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4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42.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43.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44.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4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刚刚发生的经验都会使人产生定势。)
46.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通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有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47.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离开了语言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只能通过表情、动作,而这种方式的交际所能交流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是在人们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只有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功能才有存在的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也就变成了死的语言,它将被社会淘汰。所以,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48.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言语运动中枢在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又叫布洛卡区(表达性失语症);言语听觉中枢位于顶枕颞叶交会的颞上回,又称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失读症);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 (失写症)
49.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50.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和做梦。
51.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大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个体很难被叫醒,大约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Δ波,大约持续40分钟; •大多数脑电波呈现Δ波时,进入了第四个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此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阶段。这四个阶段大约经过90分钟左右。此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52.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
53.注意稳定性是指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但是,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54.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两种活动如果是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的话,这两种活动也很难做到注意的分配。
55.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
56.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对需要加以分类的话,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57.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和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
58.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59.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次要的。
60.要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这种人只能是少数。
61.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62.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照他的说法,人并不是因为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而是因为哭了才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了才害怕。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詹姆士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理论。这种理论很荒谬,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它强调情绪和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引起了人们对情绪机制研究的广泛兴趣。
63.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1962年他又和辛格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结果说明,生理变化在情绪的发生中肯定是会出现的,但对情绪体验来说却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沙赫特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
64.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和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
65.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和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66.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67.动机冲突一般有如下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68.意志的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自制性。
69.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
70.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1.人格的结构: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包括需要和动机)和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
42.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43.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44.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4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刚刚发生的经验都会使人产生定势。)
46.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通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有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47.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离开了语言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只能通过表情、动作,而这种方式的交际所能交流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是在人们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只有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功能才有存在的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也就变成了死的语言,它将被社会淘汰。所以,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48.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言语运动中枢在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又叫布洛卡区(表达性失语症);言语听觉中枢位于顶枕颞叶交会的颞上回,又称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失读症);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 (失写症)
49.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50.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和做梦。
51.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大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个体很难被叫醒,大约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Δ波,大约持续40分钟; •大多数脑电波呈现Δ波时,进入了第四个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此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阶段。这四个阶段大约经过90分钟左右。此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52.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
53.注意稳定性是指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但是,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54.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两种活动如果是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的话,这两种活动也很难做到注意的分配。
55.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
56.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对需要加以分类的话,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57.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和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
58.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59.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次要的。
60.要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这种人只能是少数。
61.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62.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照他的说法,人并不是因为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而是因为哭了才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了才害怕。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詹姆士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理论。这种理论很荒谬,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它强调情绪和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引起了人们对情绪机制研究的广泛兴趣。
63.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1962年他又和辛格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结果说明,生理变化在情绪的发生中肯定是会出现的,但对情绪体验来说却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沙赫特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
64.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和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
65.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和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66.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67.动机冲突一般有如下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68.意志的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自制性。
69.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
70.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1.人格的结构: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包括需要和动机)和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