么,而后才表明态度,采取行动。目前,绝大多数青年已看清方向,认识到实现四化是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新长征中行动起来了。有的拿起笔来,创作了感人的文学艺术作品;有的埋头业务,钻研科学技术,为大干四化积累知识;有的在各条战线上成为能手、标兵和模范;有的用自己学得的粗浅理论知识,开始研究国内外大事,如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腐而不朽?马克思、恩格斯预言了一百三十多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为什么还没有实现?我们建国已经三十年为什么经济上还如此落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何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等等。这些青年在教室里、宿舍里或朋友聚会的餐桌旁,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这不都是关心政治的表现吗?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种问题表态最积极的大都是青年人。这一切,都说明今日青年是关心政治的,而且是政治潮流的十分热心的推动者。
那么,为什么有一些人会得出今日的青年不关心政治的结论呢?现在六十岁以上的老干部,他们的青春是在战火硝烟中度过的,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壮年,他们的青春是在惊心动魄的政治运动中度过的。他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青春时代的“模式”来套现在的青年一代,于是,总觉得不合“模式”。这也许是产生两代人之间隔膜的一个感情上的因素吧!记得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一句名言,一个人不能两次在同一条河里洗澡。因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流动的、发展的、变化的。每一代青年都会遇到其特定的历史环境、社会条件,怎能用一个“模式”去套呢?
当然,在青年中,悲观消沉者、颓废堕落者、看破红尘者、享乐至上者,等等,均有之。这正如在战争年代有逃兵,在大生产运动中有懒汉、二流子一样,没啥奇怪的。这种现象的存在,自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条件。一味指责、摇头和感叹唏嘘,只能使言者伤情,听者反感,于事无补。不如在消除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和条件上多下点功夫,不如多做点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启发诱导工作,把爱之甘露滴洒在青年人的心田上。
五十年代的青年人,只要单位党委和团委一号召,便一呼百应,积极分子带动中间、帮助后进,你追我赶的热烈场面迅即出现。*****中,满怀“革命热情”的青年,象虔诚的信徒朝圣般地涌向首都接受检阅,然后又象传教士般地到处串联,传播“圣旨”和福音,自以为是“天之骄子”而包打天下,妄图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大地上创造一个理想的“天国”,这就是他们的“关心国家大事”。
今日青年对政治的关心,则表现为冷静地观察和深沉地思考。对于上级的指示和社会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他们常常要想一个为什么,怎么产生的,代表哪些人的利益,能给自己带来些什么,而后才表明态度,采取行动。目前,绝大多数青年已看清方向,认识到实现四化是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新长征中行动起来了。有的拿起笔来,创作了感人的文学艺术作品;有的埋头业务,钻研科学技术,为大干四化积累知识;有的在各条战线上成为能手、标兵和模范;有的用自己学得的粗浅理论知识,开始研究国内外大事,如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腐而不朽?马克思、恩格斯预言了一百三十多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为什么还没有实现?我们建国已经三十年为什么经济上还如此落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何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等等。这些青年在教室里、宿舍里或朋友聚会的餐桌旁,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这不都是关心政治的表现吗?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种问题表态最积极的大都是青年人。这一切,都说明今日青年是关心政治的,而且是政治潮流的十分热心的推动者。
那么,为什么有一些人会得出今日的青年不关心政治的结论呢?现在六十岁以上的老干部,他们的青春是在战火硝烟中度过的,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壮年,他们的青春是在惊心动魄的政治运动中度过的。他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青春时代的“模式”来套现在的青年一代,于是,总觉得不合“模式”。这也许是产生两代人之间隔膜的一个感情上的因素吧!记得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一句名言,一个人不能两次在同一条河里洗澡。因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流动的、发展的、变化的。每一代青年都会遇到其特定的历史环境、社会条件,怎能用一个“模式”去套呢?
当然,在青年中,悲观消沉者、颓废堕落者、看破红尘者、享乐至上者,等等,均有之。这正如在战争年代有逃兵,在大生产运动中有懒汉、二流子一样,没啥奇怪的。这种现象的存在,自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条件。一味指责、摇头和感叹唏嘘,只能使言者伤情,听者反感,于事无补。不如在消除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和条件上多下点功夫,不如多做点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启发诱导工作,把爱之甘露滴洒在青年人的心田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