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资料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1.分析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1、和谐性。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2、象征性。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3、灵动性。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4、天趣性。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5、工巧性。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2. 简述夏,商,周,春秋战国青铜器的艺术成就?
夏商周号称“青铜时代”
夏朝的青铜器目前发现较少,且较零碎
商代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多见于礼器或兵器。最大的是司母戊鼎(迄今为止),最精致的的四羊方尊(当时)。同时期的还有四川的三星堆青铜器
西周时青铜器平民化、日用化
春秋时,青铜器有了金银错技术和雕铸技术,青铜器极品是莲鹤方壶(出土一对,一个上交国家,一个现存河南博物院,是镇馆之宝),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最高工艺水平,还有后来湖北出土的曾侯乙青铜编钟,是青铜工艺和音乐技术的完美结合,历经千年依然能演奏
春秋时已出现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并使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归纳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被应用于礼仪、祭祀、丧葬、装饰和生活用品中。汉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生动、奇特、优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玉雕艺术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在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亦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汉代是我国玉器发展的辉煌时期,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被应用于礼仪、祭祀、丧葬、装饰和生活用品中。
在古代人心目中,玉融天地之灵气,和日月之精华,具有温润洁净、晶莹剔透、精光内蕴、厚重不迁的美好自然属性。在漫长的人类生活实践过程中,玉又与“人性”相融合,成为君子“比德于玉”的对象,成为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经验最丰富的国家,从迄今为止的考古成果来看,大约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从审美的角度看,大量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商代晚期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受认知世界方式的影响,玉器作品凝结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等巫术文化因素,主要成为人们沟通天地、敬神祈福的法器,在玉器的造型、纹饰以及用玉的观念上都呈现出神秘朴拙的审美特色。
由周至汉,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二阶段。此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期,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君子“比德于玉”,玉器除了继续承载着祭祀天地、敬神祈福的功能外,又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成为一种表达伦理教化观念和明辨人伦规范的重要物质载体。同时,对世界的认识把握也逐渐成熟化、系统化,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越来越理性化、规范化。由于凝结着深厚、浓重的理性内容,玉器在审美倾向上体现出神圣、工整的审美特色。
从魏晋时代至清末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三时期。魏晋时代,玉器业进入低谷,但依然有其重要意义。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个大转变的时期,它在观念上和实践上打破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礼仪用玉传统,而儒道佛并重的隋唐时代则开启并确立了玉器的生活化方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宋元明清时代的商品经济、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级也不断扩大,其审美趣味日渐成为主流,这一时期的玉器呈现出大众化、世俗化的审美倾向,具有感性、世俗、自然的美学特点。
玉的美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天然的美玉经过人工的再创造,更是锦上添花,美不胜收。古代人民在创造玉器时不仅显现出了高超的技巧,而且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每个时代的玉器都显现着特定的审美风尚,都是特定审美意识的结晶。
汉代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国势强盛的时代。从汉墓出土的玉器来看,西汉早、中期数量多、质量好、艺术价值高。西汉后期至东汉晚期数量较少,质量也较差。汉代礼玉主要以璧、琮为主,这些礼仪用玉部分继承秦代及先秦的特点而在器类上趋于简化,璜琥更富有装饰意义,琮璋则几乎不见。汉代玉璧承战国玉璧发展起来,以其形制规整、做工精细、纹饰精美而代表了中国古代玉璧的最高成就。玉璧两面比较普遍地雕有密集的蒲纹和谷纹,并配以网纹、云纹等;有的在此基础上又在外缘加一周透雕的相互缠绕、均衡对称的龙凤螭虎等动物纹饰。从造型纹饰方面来看,从春秋战国时代起,玉璧的制作特点发生明显变化,新玉器时代的玉璧多光素无纹,器型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均,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都不够圆整。自春秋战国时起,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
汉代常见的一种玉佩饰——玉舞人,形态逼真,极富动感。汉代玉器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成就,小饰件雕刻善于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和特定情境下的神态,寥寥几刀,便意趣横生。玉器多用刀刻成,俗称“汉八刀”。
受黄老之学的影响,汉人尤其是统治阶级表现出对永世长存的追求,所以汉代葬玉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考古资料来看,汉代玉衣制作的繁琐程度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目前发掘的玉衣有二十多套。从发掘的成果来看,玉衣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汉代玉器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产生的一朵奇葩。楚国是一个巫风炽烈的国度,他们从原始社会中走来,少有理性浸染,更多地保存了氏族社会的遗习和风尚。他们想象丰富、奇特、怪异,自成一系的地域文化,具有清新脱俗、自由浪漫的风格。汉代统治者大多是楚人,他们一方面怀着崇敬的心理继承中原文化,又不可避免地使中原文化染上了楚文化的特色,并且使中原文化和楚文化融合起来。汉代的玉璧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刻有蒲纹、谷纹的形制规整的玉璧上透雕出优美飞动的龙凤形象,规整严谨之外又有飞扬流动的奇思异想,体现了汉代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胆的浪漫想象结合在一起的艺术精神。汉代玉璧的镂雕、透雕技术则更富有装饰意味,显示出楚文化的浪漫风采,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楚文化特色最突出的玉器作品要数汉代的玉仙人奔马,飞马足踏白云的意象反映出深受黄老思想影响的汉人希望摆脱现实羁绊和羽化登仙的渴望。以单纯、夸张、整洁的风格体现出汉代艺术的飞扬、流动的艺术风貌。另外,形状怪异的玉辟邪、玉镇兽也都体现了楚人的丰富想象和浪漫情怀。可见,汉代玉器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玉器的传统,另一方面在富有想象力的楚文化的影响下,其造型和纹饰更为生动、奇特、优美,形成雄伟奇特、恢宏壮美的艺术特色。
玉器所凝聚的精神是传统思想的宝贵财富。几千年来,潜移默化地浸染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对传统优秀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稳固,注入了积极向上的活力,培养了炎黄子孙的高尚情操。东方人典雅、含蓄、温和、礼让的形象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玉材美德的再现,具有独特的魅力。
总之,悠久的历史、深远的内涵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最终奠定了玉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赢得了世代的珍视和爱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闪射出永恒的灿烂光芒。
4.明代家具造型、装饰的审美特征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
明代家具风格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我们欣赏家具、鉴定家具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细细分析有以下四点:
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
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我们看以上图中的明代家具,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如椅子、桌子等家具,其上部与下部,其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他们的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地匀称、协调。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结构严谨、作工精细
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
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
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都为所用。装饰用材也很广泛,珐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样样不拒。但是,决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虽然已经施以装饰,但是整体看,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
4.木材坚硬、纹理优美
从以上图片中,可以明显看出,明代家具的木材纹理,自然优美,呈现出羽毛兽面等膝陇形象,令人有不尽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发挥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这是明代硬木家具的又一突出特点。明代硬木家具用材,多数为黄花梨、紫檀、鸂鶒木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而外,同时不加漆饰,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为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明代家具的又一特点。
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概括起来,可用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四句话予以总结。以上四句话,也可说四个特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明代家具的风格特征。当我们看一件家具,判断其是否是明代家具时,首先要抓住其整体感觉,然后逐项分析。只看一点是不够的,只具备一个特点也是不准确的。这四个特点互相联系,互为表里,可以说缺一不可。如果一件家具,具备前面三个特点,而不具备第四点,即可肯定他说,它不是明代家具。后世模仿上述四个特点制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
1.分析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1、和谐性。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2、象征性。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3、灵动性。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4、天趣性。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5、工巧性。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2. 简述夏,商,周,春秋战国青铜器的艺术成就?
夏商周号称“青铜时代”
夏朝的青铜器目前发现较少,且较零碎
商代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多见于礼器或兵器。最大的是司母戊鼎(迄今为止),最精致的的四羊方尊(当时)。同时期的还有四川的三星堆青铜器
西周时青铜器平民化、日用化
春秋时,青铜器有了金银错技术和雕铸技术,青铜器极品是莲鹤方壶(出土一对,一个上交国家,一个现存河南博物院,是镇馆之宝),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最高工艺水平,还有后来湖北出土的曾侯乙青铜编钟,是青铜工艺和音乐技术的完美结合,历经千年依然能演奏
春秋时已出现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并使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归纳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被应用于礼仪、祭祀、丧葬、装饰和生活用品中。汉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生动、奇特、优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玉雕艺术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在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亦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汉代是我国玉器发展的辉煌时期,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被应用于礼仪、祭祀、丧葬、装饰和生活用品中。
在古代人心目中,玉融天地之灵气,和日月之精华,具有温润洁净、晶莹剔透、精光内蕴、厚重不迁的美好自然属性。在漫长的人类生活实践过程中,玉又与“人性”相融合,成为君子“比德于玉”的对象,成为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经验最丰富的国家,从迄今为止的考古成果来看,大约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从审美的角度看,大量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商代晚期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受认知世界方式的影响,玉器作品凝结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等巫术文化因素,主要成为人们沟通天地、敬神祈福的法器,在玉器的造型、纹饰以及用玉的观念上都呈现出神秘朴拙的审美特色。
由周至汉,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二阶段。此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期,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君子“比德于玉”,玉器除了继续承载着祭祀天地、敬神祈福的功能外,又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成为一种表达伦理教化观念和明辨人伦规范的重要物质载体。同时,对世界的认识把握也逐渐成熟化、系统化,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越来越理性化、规范化。由于凝结着深厚、浓重的理性内容,玉器在审美倾向上体现出神圣、工整的审美特色。
从魏晋时代至清末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三时期。魏晋时代,玉器业进入低谷,但依然有其重要意义。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个大转变的时期,它在观念上和实践上打破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礼仪用玉传统,而儒道佛并重的隋唐时代则开启并确立了玉器的生活化方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宋元明清时代的商品经济、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级也不断扩大,其审美趣味日渐成为主流,这一时期的玉器呈现出大众化、世俗化的审美倾向,具有感性、世俗、自然的美学特点。
玉的美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天然的美玉经过人工的再创造,更是锦上添花,美不胜收。古代人民在创造玉器时不仅显现出了高超的技巧,而且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每个时代的玉器都显现着特定的审美风尚,都是特定审美意识的结晶。
汉代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国势强盛的时代。从汉墓出土的玉器来看,西汉早、中期数量多、质量好、艺术价值高。西汉后期至东汉晚期数量较少,质量也较差。汉代礼玉主要以璧、琮为主,这些礼仪用玉部分继承秦代及先秦的特点而在器类上趋于简化,璜琥更富有装饰意义,琮璋则几乎不见。汉代玉璧承战国玉璧发展起来,以其形制规整、做工精细、纹饰精美而代表了中国古代玉璧的最高成就。玉璧两面比较普遍地雕有密集的蒲纹和谷纹,并配以网纹、云纹等;有的在此基础上又在外缘加一周透雕的相互缠绕、均衡对称的龙凤螭虎等动物纹饰。从造型纹饰方面来看,从春秋战国时代起,玉璧的制作特点发生明显变化,新玉器时代的玉璧多光素无纹,器型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均,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都不够圆整。自春秋战国时起,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
汉代常见的一种玉佩饰——玉舞人,形态逼真,极富动感。汉代玉器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成就,小饰件雕刻善于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和特定情境下的神态,寥寥几刀,便意趣横生。玉器多用刀刻成,俗称“汉八刀”。
受黄老之学的影响,汉人尤其是统治阶级表现出对永世长存的追求,所以汉代葬玉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考古资料来看,汉代玉衣制作的繁琐程度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目前发掘的玉衣有二十多套。从发掘的成果来看,玉衣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汉代玉器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产生的一朵奇葩。楚国是一个巫风炽烈的国度,他们从原始社会中走来,少有理性浸染,更多地保存了氏族社会的遗习和风尚。他们想象丰富、奇特、怪异,自成一系的地域文化,具有清新脱俗、自由浪漫的风格。汉代统治者大多是楚人,他们一方面怀着崇敬的心理继承中原文化,又不可避免地使中原文化染上了楚文化的特色,并且使中原文化和楚文化融合起来。汉代的玉璧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刻有蒲纹、谷纹的形制规整的玉璧上透雕出优美飞动的龙凤形象,规整严谨之外又有飞扬流动的奇思异想,体现了汉代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胆的浪漫想象结合在一起的艺术精神。汉代玉璧的镂雕、透雕技术则更富有装饰意味,显示出楚文化的浪漫风采,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楚文化特色最突出的玉器作品要数汉代的玉仙人奔马,飞马足踏白云的意象反映出深受黄老思想影响的汉人希望摆脱现实羁绊和羽化登仙的渴望。以单纯、夸张、整洁的风格体现出汉代艺术的飞扬、流动的艺术风貌。另外,形状怪异的玉辟邪、玉镇兽也都体现了楚人的丰富想象和浪漫情怀。可见,汉代玉器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玉器的传统,另一方面在富有想象力的楚文化的影响下,其造型和纹饰更为生动、奇特、优美,形成雄伟奇特、恢宏壮美的艺术特色。
玉器所凝聚的精神是传统思想的宝贵财富。几千年来,潜移默化地浸染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对传统优秀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稳固,注入了积极向上的活力,培养了炎黄子孙的高尚情操。东方人典雅、含蓄、温和、礼让的形象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玉材美德的再现,具有独特的魅力。
总之,悠久的历史、深远的内涵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最终奠定了玉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赢得了世代的珍视和爱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闪射出永恒的灿烂光芒。
4.明代家具造型、装饰的审美特征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
明代家具风格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我们欣赏家具、鉴定家具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细细分析有以下四点:
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
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我们看以上图中的明代家具,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如椅子、桌子等家具,其上部与下部,其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他们的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地匀称、协调。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结构严谨、作工精细
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
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
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都为所用。装饰用材也很广泛,珐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样样不拒。但是,决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虽然已经施以装饰,但是整体看,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
4.木材坚硬、纹理优美
从以上图片中,可以明显看出,明代家具的木材纹理,自然优美,呈现出羽毛兽面等膝陇形象,令人有不尽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发挥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这是明代硬木家具的又一突出特点。明代硬木家具用材,多数为黄花梨、紫檀、鸂鶒木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而外,同时不加漆饰,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为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明代家具的又一特点。
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概括起来,可用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四句话予以总结。以上四句话,也可说四个特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明代家具的风格特征。当我们看一件家具,判断其是否是明代家具时,首先要抓住其整体感觉,然后逐项分析。只看一点是不够的,只具备一个特点也是不准确的。这四个特点互相联系,互为表里,可以说缺一不可。如果一件家具,具备前面三个特点,而不具备第四点,即可肯定他说,它不是明代家具。后世模仿上述四个特点制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3-06-16
展开全部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指中国历史上工艺美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然而最早的工艺美术作品已失传,现存最早的作品来自于商代和周代。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从衣食住行到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从铜器、陶器、瓷器、书法、绘画等多个方面,中国工艺美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术特点。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带来的社会变革,工艺美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和跨文化的趋势。同时,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艺美术也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阶段,许多新的作品和技术得到了尝试和推广。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有很多来源,其中以考古发现、史书记载、展览和研究成果等为主。例如,在考古领域,出土的古代器物和文物,可以为人们了解古代工艺美术提供重要的线索;而在美术领域,举办艺术展览和研究也可以为人们探讨工艺美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信息。此外,一些历史学家、学者和爱好者也通过笔记、摄影等方式丰富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来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