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生三孩的家庭很多都是幸福的?
展开全部
如题,你问生三胎的家庭都是什么样的状态?答案是:好着呢。这个就不用你操心了,二孩属于雪中送炭,而三孩属于锦上添花,生三孩的人群,都是条件允许的人,都是好上加好的人,都是令人羡慕的人。
生二胎意义特别重大,生三胎意义相对二胎稍弱些。客观的讲,二孩是必须的,但是三孩不是必须的。三孩,可有可无,有了更好,没有也行!但二孩必须有!
分析如下:
一孩太少,独生难教,风险太高,责任太重,失独无解。
二孩太好,雪中送炭,好事成双,共同成长,两全其美。
三孩也好,如果条件允许,这属于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普通家庭,2孩是必须的,2孩的好处太多太多了,2孩是人生家庭的最优选择,2孩是一个家庭最标准的配置。
两个孩子好,两个孩子远远好于一个孩子,绝不是2倍的关系,至少20倍的关系。
2孩才是常态,仅仅是2孩,2孩本不该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理所当然的事情!
纵观全世界全人类,我国过去30年间的独生子女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奇葩,问题太严重了!被扭曲了!被洗脑了! 1孩怎能是常态呢? 1孩是太少太少了,1孩的弊端太多了,1孩问题很严重,1孩细思极恐。仔细想想:2孩算多吗?2孩不多不少,2孩恰到好处。3孩也不能算多,3孩属于锦上添花。客观的讲,4孩以上才算真正的多。
关于二孩三孩这个问题,此刻回答肯定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如果10年后、20年后大家再回答,可能就意见一致了。目前人们的观念已被扭曲很久了,有些人尚未回过神来。
不建议1孩,建议2孩,如果条件允许3孩也挺好。一个家庭,2-3个孩子,才属于正常家庭。
略举5例 失独家庭:
1.远房姑姑的儿子,独生子,14岁时,在学校与同学肢体冲突,被一脚踹裆,当场死亡,法医解剖,把内脏都掏空了。这个姑姑惊闻噩耗,昏厥抢救。总算挺过来了,几年后又生了一个儿子,然后紧接着又生个女儿。
2.大学同学,也是独生子女,21岁,那年冬天,在宿舍睡梦中去世,第二天早晨才被室友发现。他父母悲痛欲绝,办理完后事就走了,后来不知所终。
3.本部门的女同事,很优秀的学者,她的独生女,白血病医治无效,13岁去世。该同事请假半年,很快就离婚了。半年后回来上班,完全变了个人,沉默寡言。至今也没有再婚。
4和5.还有两个同事,不是本学院的。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都不满20岁,一个是疾病去世,一个是意外去世,两个家庭都失独了,但已丧失生二胎的能力。很多年了,都无法恢复,心如死灰,度日如年。
从父母的角度分析:
年轻时失独,属于不幸中的万幸;老来失独者,处境真是太悲惨了!
失独家庭是个不发声的群体,往往被人们忽视,存在感极低,实际的失独问题远比媒体报道的要严重得多。10%左右的失独概率,风险绝不容忽视!也就是说,每100个独生子女家庭,未来将有10个失独家庭,细思极恐啊!
北京大学人口学家穆光宗教授: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属于高风险家庭。
清华大学潘 妙良教授:我是35岁有了孩子,等我70岁正要用他的时候他就走了,凡是独生子女的家庭都是在走钢丝,只不过我们从钢丝上掉下去了。
国家卫计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司前副司长郭震威的论文《独生子女家庭丧子概率的测算》研究结论:按最新人口普查资料,把各个年龄段的死亡概率累计起来计算,至少有9.65%的独生子女会在55岁前非正常死亡。其中,至少有一大半的“失独事件”发生在丧失生育能力之后,也就是说,5%的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将老无所倚,另4%的家庭失独后尚具生育能力可补生二胎。
《独生子女夭亡家庭生存状况 调查》(人民网,2009)一文告诉我们,全国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
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陈雯、何雨的《独生子女:我国 人口安全视野中不容忽视的焦点》研究结论:至少有9%的独生子女在55岁之前因患病或其他原因非正常死亡。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王广州教授,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推算,3.91%的人18岁前死亡,5.1%的人在30岁前死亡,至少10%的人在55岁前死亡(《中国人口科学》2008第1期)。
学者冯 学荣的研究结论:父母在独生子女25岁之前“失独”的概率约为4%,而如果将时间拉长到独生子女55岁,则其父母的“失独”概率为10%左右。
据社科院人口预测专家王广州发表的《独生子女死亡总量及变化趋势 研究》,我国每年新增独生子女死亡数量为9.5万 ,未来累计死亡独生子女数量将达1184万人。
人口专家易 富 贤的研究表明,中国未来将有1009万人在25岁之前离世。
独生子女死亡的规模越来越大,积累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未来1000万个失独家庭,2000万个失独老人,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多么惨痛的社会现实。
失独,是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词汇。这世上最悲痛的事,不是葬礼,而是一对年迈父母出席自己唯一孩子的葬礼。精神支柱没了,生活动力也没了,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时间能治愈一切”成了空话。对于失独的人来说,任何劝慰都是苍白无力的。
现在的生育政策,真是功德无量!
以上是从父母的角度分析,接下来从子女的角度分析:
等独生子女渐渐长大,需要扛起家庭的责任,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时,才发现我们的人生其实是:合千万孤独于一体。
独生子女家庭的“高危性”在于它是最不稳定的“倒三角”结构,意味着全部的负担都落在独生子女身上。
这个问题,40岁以上的独生子女,最具有发言权。30岁的独生子女,才刚刚迈入发言权的门槛。
独生子女的中年,最怕听到父母生病的消息,父母生病就像个定时炸弹,随时准备摧毁一个家庭多年的努力与积累。没有兄弟姊妹、没有退路的独生子女们必须背负起两倍、三倍的经济压力。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已超4200万,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约为16.6%,换句话说,我国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生活无法自理。北京大学一项人口学研究显示,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规模将超过7765万,失能老人去世前,平均将经历7.44年的失能期。
21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不,是护工!
很多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独生子女们的月薪,也就刚好够给护工发工资。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用一句话概括作为独生子女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其中点赞最高的回答说:不敢穷,不敢生病,不敢远嫁,甚至不敢死,因为父母只有我。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可真的站在三十岁、四十岁的分岔路口抬眼看去,人生中都是依靠我们的人,而没有我们可以依靠的人。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商量,朋友永远不能感同身受,孩子还在嗷嗷待哺的年纪,可父母已经佝偻了身体。
这,才是现实。
曾经看过一句话:“远嫁的孩子,都是父母失去的孩子。”提到这个话题,就必须要提一下“远嫁”,因为这是一个被反复提起,却总会戳到人心的话题。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不敢远离父母工作生活,更不敢嫁去远方。“你的爸爸躺在地上,可你却在通讯录里。”成了世上最遥远的距离。
独生子女不敢穷,因为这个家的未来得一个人撑起来,不敢病,是因为父母渐渐老去。哪怕有个弟弟妹妹呢,他们也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温暖,懂得守护,一份责任,永不放弃。可惜我们没有!但我们依然有一个梦,一个永远都实现不了的梦……
生二胎意义特别重大,生三胎意义相对二胎稍弱些。客观的讲,二孩是必须的,但是三孩不是必须的。三孩,可有可无,有了更好,没有也行!但二孩必须有!
分析如下:
一孩太少,独生难教,风险太高,责任太重,失独无解。
二孩太好,雪中送炭,好事成双,共同成长,两全其美。
三孩也好,如果条件允许,这属于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普通家庭,2孩是必须的,2孩的好处太多太多了,2孩是人生家庭的最优选择,2孩是一个家庭最标准的配置。
两个孩子好,两个孩子远远好于一个孩子,绝不是2倍的关系,至少20倍的关系。
2孩才是常态,仅仅是2孩,2孩本不该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理所当然的事情!
纵观全世界全人类,我国过去30年间的独生子女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奇葩,问题太严重了!被扭曲了!被洗脑了! 1孩怎能是常态呢? 1孩是太少太少了,1孩的弊端太多了,1孩问题很严重,1孩细思极恐。仔细想想:2孩算多吗?2孩不多不少,2孩恰到好处。3孩也不能算多,3孩属于锦上添花。客观的讲,4孩以上才算真正的多。
关于二孩三孩这个问题,此刻回答肯定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如果10年后、20年后大家再回答,可能就意见一致了。目前人们的观念已被扭曲很久了,有些人尚未回过神来。
不建议1孩,建议2孩,如果条件允许3孩也挺好。一个家庭,2-3个孩子,才属于正常家庭。
略举5例 失独家庭:
1.远房姑姑的儿子,独生子,14岁时,在学校与同学肢体冲突,被一脚踹裆,当场死亡,法医解剖,把内脏都掏空了。这个姑姑惊闻噩耗,昏厥抢救。总算挺过来了,几年后又生了一个儿子,然后紧接着又生个女儿。
2.大学同学,也是独生子女,21岁,那年冬天,在宿舍睡梦中去世,第二天早晨才被室友发现。他父母悲痛欲绝,办理完后事就走了,后来不知所终。
3.本部门的女同事,很优秀的学者,她的独生女,白血病医治无效,13岁去世。该同事请假半年,很快就离婚了。半年后回来上班,完全变了个人,沉默寡言。至今也没有再婚。
4和5.还有两个同事,不是本学院的。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都不满20岁,一个是疾病去世,一个是意外去世,两个家庭都失独了,但已丧失生二胎的能力。很多年了,都无法恢复,心如死灰,度日如年。
从父母的角度分析:
年轻时失独,属于不幸中的万幸;老来失独者,处境真是太悲惨了!
失独家庭是个不发声的群体,往往被人们忽视,存在感极低,实际的失独问题远比媒体报道的要严重得多。10%左右的失独概率,风险绝不容忽视!也就是说,每100个独生子女家庭,未来将有10个失独家庭,细思极恐啊!
北京大学人口学家穆光宗教授: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属于高风险家庭。
清华大学潘 妙良教授:我是35岁有了孩子,等我70岁正要用他的时候他就走了,凡是独生子女的家庭都是在走钢丝,只不过我们从钢丝上掉下去了。
国家卫计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司前副司长郭震威的论文《独生子女家庭丧子概率的测算》研究结论:按最新人口普查资料,把各个年龄段的死亡概率累计起来计算,至少有9.65%的独生子女会在55岁前非正常死亡。其中,至少有一大半的“失独事件”发生在丧失生育能力之后,也就是说,5%的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将老无所倚,另4%的家庭失独后尚具生育能力可补生二胎。
《独生子女夭亡家庭生存状况 调查》(人民网,2009)一文告诉我们,全国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
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陈雯、何雨的《独生子女:我国 人口安全视野中不容忽视的焦点》研究结论:至少有9%的独生子女在55岁之前因患病或其他原因非正常死亡。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王广州教授,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推算,3.91%的人18岁前死亡,5.1%的人在30岁前死亡,至少10%的人在55岁前死亡(《中国人口科学》2008第1期)。
学者冯 学荣的研究结论:父母在独生子女25岁之前“失独”的概率约为4%,而如果将时间拉长到独生子女55岁,则其父母的“失独”概率为10%左右。
据社科院人口预测专家王广州发表的《独生子女死亡总量及变化趋势 研究》,我国每年新增独生子女死亡数量为9.5万 ,未来累计死亡独生子女数量将达1184万人。
人口专家易 富 贤的研究表明,中国未来将有1009万人在25岁之前离世。
独生子女死亡的规模越来越大,积累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未来1000万个失独家庭,2000万个失独老人,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多么惨痛的社会现实。
失独,是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词汇。这世上最悲痛的事,不是葬礼,而是一对年迈父母出席自己唯一孩子的葬礼。精神支柱没了,生活动力也没了,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时间能治愈一切”成了空话。对于失独的人来说,任何劝慰都是苍白无力的。
现在的生育政策,真是功德无量!
以上是从父母的角度分析,接下来从子女的角度分析:
等独生子女渐渐长大,需要扛起家庭的责任,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时,才发现我们的人生其实是:合千万孤独于一体。
独生子女家庭的“高危性”在于它是最不稳定的“倒三角”结构,意味着全部的负担都落在独生子女身上。
这个问题,40岁以上的独生子女,最具有发言权。30岁的独生子女,才刚刚迈入发言权的门槛。
独生子女的中年,最怕听到父母生病的消息,父母生病就像个定时炸弹,随时准备摧毁一个家庭多年的努力与积累。没有兄弟姊妹、没有退路的独生子女们必须背负起两倍、三倍的经济压力。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已超4200万,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约为16.6%,换句话说,我国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生活无法自理。北京大学一项人口学研究显示,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规模将超过7765万,失能老人去世前,平均将经历7.44年的失能期。
21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不,是护工!
很多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独生子女们的月薪,也就刚好够给护工发工资。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用一句话概括作为独生子女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其中点赞最高的回答说:不敢穷,不敢生病,不敢远嫁,甚至不敢死,因为父母只有我。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可真的站在三十岁、四十岁的分岔路口抬眼看去,人生中都是依靠我们的人,而没有我们可以依靠的人。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商量,朋友永远不能感同身受,孩子还在嗷嗷待哺的年纪,可父母已经佝偻了身体。
这,才是现实。
曾经看过一句话:“远嫁的孩子,都是父母失去的孩子。”提到这个话题,就必须要提一下“远嫁”,因为这是一个被反复提起,却总会戳到人心的话题。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不敢远离父母工作生活,更不敢嫁去远方。“你的爸爸躺在地上,可你却在通讯录里。”成了世上最遥远的距离。
独生子女不敢穷,因为这个家的未来得一个人撑起来,不敢病,是因为父母渐渐老去。哪怕有个弟弟妹妹呢,他们也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温暖,懂得守护,一份责任,永不放弃。可惜我们没有!但我们依然有一个梦,一个永远都实现不了的梦……
丁丁留学
2024-09-05 广告
2024-09-05 广告
上海丁丁学高是专业的留学服务机构,免学费、免食宿费读美国公立高中,本年度美国公立高中交换生J1签证留学正在火热申请中,语言环境好、费用低、全程监管服务,咨询老师专业负责。家长放心,孩子开心。...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丁丁留学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