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6万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6万人?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十一月里走湖南,宜临蓝道一起占,冲破两道封锁线,吓得何键狗胆寒。十二月里过湘江,广西军阀大恐慌,四道封锁线都突破,势如破竹谁敢当(挡)。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陆定一与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贾拓夫合作,写出了这首著名的《长征歌》。党史专家称,完整的《长征歌》共有13段。因为长征历时13个月,每个月写一段,反映在这个月里的大事件,13段合起来就是长征的全过程。
于都河、湘江,这些地名背后,隐藏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里又有哪些值得铭记的江西元素?
红军将士和机关人员共86789人从于都转移,据中共史学家石仲泉介绍,于都在中央苏区史上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中央苏区巩固的后方基地(中革委后方办事处及所辖单位、中央后方保管处、大多数红军医院,均驻在境内),又是中央红军主力大部集结突围转移的最后出发地。
1934年10月上、中旬,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军团和中央机关改编的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分别从瑞金、兴国、石城、长汀等地出发,赶到于都河沿岸集结,一面休整补充,一面作突围转移前的最后准备(红九军团从会昌出发,直接去与于都交界的第二集结地区安远)。
最后撤离中央苏区战场的是进行保卫兴国县城战的红五军团,他们赶到于都已是19日傍晚了。参加突围转移的中央红军将士和机关人员共86789人。其中,大部到于都集结多日,于10月16日夜晚开始,从于都县城东门等10个渡口过河,历时四五天,踏上战略转移征途。
为支援红军渡河,于都河沿岸的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寿棺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出来,在60里长的河段上架起了5座横跨400多米宽水面的浮桥。为避免敌机侦察暴露目标,船排工人全力配合红军工兵部队,头天下午架桥,次日凌晨拆除,保证红军每天能够顺利夜渡。
不仅如此,于都人民还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在5月至7月以及9月的两次扩红运动中,上万名于都儿女加入红军,组成了八个补充团。
“于都河畔火把明,风萧萧兮江水寒;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石仲泉说,在红军西行远征的那些日子里,深秋星夜,月圆月缺,至今,那个亲人送别的场面久久萦绕他的脑际。于都河不是易水,却胜过易水;送别的歌声不是渐离击筑,却胜过渐离击筑。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悲壮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