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德军为何没做好打持久战准备
二战苏德战争,德军为何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有人提出,二战苏德战争,如果德军统帅部不插手前线指挥,东线战场德军会不会赢得胜利改写历史?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苏德双方的综合国力对比,一个是闪击战有哪些缺陷和不足。
一方面,德国想打赢东线作战,并非指挥得当就能解决问题。
在分析德军在苏德战争的失败原因时,一些人认为主要是德军统帅部插手前线指挥太多,比方说延迟进攻莫斯科时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没有让保卢斯第6集团军撤退,在堡垒行动中也是因为推迟两个月进攻等。
实际上,即使8月份德军就进攻莫斯科,也会面临诸多困难,甚至比9月底进攻麻烦还要多一些。首先就是气候因素影响。从整个东线战场对德军装甲部队的影响看,并不是寒冬带来的问题,而是道路泥泞和雨雪天气。这是因为德军为了达到快速机动的目的,多数装甲车辆是轮式装载,这些车辆遇到泥泞道路就寸步难行,而且还只能依靠大路行军。
其次是8月份进攻莫斯科,德军的兵力有限。试想下,9月底德军动用了三个装甲集团军、3个集团军以及两支航空队,兵力多达180万人,仍然没有拿下莫斯科,而在8月份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仅有不到90万兵力,如何能占领莫斯科呢?
再说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使10月份保卢斯第6集团军撤出来,也改变不了南线作战态势,因为朱可夫9月份到达斯大林格勒前线以后,苏军统帅部就在谋划打一场大仗,这就是同时在斯大林格勒和勒热夫两个方向展开“双星行动”,即“天王星”和“火星”行动。
而1943年的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完全是德军在犹豫不决中展开的,除了装甲坦克等米下锅外,莫德尔和曼施坦因的作战思想都没统一,古德里安也反对这次破釜沉舟的行动。
从这个层面看,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这三场战役动摇了德军失败的根基,其根本原因是德军的综合实力没跟上,除了装甲坦克补给和油料跟不上外,兵力不足战线太长也都制约了德军的进攻,并非一个指挥失误就能说得清楚的。
另一方面,苏军的持久战和消耗战拖垮了德军的闪击战。
理论上讲,闪击战确实有它的优势和特点,但任何事情要一分为二地看。由于苏联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德军打闪击战,在战争开始就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比方说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军遭遇原始森林和沼泽地的影响,在里面转了半个月的圈出不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也同样遭遇河流和沼泽地的影响,导致德军要分散兵力。
而德军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苏军有源源不断地后备兵员和充足的武器弹药补充,除了苏军自己的军工制造能力强大以外,英美对苏军的支援也帮了大忙。
还有一点,从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来看,德军是随着战场走向在不断地研究新产品,而苏军在战争打响前,T34坦克已经定型,喀秋莎火箭炮已经装备部队,除了坦克集团军组建稍晚一些外,其它并不比德军差。
从战争进程看,德军想用闪击战打败苏军,首先就要解决就地取材和重点解决能源补给的问题,恰恰这一点德军的前线指挥员们并没有看到这一点,倒是德军统帅部在基辅战役以后就感到了压力山大,如果蓝色方案行动成功,是可以极大地缓解德军的补给压力,但斯大林格勒战役迫使德军从高加索撤了回来。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德军在东线战场的失利,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两线作战,顾东顾不了西,拆东墙补西墙;二是战线太长补给困难,战争潜力跟不上。
其它不讲,苏军光坦克就制造了10.2万辆,T34就占了一大半,而德军到1943年1月时,能投入作战的坦克仅剩495辆,到1944年苏军展开大反攻时,德军的装甲部队已经失去保障,全部成了步兵,拿什么与苏军几个坦克集团军抗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