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是韩愈写的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一篇文章,一起来了解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马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马说注释
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3、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4、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5、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7、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9、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10、食(sì):通“饲”,喂养。
11、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2、是:这,指示代词。
13、能:才能。
14、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6、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7、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8、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9、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20、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21、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2、其:难道,表示推测。
23、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4、其:其实。
25、知:懂得。
马说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反对六朝以来讲究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提倡散体,他主张文学的语言要「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对散文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文各体兼长,遒劲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炼,为司马迁以后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的诗歌也有特点,气势壮阔,笔力雄健,力求新奇,自成一家。他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后来的宋诗影响很大。但有些诗流于险怪,是其缺点,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