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创造性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事例

 我来答
进击的宋苗同学
2023-03-03 · TA获得超过280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0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7.2万
展开全部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形成经常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问题的解决可能只是涉及数学或实验技能,但提出新问题、新可能性,或从新角度来关注旧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常常标示着真正的科学进步。”这说明了创造性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什么才算是“创造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可这样理解:创造性的观念或产品必须对于生产者个体而言是独创的或新颖的。
  学生在学语文时,多数只考虑掌握知识和解题技巧,极少去考虑发现新问题。其实,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成为探索者和提问者,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性问题的能力,并形成钻研能力。学习中,学生自然会发现许多问题,但大多数不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性问题。问题可分为三种类型。A型问题:问题的形式、解答方法均已知,别人知道答案但问题解决者不知道。B型问题:有现成问题,但问题解答者不知道解答方法。c型问题:没有现成问题,必须发现问题本身,学生个体既不知道问题也不知道解答方法。A型问题主要涉及记忆与知识搜集过程。B型问题要求分析与推理。只有c型问题(在这里问题本身成为目标需要问题发现。我们应考虑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类型的问题,特别是c型问题,它才是本文所说的创造性问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性问题,教师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积极的态度。首先是让学生产生兴趣,方法多样,这里不再讨论。第二是让学生产生胜任感,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到自己能够探究新的观念与技巧,那他就会更投入,坚持更久,并希望通过努力而更具创造性。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让学生产生真正的胜任感。如果没有实现创造,而轻率的肯定,会使学生产生“‘创造性’也不过如此”的想法,反而使学生轻视创造性思维训练。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个体,能准确地判断某个问题对于学生个体是否已经具有创造性。第三,还要有真正的自我需求。我干,是因为我需要,而不是为了表扬。要让学生明白,真实世界的挑战极少有现成的问题,更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人们首先必须发现问题,然后加以关注并解决,才能有发展。为自己的将来,为社会的需要,都必须学会发现问题。激起他们“为自己干”的动机。
  
  二、学生熟悉掌握学习内容、发现问题和以新的方式看待问题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创造性问题的关键。学生只有能快速地掌握学习的内容,才能有较多的时,问去随意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在学习各类知识点时能应用相应的具体的方法与技巧,并训练他们熟练掌握。然后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或技巧进行长期的探索,长时间地对所思考的对象进行注意、关注、组织。教会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情境,使用联想、类比、比喻等方法,使文字形象化,把一些注意对象放大、缩小、重组、拆分,甚至可以无理由的随心想象,从而产生新的意念。有时,学生已发现新问题,但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时交谈和讨论对他就很有帮助,同时还可能启发与之交谈讨论的人。教师与之交谈讨论时,仅是需要引导学生表述出自己的想法、观念,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及对语言文字进行指导,而不应对问题本身进行补充或总结,否则就是越俎代庖了。可能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是幼稚甚至可笑的,教师切不可取笑、讽刺、压制,否则对学生就是很大的打击。无论是在内容方面、思维方式方面,还是在获取信息的方法等方面,只要对学生来说有了创造性,我们就要鼓励,使之继续为此努力。
  
  三、使学生在学习发现创造性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要能发现创造性的问题,探究的时间就要挤占学习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时间。能否保证在相同课时的情况下,也让他们掌握必须掌握的知识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精讲精练,是可以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考察教学内容与创造力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要思考哪些内容和技能最有可能支持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既能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又能学习使用到相应的知识技能。以此来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重点,学生自然就会学到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学生只要是为了真正地发现问题,为了对关注对象的深入了解和探究,就会自觉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往往是从课本知识开始,然后搜集课外知识,又再结合课本知识,反复地探索酝酿,才可能发现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创造性问题不是一天的事情,不能希望一开始或每节课学生都有创造性的问题发现。如果学生不能在希望的时间里达到目的,也可让他们用更多时间去探究。就算学生在多次训练中都没能有大的突破,但只要他认真做了准备、探究、思考,也是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具体训练可分三阶段进行。第一是提高预期。这阶段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信息,对某个现有问题做出反应,思考将来的问题并猜测等等。目的就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第二是深化期望。这一阶段需要学生加工新信息,阐述第一阶段提出的疑难情境。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消化新知识,然后回忆、整理所获的知识,再把原有的疑惑或观念表述出来。第三是超越。要求学生利用他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做些事情。可以这样要求学生:想法解开原有疑惑并提出新疑惑,修改、完善观念或提出新的观念,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付诸实践,为自己的想法、观念找更多的理由或批驳自己的想法、观念,用文字把创造性问题记下来,说出自己想出新问题的过程,等等。这个阶段要给学生较多的时间。
  经过长期的训练,我的学生在学习《琵琶行》时,就提出不少创造性问题。如:白居易被贬官后写出《琵琶行》,范仲淹被罢官后写出《岳阳楼记》,二者谁的思想境界更高?白居易认为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他是否与百姓有较大距离?琵琶女是否应怨其丈夫的别离?等等。多数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引起不少争论。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是:琵琶女是否应该埋怨其丈夫“重利轻别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让学生自由组成几个小组,在课外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查找书籍和网上学习,产生了不同的讨论结果,但对课文的学习更深入了,掌握了更多的新知识。其中一组还实施了一次调查,调查班上同学的父母及组员的邻居有多少是因工作需要而分开居住的(或一方长期在外),及部分分居者和他们的子女的感受。当他们回到班上报告调查结果及他们的看法时,又引发了更多思考,产生了更多问题。大多数问题、思考方法、实践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是具有创造性的。这就是长期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性问题后得到的结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