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正确使用戒尺
正确使用“戒尺”就是让“戒尺”能发挥其警戒、惩戒的作用。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形象都与戒尺密不可分,“严师出高徒”的古训也备受推崇,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孩子越来越成为家庭的重心,家长们对孩子也是“捧在手里怕磕着,含在嘴里怕化了”,难免有些保护过度。
要将“戒尺”还给教师,首先要理清法律问题,我国法律明令禁止体罚。“戒尺”也并不简单等同于惩罚。“戒尺”的“戒”意为警戒、惩戒;“尺”则为尺度、标准。正所谓“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一味地过度呵护只会让孩子经不起风吹雨打,粗暴惩戒方式也会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
前人是如何用戒尺的
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但是都不常用。
魏巍在上课时做小动作,蔡芸芝先生手里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他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了石板边上,大伙笑了,蔡老师也笑了。
刘墉的孙子自己拿出“家法”,请爷爷“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戒尺的使用,并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美国人兰妮·麦克穆林写的一篇题为《体罚》的回忆文章,文中的那位弗洛斯特女士自有她的绝招——让犯错误的“我们”闭上眼睛,然后用“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垫子。“我们实在受不了朋友受罚的痛苦,就都主动请求老师别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