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传统节日按顺序排列
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排列: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一、春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为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元夕、上元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三、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清明前二日或一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四、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每年的四月五日,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五、端午节
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医节、药草节、天中节等。
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六、七夕节
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中元节
中元为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八、中秋节
中秋为八月十五,处在秋季三个月的中央。此时为秋分前后,秋高气爽,月亮圆时显得更为明亮皎洁,为家人团聚之时。
九、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十、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这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十一、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争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十二、除夕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1.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也称为中国新年。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称为灯节。
3.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也称为踏青节。
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也称为龙舟节。
5.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为乞巧节。
6.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也称为鬼节。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也称为家庭团聚节。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也称为登高节。
9.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也称为腊八粥节。
10. 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也称为灶王爷节。
1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也称为大年三十。
以上是中国一年中主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国家规定的四大节日,其他节日虽然规模和影响力相对较小,但在民间仍然有广泛的传统和庆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