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号战列舰
敦刻尔克号战列舰
概述:敦刻尔克号战列舰是法国海军在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首舰,本级还包括了斯特拉斯堡号,她们也是法国海军在一战结束后制造的第一级主力舰,用以代替被一战爆发而终止计划的里昂级战列舰和因战后财政紧张而中断建造的诺曼底级战列舰(后者之中贝亚恩号被改装成了航空母舰)。敦刻尔克于1932年12月24日开工,1935年10月2日下水,1937年5月1日服役。她的主武器是分装到两个四联炮塔里的八门50倍径330毫米1931型主炮,最高航速29.5节。
敦刻尔克和斯特拉斯堡两艘战舰在二战前夕组成了法国第一战列线分队(1ère Division de Ligne)并在开战后参与了对德国商船队的搜寻,除此之外敦刻尔克还偶尔执行了护送任务。
在英军对米尔斯克比尔海港的攻击中本舰受到了较重的损失,但依然在进行了一定的修理之后想办法回到了土伦准备接受进一步修复;但是在1942年11月,为了防止被德国军队俘获,敦刻尔克最终选择了自沉。之后,她的残骸被意大利军控制并被转交给了德国人,双方虽然拆解了她的一部分但是敦刻尔克的主体一直在土伦留到了1958年才被彻底回收。
开发:法国海军在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的十年里一直思考着要怎么填上签完条约后出现的多达70000吨的空档。一开始,设计人员针对意大利的特兰托级巡洋舰设计了一系列方案,但是无一例外的被否决了:17500吨级的巡洋舰虽然可以很好的对付特兰托级但是并不适合用于对付对方的战列舰,而计划中的37000吨级战列巡洋舰又太过昂贵并有可能危及日后更进一步的海军谈判。
1929年,一个装备着12寸(305毫米)主炮,装甲带可以防御8寸(203毫米)火炮,最高航速29节的23690吨级防护巡洋舰设计作为折衷方案被提出。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方案与日后的敦刻尔克级在外形上极其相似。到1929年,由于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的出现,以此为新假想敌的法国设计人员在结合了之后的伦敦海军条约(签订于1930年,将法国的新造舰吨位直到1936年前限制到了2艘23330吨级的战舰)基于之前的折衷方案设计了一型主武器12寸、装甲带可以防御11寸(280毫米,为德意志级主炮的口径)火炮、最高航速30节,排水量23300吨级的战舰。这个方案在1931年7月送往法国议会接受审核,不过旋即被打回要求重做;修改后的方案将排水量增加到了26500吨,主炮口径从305毫米增加到了330毫米,装甲带略微增强,航速则稍有下降。修改后的方案在1932年通过,敦刻尔克级的订单于同年10月26日下达。
基本数据:建成时,敦刻尔克的排水量为26500吨,满载排水量35500吨。舰体全长214.5米,宽31.08米,最大吃水8.7米;动力系统总推力112500轴马力(83900千瓦),最高航速29.5节,载员1381到1431人之间。
她在舰尾搭载了一对观测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蒸汽弹射器和用于回收飞机的起重机。舰载机最初使用的是戈尔多-雷瑟热GL-832 HY水上侦察机,随后被换成了卢瓦尔130水上侦察机。
排水量:(标准)26500吨;(满载)35500吨;舰长:215.14米;舰宽:31.10米;吃水深度:(标准)8.57米,(满载)9.71米;动力系统:6台Indret铸造厂锅炉,4组帕森斯公司轮机;设计推力107,500轴马力;实际最大推力135,585轴马力;航速:设计航速29.5节(54.6千米/小时);实际航速31.06节(57.52千米/小时);续航力:7850海里/15节;2450海里/28节;舰员:1381人。
武器:2座四联装330毫米50倍径1931型主炮;3座四联装与2座双联装130毫米45倍径1932型副炮;5座双联装37毫米50倍径1933型防空炮;8座四联装13.2毫米霍奇基斯1929型机枪
装甲:装甲带:225毫米;主甲板:115-125毫米+40毫米;炮塔:150-330毫米;副炮炮塔:80-135毫米;指挥塔:270毫米;防雷舱:30-50毫米;舰载机:2架卢瓦尔130水上侦察机。
武器设计:敦刻尔克级的四联装主炮最早出现于诺曼底级和里昂级的设计上,而全前置主炮设计则由皇家海军的纳尔逊级战列舰首先使用。
这样的设计赋予了敦刻尔克级强大的前方火力投射能力,330毫米主炮本身也要比当时德意海军任何舰船的主炮更加强大。
为了防止四联装主炮在战斗中被一次攻击彻底击毁的可能性,四联装炮塔被有意从内部分隔成了两个部分,因此敦刻尔克级和后来的黎塞留级战列舰的主炮构型实际上是4组双联装火炮,而非2组四联装火炮。同时,两座炮塔之间的距离长达27米(相比纳尔逊级的B、C炮塔最长23米距离)以避免受伤时潜在的连带损伤。
这种设计在后来的米尔斯克比尔港海战中被证明十分有效,当敦刻尔克号的炮塔被一枚381毫米炮弹击中时,只有右侧炮塔失去了战斗力。敦刻尔克级的330毫米主炮炮塔重达1497吨,几乎赶上了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的三联装381毫米主炮炮塔。炮塔最大仰角为35度,炮口初速870米/秒,最大仰角下射程达到了41500米。主炮射速为为40秒一次(每分钟1.5轮),但在理想状况下可提升至30秒一次(每分钟2轮)。炮塔水平旋转速度为每秒5度,炮口俯仰速度则是每秒6度。尽管理论上法国战列舰的主炮可于任何仰角下装填炮弹,但实际操作中,炮管提高到较高的射角时炮弹可能会卡在后膛,因此15度通常已经是最大装填仰角。
330毫米主炮使用的炮弹重量高达570千克嗑药炮,几乎是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和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280毫米级的炮弹的两倍(后者分别为300千克和336千克)。同期意大利的305毫米和320毫米炮弹弹重也仅为452千克和525千克。这种330毫米炮弹为穿甲弹,型号为Obus de Perforation Modèle 1935 (法语,1935型穿甲炮弹,OPf Mle 1935),它同时有一个变种OPfK,包含了染色剂和引信用以标记爆炸范围及目标来协助作战。计划中同样有高爆弹装备,但从未进入现役。此外,敦刻尔克级强大330毫米主炮并非没有代价:这种重型主炮连续开炮会对本身设计较小的舰体造成轻微的损伤,并在朝斜后方射击时严重影响指挥塔运作环境。
敦刻尔克使用的130毫米副炮为高平两用炮,对海发射33.4千克的半穿甲弹,初速800米/秒,射程20800米(45度仰角);对空发射29.5千克的延时引信高爆弹,初速840m/s,射高12000米(75度仰角),射速大约每分钟10-12发。
这款火炮性能平平,对海不如后来的138毫米火炮(装备于法国海军的超级驱逐舰上),对空更是不及美国海军射速高达每分钟15发,急速射每分钟22发的127毫米高平两用炮。
防空武器方面,敦刻尔克使用的是37毫米半自动防空炮和13.2毫米机枪。
法国海军这种早期的37毫米防空炮只有每分钟15-21发的缓慢射速根本无法为舰船提供有效的防空火力,相比同时代英国皇家海军的砰砰炮(每分钟115发)和瑞典博福斯40毫米高炮(每分钟120发)可谓相形见绌,而后来法国海军的双联37毫米自动炮(37 mm ACAD Modèle 1935)则从未能装备在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上。因此,敦刻尔克的防空能力一直是其最大短板。
装甲防护:在装甲保护上,敦刻尔克级的装甲重量相当于预计排水量的35.9%,这在当时的战列舰中是最高比例,即使是皇家海军的纳尔逊级,装甲重量也仅占预计排水量的34%。在装甲布局上,本级舰采用先进的重点防护概念。
上层建筑总长126米,相当于全长的60%,与纳尔逊级的57%非常相似,另外在前侧没有特别设计装甲保护。以下为本级舰的装甲防护:
装甲带能抵抗德国280毫米口径海军炮,装甲倾斜角度11度30分,厚度225毫米,包括前舱壁装甲厚度210毫米,后舱壁装甲厚度180毫米。
主甲板装甲厚度115毫米/125毫米;下甲板装甲厚度40毫米。
指挥塔前方与两侧装甲厚度270毫米,后侧装甲厚度220毫米,上方装甲厚度150毫米/160毫米。
主炮塔炮座的装甲厚度310毫米,正面装甲倾角30度,后侧装甲厚度330毫米;第1号主炮塔装甲厚度345毫米,第2号主炮塔装甲厚度335毫米,2座主炮塔顶部的装甲厚度为150毫米。
130毫米四联装炮塔的炮座装甲厚度为12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厚度135毫米,顶部装甲厚度80毫米,其中2座炮塔的装甲护板仅20毫米。
水下防护设计方面,敦刻尔克级采用三明治防雷隔间、轻型水密隔舱,或在隔间之间填充水或是泡沫橡胶等物质、多重内浮力隔舱等设施吸收来袭鱼雷的爆炸力。倾斜装甲带外面的隔间最大深度为1.5毫米,内充满着硬胶质泡沫颗粒。隔间内侧相邻一16毫米厚的舱壁,包围着一0.9毫米宽的空隙舱,然后紧邻3.9毫米深的油燃料舱。燃料舱旁又相邻一10毫米的隔舱,其中包围一0.7毫米宽的空隔舱,后方为一特殊钢材制作的30毫米宽防鱼雷舱壁。在前侧及后侧与弹药库和船龙骨成直角的区域设有防鱼雷舱壁,这些舱壁厚度增至40至50毫米,燃料舱更设置可填充硬胶质泡沫颗粒隔间保护着。所有隔舱最大宽度约7.5米,而当时战列舰所有隔舱最大宽度最多不超过5米。
历史改造:尽管她的服役时间不怎么长,但是敦刻尔克仍然进行了多次改造。1937年,她加装了一个烟囱罩并移除了4门1925型的37毫米高炮;稍后,这几门火炮被换成了更新的1933型,1939年加装了第五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同时13.2毫米炮的排列方式也进行了微调。1940年时,还在前塔上加装了一个测距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