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教育孩子的书有哪些可以看的?
1、 能解决孩子成长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书。 这种书里会有步骤地告诉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上手照着做就行。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小步调整,有意识地把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跟孩子的情况相结合起来,最后把纸上的知识转化成为真正适合自己用的方法。
2、系统性 一本书要有自己的体系,或者能系统地解决一个领域的问题。有些教育图书写自己的育儿经历和反思,胜在细节生动,娓娓道来,家长也爱读,当然属于开卷有益的图书,不过未能给出清晰的教育思维,家长遇到书中未提及的其它情况时也不知该如何处理,难以举一反三。 教育行为有了科学性和系统性,看待和处理孩子的行为便有了一幅合宜的“地图”,家长有了比较清晰的方向,在日后的实践反思调整中逐步掌握内化。 系统性的教育图书注重让家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区别赞扬和鼓励的不同时,《正面管教》用下表来说明不同的做法及影响。 举例来说,《父母效能训练手册》即P.E.T系统地解决了亲子如何沟通协商的难题,《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系统解决孩子遇到同伴冲突家长该如何引导。顾名思义,《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着重于系统解决家长如何在沟通中提高儿童的情绪智力。如果图书能依据年龄进一步细分,针对性更强。 值得说明的是,没有一本书能解决所有问题,任何一本书提供的理念和方法也非完美,都应与时俱进。 比如《无条件养育》就对《正面管教》中的自然后果提出很中肯恰当的批评。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家长看了很多教育书后得出结论:”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教育的规律确实存在,但在应用中”度“的把握要根据情形而有所调整。例如同样是孩子行为不当,家长批评教育时对敏感的孩子要更温和有耐心,“虽不中,亦不远矣“。
3,有理论与有方法,但还是需要自己转化到操作层面上的书。 举例来说,天快黑了,三四岁孩子在公园玩得不想走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 下图是一个简明扼要、操作性强的佳例:家长巧妙的问法为孩子提供了两种选择,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感(没有出现”不可以“、”必须“等字眼),同时也设定了时间限制。这样孩子比较容易配合(——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你可以试着用看看! (图片来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
4、家长应根据孩子自身需要选择教育图书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建议家长在基本的教育知识基础上,依据孩子的需要重点选择所需的图书。例如您苦恼于孩子常常和其他孩子起冲突,建议重点阅读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不必面面俱到。 蒙台梭利对幼儿教育的发展贡献卓著,但她认为假装游戏(如孩子们玩“过家家”)对孩子无益,然而大量当代心理学研究却证明假装游戏对儿童的想象力、计划性、社会能力、语言发展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要根据孩子的时间、性格、需求,去挑选一些适合的可操作的教育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