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2011-01-13
展开全部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感受:
甄士隐前日对雨村有“诳驾”之罪,待客既散,知他自便,也不去再邀。及至中秋节,士隐家宴毕,另具一席于书房,步行到雨村住处相邀。前日不邀,是不生分,中秋再邀,一可谢前罪,二为旅居僧房的雨村解愁,雨村听了,也不推辞。由此可见两家关系融洽,士隐也很会做人。待人接物,显微见著。
喝酒间,雨村提出了盘缠之事,士隐:“何不早言……”,雨村吟诵诗词,博得士隐赏识,趁士隐欢心之时提钱的事,容易成功。送礼的人,也等到别人有求之意才送,便送到点子上了。果然,雨村得了钱,不管黄道黑道之日,天没亮就出发了。
雨村与娇杏一见钟情,是本书的第一对男女相遇,一个是“虽无十分姿色,却亦动人之处”,一个是“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非久困之人。”情场首现二人,是世间常见的类型,算是书的后面才子佳人的引子吧。
士隐投奔丈人,在世俗来说,应算是没出息吧?偏这丈人还“半哄半赚”女婿的钱!这就叫“投人不着”。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感受
娇杏在这一回有了“人上人”的好结局。她是书中第一位女性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良好的祝愿。丫鬟命运两济,后面的女主人儿却是一个两个空余恨。雨村娶了娇杏,还送了不少礼物给甄家,此时的贾雨村,尚知报恩。
雨村初入官场,恃才侮上,被上司寻个空隙,参他一本,这是官场常见的现象。雨村因此被革,为他日后重入官场时“随乡入俗”,乱判葫芦案铺垫了心理上的因素。
大凡读书人,骨子里都有一个自视甚高的通病,有人受挫后愤然离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有人在挫折中改变初衷,沦为虚情假意,尔虞我诈。每一种游戏,都有它的游戏规则,明白自己改变不了游戏规则,便只好改变自己了。“雨村被参后,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这种心态是常人难以做得到的,可见是大奸!
有人在官场失意后,愤世嫉俗,而雨村被参后,还力谋盐政林如海的西宾,成了黛玉的老师,仅仅是因为盘费不继吗?他是在制造机会与权贵接近,结交!事实证明,他后来确实是通过林如海重返官场谋得要职。结果是,吃一堑,长一智,做出了过河拆桥之事。
交代完雨村成为黛玉老师的事情后,书中出现了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两句,是黑官的心理浓缩:有利可图,挡不住诱惑,一朝东窗事发,命也不保住了,便想着那怕是回家种田也好啊!这副对联,在冷子兴说荣国府前出现,相当于进入某个城市之前的路碑吧?
“翻过筋斗来的”一说,自然而然的想到唐僧的高徒孙悟空。
荣国府年纪最长,也就是最高统治者是史老太君贾母,是不是作者出于对女性的偏爱?
宝玉出生前,兄贾珠就去世了。黛玉既出于嫡妻,又克死亲弟,从而有机会读书识字,宝、黛二人一样命硬,一个克弟,一个克兄!此乃天之作,非人力所能左右。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黛玉与父亲洒泪拜别时,其父如海所言感人。
雨村入荣国府,投的是宗侄名帖,做法不错!得到贾政优待,入情入理,并得到贾政力举终于谋了职位,出而复入,书里写得轻巧,其实中间颇费了一番心机的。
“黛玉常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虽然母女间无话不说,但是黛玉母亲又如何体会到自家与别家不同呢?这倒奇了。可见,黛玉的性格其实受其母影响。记得现代育儿学里说到,一个人的性格,在五、六岁以前就基本定型的。
黛玉来到贾府时不过六、七岁光景,便能做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多行一步”,哪里还象个“无亲母教养、兄弟姐妹扶持的孩子”,黛玉真是绝顶聪明。
对贾府姑娘的描写:迎春“观之可亲”——性情温顺,探春“见之忘俗”——气宇不凡。
黛玉“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什么叫“自然的风流态度”?黛玉称自己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从不间断,这也奇了。
凤姐出场,用黛玉的心理纳罕来导出,也就是说,连小孩子都觉得她“放诞无礼”,接着才写凤姐的衣着打扮: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妙笔!(真不明白,男人们眼里的女人形象,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这么写?体格风骚?)凤姐进来,黛玉连忙起身,这是礼节,同时还听出贾母说“凤辣子”是玩笑话,若是一般小孩子,就顺势接口称之了,黛玉略加迟疑才以“嫂”呼之,足见谨慎。
至此,又以凤姐之口形容黛玉标致,此外“竟不象外孙女、竟是个嫡亲孙女”,难道嫡亲孙就该比外孙长得标致?凤姐从“妹妹几岁”开始,一连串的询问,还真象个管家领导。吃茶果时,王熙凤与王夫人简洁对话,可看出二人领导与被领导的配合默契,王夫人对凤姐的办事能力较满意。
黛玉见了外婆,接着到母舅家拜访,是礼规。在去宁国府途中,黛玉还留意所经过的地方“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这孩子真是处处留心,贾赦不来接见,但传回话时,黛玉还是要“连忙站起来一一听了”,礼数周全。刑夫人留饭出于礼数,黛玉婉言谢绝,也是“人情”二字。
来到王夫人屋里,老嬷嬷让黛玉炕上座,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又显黛玉识大体。再过来见王夫人时,在坐位上还是如此,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也只是挨王夫人坐,贾政虽不在家,始终是不坐贾政之位的。宝玉未出场,就先由王夫人口述,黛玉说话再小心,一提到宝玉话就多了。后王夫人与黛玉过贾母处吃晚饭时,路过贾链家,王夫人指给黛玉看。贾链与黛玉同辈,不用专程拜访,是这个意思吧。在贾母处吃饭,饭桌上的布菜让位,又显“人情”,寂然饭毕!
宝玉终于登场,之前又先是黛玉心中一阵疑惑。宝玉来了转一圈就出去,吊人胃口。
宝玉“外客未见,就脱了衣服”,可见其不拘礼节,或是不把林妹妹当外人。此时,又从宝玉的角度描述黛玉容貌。宝玉黛玉相见,都有眼熟面善之感,这就是前世缘吧?按宝玉说的傻话:“只作远别重逢”。贾母听了宝玉的傻话,还赞赏“更好,更好”,若王夫人听此说法,不知该如何表态。
宝玉得贾母纵容,竟走近黛玉身边细细打量,哈。宝玉送黛玉表字“颦颦”及摔玉,重笔。贾母:“你生气,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可见在贾母眼里,主人的一块玉儿比下人的尊严还宝贵。宝玉性情乖僻,自己独有玉,不是孤高自赏,反说“没趣”,摔了玉,贾母哄几句就信了,毕竟还是个孩子。
宝玉睡后,袭人还进去看黛玉,很细心,是个不贪睡的勤快丫鬟。黛玉到贾府的头一晚,便开始还眼泪了。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贾雨村一听这案子,就知道头尾。正要办案,看到有人使眼色,便觉疑怪,先退堂再说。这里可看出他办事开始老练了。雨村再次为官,遇到“贫贱之交”竟如雷震一惊,当故人把他教乖之后,就过河断桥,这点倒是无师自通,难道是与生俱来的官本性?
为官须有“护官符”,官官相护,才“作得长远”,连门子都知道,看来此风已是历史悠久!雨村刚看完护官符,“王老爷来拜”,便是王家派人来说情了,虽只“顿饭功夫”,但连说带送(钱)时间已经足够,官场交易,点到即止,虚礼则不必。“王老爷”来得正是时候,接下来门子所说的话,雨村(及读者)才肯相信,单听一面之辞,雨村不一定信,作者笔墨不多,重点放在门子对案情的分析。
门子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对贾雨村和盘托出,想以此讨好上司,以示尽忠尽责,博取新来上司的好感,图日后办事能行个方便,甚至还以为雨村还是旧日的书生,教雨村“应相时而动”,一味地替雨村出点子,殊不知雨村说到“蒙皇上隆恩……实不能忍”时已经言不由衷了!门子教了他具体操作办法,他还装着“不妥,不妥”嘿!
门子把聪明都显尽了,还不知大难临头,低估了雨村,却不知雨村上次被免职,吃了一堑,这次再复出,心理上已经完成了从“书生官员”到“一般官员”的过渡。门子既知道英莲之父是雨村大恩人,又不秉公办事,替英莲作主,还知道雨村此次复出补升此任,是贾府之力,这些底细都捏在你门子手里,贾雨村哪里还容得下你?可见,不管是多好的朋友,往日的交情有多深,只要有一方地位变了,人就会变,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夫妻之间也屡见不鲜。
作者用一回的篇幅详细写雨村胡乱办案,便把雨村之流的为人、作官写明白了。
薛蟠出场了。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
本回一开始,引出了宝玉、黛玉、宝钗的交情。
黛玉寄人篱下,宝钗却是“带薪作客”,再说母亲健在,日子当然比黛玉好过多了。一个人不管长到哪个年龄段,母亲——母爱,都是精神粮食!黛玉虽有贾母疼爱,毕竟隔了一辈,再说了,贾母要管的事情不少,因此,与宝玉朝夕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宝玉成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在意宝玉对自己的态度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宝玉“在孩提之间……视姐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从上到下的人都当他是宝贝,他当然不觉有别啊!因与黛玉“既熟惯,更觉亲密;既亲密,则……”
联想我们现实中也一样,刚认识时,彼此客气,容易处些,后来惯熟了,却老是吵架,甚至有人发出“情到深处人孤独”之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荣、宁府女眷们赏花喝酒,是家常便饭,“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真是好日子!
刘心武在电视讲《红》时,特别点到“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之人……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以前看书时都没在意这句话,若不是听了课,实在是看不出这句话的特别之处。
宝玉不喜读书,见了劝人勤学苦练的画《燃藜图》心中不快尚情有可原,小孩子大多不喜读书,怎么看了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转身就走?可见,此时的宝玉,未开化,对人情世故不感兴趣。
嬷嬷说叔叔(宝玉)不该往侄儿房睡觉,秦氏没正面反驳,笑道:“嗳哟哟,不怕他恼。他能多大……”说这话的艺术,一是拿嬷嬷的主子压她,二是暗示,他还是个孩子,不懂那事,三,不用忌讳还是小事,他还是个孩子,惹小孩子生气了,闹到贾母处,可不好收场。话锋一转,说到兄弟秦忠,果然,封了嬷嬷的嘴,又引起了宝玉要找秦忠的兴趣。
宝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配上杨贵妃喝醉的画及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好文笔!会写诗写对,使文章增辉生色,起到锦上添花的妙用。春色图及细细的甜香,为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做铺垫。好象有报道,气味可以帮助记忆,还能激起情欲。书中注解说“作者用香艳故事……渲染秦氏房中陈设,暗示其生活淫靡奢侈”,没能真正理解作者意图。
屋中摆设与挂《燃藜图》画的那间截然相反,作者平白无故写上一间干什么?就是用来对比,表示宝玉不爱读书,不管世事,来到“温柔乡”,就说“这里好。”秦氏笑:“这屋子神仙也可以住了”,暗指宝玉在这里与神仙会面了。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妙!最妙是一个“闲”字。不要闲着没事干,无故寻忧愁,无病呻吟!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见了神仙姐姐,对话,情景全都是风月、香艳语句!仙境的描写,文笔华丽,仿佛自古以来形容女子容姿的典故、词汇都被用上了。在这里,文字还有一大功能,就是可以加入读者的想象,书上这么写着,你读的时候,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在这里再次看到“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想起第一回已经出现过了,回过头看,原来是甄士隐在第一回曾来到此门前,那是伏笔。
作者的想象力真丰富,凭空想象出幻境内的宫、门、司,“痴情、结怨”,“朝啼、夜怨”,“春感、秋悲”,如何想象得出?“司人间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布散相思”,这么说来,凡间的爱恨情仇,均是由天上神仙操作?凡人无能为力了?(打住!不要看书看入魔——把邪魔招入膏盲了)
“薄命司”的门对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由此可知,不要无事寻愁,不然会短命!反之,快乐才能长寿。 警幻冷笑:“……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现在我们玩博客,象不象是自己给自己造册?
各人的判词,以前看时都是粗略大概,在电视听了刘心武讲课后,才知道原来判词寓意深刻。参不透,还是等老师讲课吧。
袭人图画里“一床破席”,“席”是谐音罢了,为什么是破的?(隐指婚前曾与宝玉……?)
宝玉看睛文、袭人、香菱的册子时,一看就郑,看到“林、薛”时,多了一句“待要问时……待要丢下,又不舍。”一字一句,都是精心安排。
书中注解说李纨“判诗”后二句意难定,对“如冰水好空相妒”,我的理解是:冰、水本质相同,只是由于温度相差致使冰坚水柔,“好”,喜欢,爱好。全句意思,冰与水本是一类,偏偏喜欢无端端的拿来对比,好象海水羡慕浪花,毫无来由。引伸义,人与人本同是血肉之躯,偏喜欢争名逐利,贪图虚荣,岂不笑话!结合后面判词《晚韶华》的“镜里恩情、梦里功名”,“古来将相……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所以,儿子有出息了,又有什么用?这些都是虚的,年轻守寡,槁木死灰,人生意义何在?“枉与他人作笑谈”罢了!
警纪叫仙子们出来迎接贵客(宝玉),仙子们以为是黛玉,兴冲冲的出来,见是宝玉,当着宝玉的面说他是浊物。宝玉在人间得宠,到了仙境却不怎么地。宁荣二公之灵云:“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情欲声色能警痴顽?
宝玉入了仙室,闻一缕幽香,问仙姑所焚何物,这是日有所思的结果,刚进秦氏房中先叹“好香”,闻着细细的香甜睡觉,睡着后潜意识在梦里胡思乱想。在梦境里,宝玉从刚入室,至喝茶,后设酒席,“不禁相问”三次香味来历。
据刘心武老师讲,痴梦仙姑——林黛玉,钟情大士——史湘云,引愁金女——宝钗,度恨菩提——妙玉。
演员扮演人物,皆按“行当”,不能随意混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做人的道理亦应如此,明白自己是什么“行当”,摆正自己的位置!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遁入空门与枉送性命又有多大差别?人虽活,心已死。
宝玉听了曲,去香闺绣阁睡觉,屋内陈设,“乃素年未见之物”,前面写秦氏屋子时把能想到的都写了,作者在这里实在再想不出,也写不出什么来了,反正是“未见过的”,随你怎么想吧。
感受:
甄士隐前日对雨村有“诳驾”之罪,待客既散,知他自便,也不去再邀。及至中秋节,士隐家宴毕,另具一席于书房,步行到雨村住处相邀。前日不邀,是不生分,中秋再邀,一可谢前罪,二为旅居僧房的雨村解愁,雨村听了,也不推辞。由此可见两家关系融洽,士隐也很会做人。待人接物,显微见著。
喝酒间,雨村提出了盘缠之事,士隐:“何不早言……”,雨村吟诵诗词,博得士隐赏识,趁士隐欢心之时提钱的事,容易成功。送礼的人,也等到别人有求之意才送,便送到点子上了。果然,雨村得了钱,不管黄道黑道之日,天没亮就出发了。
雨村与娇杏一见钟情,是本书的第一对男女相遇,一个是“虽无十分姿色,却亦动人之处”,一个是“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非久困之人。”情场首现二人,是世间常见的类型,算是书的后面才子佳人的引子吧。
士隐投奔丈人,在世俗来说,应算是没出息吧?偏这丈人还“半哄半赚”女婿的钱!这就叫“投人不着”。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感受
娇杏在这一回有了“人上人”的好结局。她是书中第一位女性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良好的祝愿。丫鬟命运两济,后面的女主人儿却是一个两个空余恨。雨村娶了娇杏,还送了不少礼物给甄家,此时的贾雨村,尚知报恩。
雨村初入官场,恃才侮上,被上司寻个空隙,参他一本,这是官场常见的现象。雨村因此被革,为他日后重入官场时“随乡入俗”,乱判葫芦案铺垫了心理上的因素。
大凡读书人,骨子里都有一个自视甚高的通病,有人受挫后愤然离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有人在挫折中改变初衷,沦为虚情假意,尔虞我诈。每一种游戏,都有它的游戏规则,明白自己改变不了游戏规则,便只好改变自己了。“雨村被参后,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这种心态是常人难以做得到的,可见是大奸!
有人在官场失意后,愤世嫉俗,而雨村被参后,还力谋盐政林如海的西宾,成了黛玉的老师,仅仅是因为盘费不继吗?他是在制造机会与权贵接近,结交!事实证明,他后来确实是通过林如海重返官场谋得要职。结果是,吃一堑,长一智,做出了过河拆桥之事。
交代完雨村成为黛玉老师的事情后,书中出现了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两句,是黑官的心理浓缩:有利可图,挡不住诱惑,一朝东窗事发,命也不保住了,便想着那怕是回家种田也好啊!这副对联,在冷子兴说荣国府前出现,相当于进入某个城市之前的路碑吧?
“翻过筋斗来的”一说,自然而然的想到唐僧的高徒孙悟空。
荣国府年纪最长,也就是最高统治者是史老太君贾母,是不是作者出于对女性的偏爱?
宝玉出生前,兄贾珠就去世了。黛玉既出于嫡妻,又克死亲弟,从而有机会读书识字,宝、黛二人一样命硬,一个克弟,一个克兄!此乃天之作,非人力所能左右。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黛玉与父亲洒泪拜别时,其父如海所言感人。
雨村入荣国府,投的是宗侄名帖,做法不错!得到贾政优待,入情入理,并得到贾政力举终于谋了职位,出而复入,书里写得轻巧,其实中间颇费了一番心机的。
“黛玉常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虽然母女间无话不说,但是黛玉母亲又如何体会到自家与别家不同呢?这倒奇了。可见,黛玉的性格其实受其母影响。记得现代育儿学里说到,一个人的性格,在五、六岁以前就基本定型的。
黛玉来到贾府时不过六、七岁光景,便能做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多行一步”,哪里还象个“无亲母教养、兄弟姐妹扶持的孩子”,黛玉真是绝顶聪明。
对贾府姑娘的描写:迎春“观之可亲”——性情温顺,探春“见之忘俗”——气宇不凡。
黛玉“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什么叫“自然的风流态度”?黛玉称自己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从不间断,这也奇了。
凤姐出场,用黛玉的心理纳罕来导出,也就是说,连小孩子都觉得她“放诞无礼”,接着才写凤姐的衣着打扮: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妙笔!(真不明白,男人们眼里的女人形象,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这么写?体格风骚?)凤姐进来,黛玉连忙起身,这是礼节,同时还听出贾母说“凤辣子”是玩笑话,若是一般小孩子,就顺势接口称之了,黛玉略加迟疑才以“嫂”呼之,足见谨慎。
至此,又以凤姐之口形容黛玉标致,此外“竟不象外孙女、竟是个嫡亲孙女”,难道嫡亲孙就该比外孙长得标致?凤姐从“妹妹几岁”开始,一连串的询问,还真象个管家领导。吃茶果时,王熙凤与王夫人简洁对话,可看出二人领导与被领导的配合默契,王夫人对凤姐的办事能力较满意。
黛玉见了外婆,接着到母舅家拜访,是礼规。在去宁国府途中,黛玉还留意所经过的地方“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这孩子真是处处留心,贾赦不来接见,但传回话时,黛玉还是要“连忙站起来一一听了”,礼数周全。刑夫人留饭出于礼数,黛玉婉言谢绝,也是“人情”二字。
来到王夫人屋里,老嬷嬷让黛玉炕上座,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又显黛玉识大体。再过来见王夫人时,在坐位上还是如此,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也只是挨王夫人坐,贾政虽不在家,始终是不坐贾政之位的。宝玉未出场,就先由王夫人口述,黛玉说话再小心,一提到宝玉话就多了。后王夫人与黛玉过贾母处吃晚饭时,路过贾链家,王夫人指给黛玉看。贾链与黛玉同辈,不用专程拜访,是这个意思吧。在贾母处吃饭,饭桌上的布菜让位,又显“人情”,寂然饭毕!
宝玉终于登场,之前又先是黛玉心中一阵疑惑。宝玉来了转一圈就出去,吊人胃口。
宝玉“外客未见,就脱了衣服”,可见其不拘礼节,或是不把林妹妹当外人。此时,又从宝玉的角度描述黛玉容貌。宝玉黛玉相见,都有眼熟面善之感,这就是前世缘吧?按宝玉说的傻话:“只作远别重逢”。贾母听了宝玉的傻话,还赞赏“更好,更好”,若王夫人听此说法,不知该如何表态。
宝玉得贾母纵容,竟走近黛玉身边细细打量,哈。宝玉送黛玉表字“颦颦”及摔玉,重笔。贾母:“你生气,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可见在贾母眼里,主人的一块玉儿比下人的尊严还宝贵。宝玉性情乖僻,自己独有玉,不是孤高自赏,反说“没趣”,摔了玉,贾母哄几句就信了,毕竟还是个孩子。
宝玉睡后,袭人还进去看黛玉,很细心,是个不贪睡的勤快丫鬟。黛玉到贾府的头一晚,便开始还眼泪了。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贾雨村一听这案子,就知道头尾。正要办案,看到有人使眼色,便觉疑怪,先退堂再说。这里可看出他办事开始老练了。雨村再次为官,遇到“贫贱之交”竟如雷震一惊,当故人把他教乖之后,就过河断桥,这点倒是无师自通,难道是与生俱来的官本性?
为官须有“护官符”,官官相护,才“作得长远”,连门子都知道,看来此风已是历史悠久!雨村刚看完护官符,“王老爷来拜”,便是王家派人来说情了,虽只“顿饭功夫”,但连说带送(钱)时间已经足够,官场交易,点到即止,虚礼则不必。“王老爷”来得正是时候,接下来门子所说的话,雨村(及读者)才肯相信,单听一面之辞,雨村不一定信,作者笔墨不多,重点放在门子对案情的分析。
门子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对贾雨村和盘托出,想以此讨好上司,以示尽忠尽责,博取新来上司的好感,图日后办事能行个方便,甚至还以为雨村还是旧日的书生,教雨村“应相时而动”,一味地替雨村出点子,殊不知雨村说到“蒙皇上隆恩……实不能忍”时已经言不由衷了!门子教了他具体操作办法,他还装着“不妥,不妥”嘿!
门子把聪明都显尽了,还不知大难临头,低估了雨村,却不知雨村上次被免职,吃了一堑,这次再复出,心理上已经完成了从“书生官员”到“一般官员”的过渡。门子既知道英莲之父是雨村大恩人,又不秉公办事,替英莲作主,还知道雨村此次复出补升此任,是贾府之力,这些底细都捏在你门子手里,贾雨村哪里还容得下你?可见,不管是多好的朋友,往日的交情有多深,只要有一方地位变了,人就会变,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夫妻之间也屡见不鲜。
作者用一回的篇幅详细写雨村胡乱办案,便把雨村之流的为人、作官写明白了。
薛蟠出场了。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
本回一开始,引出了宝玉、黛玉、宝钗的交情。
黛玉寄人篱下,宝钗却是“带薪作客”,再说母亲健在,日子当然比黛玉好过多了。一个人不管长到哪个年龄段,母亲——母爱,都是精神粮食!黛玉虽有贾母疼爱,毕竟隔了一辈,再说了,贾母要管的事情不少,因此,与宝玉朝夕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宝玉成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在意宝玉对自己的态度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宝玉“在孩提之间……视姐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从上到下的人都当他是宝贝,他当然不觉有别啊!因与黛玉“既熟惯,更觉亲密;既亲密,则……”
联想我们现实中也一样,刚认识时,彼此客气,容易处些,后来惯熟了,却老是吵架,甚至有人发出“情到深处人孤独”之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荣、宁府女眷们赏花喝酒,是家常便饭,“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真是好日子!
刘心武在电视讲《红》时,特别点到“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之人……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以前看书时都没在意这句话,若不是听了课,实在是看不出这句话的特别之处。
宝玉不喜读书,见了劝人勤学苦练的画《燃藜图》心中不快尚情有可原,小孩子大多不喜读书,怎么看了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转身就走?可见,此时的宝玉,未开化,对人情世故不感兴趣。
嬷嬷说叔叔(宝玉)不该往侄儿房睡觉,秦氏没正面反驳,笑道:“嗳哟哟,不怕他恼。他能多大……”说这话的艺术,一是拿嬷嬷的主子压她,二是暗示,他还是个孩子,不懂那事,三,不用忌讳还是小事,他还是个孩子,惹小孩子生气了,闹到贾母处,可不好收场。话锋一转,说到兄弟秦忠,果然,封了嬷嬷的嘴,又引起了宝玉要找秦忠的兴趣。
宝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配上杨贵妃喝醉的画及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好文笔!会写诗写对,使文章增辉生色,起到锦上添花的妙用。春色图及细细的甜香,为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做铺垫。好象有报道,气味可以帮助记忆,还能激起情欲。书中注解说“作者用香艳故事……渲染秦氏房中陈设,暗示其生活淫靡奢侈”,没能真正理解作者意图。
屋中摆设与挂《燃藜图》画的那间截然相反,作者平白无故写上一间干什么?就是用来对比,表示宝玉不爱读书,不管世事,来到“温柔乡”,就说“这里好。”秦氏笑:“这屋子神仙也可以住了”,暗指宝玉在这里与神仙会面了。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妙!最妙是一个“闲”字。不要闲着没事干,无故寻忧愁,无病呻吟!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见了神仙姐姐,对话,情景全都是风月、香艳语句!仙境的描写,文笔华丽,仿佛自古以来形容女子容姿的典故、词汇都被用上了。在这里,文字还有一大功能,就是可以加入读者的想象,书上这么写着,你读的时候,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在这里再次看到“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想起第一回已经出现过了,回过头看,原来是甄士隐在第一回曾来到此门前,那是伏笔。
作者的想象力真丰富,凭空想象出幻境内的宫、门、司,“痴情、结怨”,“朝啼、夜怨”,“春感、秋悲”,如何想象得出?“司人间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布散相思”,这么说来,凡间的爱恨情仇,均是由天上神仙操作?凡人无能为力了?(打住!不要看书看入魔——把邪魔招入膏盲了)
“薄命司”的门对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由此可知,不要无事寻愁,不然会短命!反之,快乐才能长寿。 警幻冷笑:“……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现在我们玩博客,象不象是自己给自己造册?
各人的判词,以前看时都是粗略大概,在电视听了刘心武讲课后,才知道原来判词寓意深刻。参不透,还是等老师讲课吧。
袭人图画里“一床破席”,“席”是谐音罢了,为什么是破的?(隐指婚前曾与宝玉……?)
宝玉看睛文、袭人、香菱的册子时,一看就郑,看到“林、薛”时,多了一句“待要问时……待要丢下,又不舍。”一字一句,都是精心安排。
书中注解说李纨“判诗”后二句意难定,对“如冰水好空相妒”,我的理解是:冰、水本质相同,只是由于温度相差致使冰坚水柔,“好”,喜欢,爱好。全句意思,冰与水本是一类,偏偏喜欢无端端的拿来对比,好象海水羡慕浪花,毫无来由。引伸义,人与人本同是血肉之躯,偏喜欢争名逐利,贪图虚荣,岂不笑话!结合后面判词《晚韶华》的“镜里恩情、梦里功名”,“古来将相……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所以,儿子有出息了,又有什么用?这些都是虚的,年轻守寡,槁木死灰,人生意义何在?“枉与他人作笑谈”罢了!
警纪叫仙子们出来迎接贵客(宝玉),仙子们以为是黛玉,兴冲冲的出来,见是宝玉,当着宝玉的面说他是浊物。宝玉在人间得宠,到了仙境却不怎么地。宁荣二公之灵云:“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情欲声色能警痴顽?
宝玉入了仙室,闻一缕幽香,问仙姑所焚何物,这是日有所思的结果,刚进秦氏房中先叹“好香”,闻着细细的香甜睡觉,睡着后潜意识在梦里胡思乱想。在梦境里,宝玉从刚入室,至喝茶,后设酒席,“不禁相问”三次香味来历。
据刘心武老师讲,痴梦仙姑——林黛玉,钟情大士——史湘云,引愁金女——宝钗,度恨菩提——妙玉。
演员扮演人物,皆按“行当”,不能随意混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做人的道理亦应如此,明白自己是什么“行当”,摆正自己的位置!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遁入空门与枉送性命又有多大差别?人虽活,心已死。
宝玉听了曲,去香闺绣阁睡觉,屋内陈设,“乃素年未见之物”,前面写秦氏屋子时把能想到的都写了,作者在这里实在再想不出,也写不出什么来了,反正是“未见过的”,随你怎么想吧。
参考资料: 非原创
展开全部
读红楼梦有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王熙凤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 “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 “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李纨
字宫裁,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她出身金陵名宦,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 ”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的典型。
贾元春
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贾迎春
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 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贾探春
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贾惜春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贾巧姐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她乔装打扮带出大观园。后嫁给一个姓周的地主。
史湘云
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
妙玉
苏州人氏。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旧时迷信认为命中有灾难的人应该舍身出家做僧、道,有钱人家买穷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极好。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但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不要了,而给宝玉喝的茶杯却是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宝玉生日,她特地派人送去“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的字帖。后贾府败落,她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 污,劫持而去。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 ,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后四十回多认为由高鹗续成。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精彩片段: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酿惯,纵容。〕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赏析:关于宝玉挨打的原因。
宝玉挨打的原因,归纳起来,一是来自外部,一是来自内部。分析起来,还是忠顺王府到贾府索要琪宫是主要的,贾环乘机告状只是火上浇油而已。
外部原因是贾政“又惊又气”,“惊”是主要的,惊惧这件事弄不好可能危及自己前程,危及贾府根本利益,所以说要打死宝玉,“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气的是宝玉在外乱结交关系,惹来麻烦.
关于内部原因 表面上看,贾环告状,说宝玉强奸金钏未遂,导致金钏投井而死,把个贾政“气的而如金纸”,要将宝玉“立刻打死”。其实贾环进谗言,隐含着贾府嫡庶之间的矛盾.
外部原因属于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内部原因则属于家庭小环境的。从贾政的言行神情看,特别是从“为的是光宗耀祖”的目的看,外部原因直接威胁到贾府的地位命运,再加上贾环一点火,“咬着牙狠命”往死里打,便在所难免了。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王熙凤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 “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 “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李纨
字宫裁,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她出身金陵名宦,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 ”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的典型。
贾元春
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贾迎春
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 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贾探春
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贾惜春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贾巧姐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她乔装打扮带出大观园。后嫁给一个姓周的地主。
史湘云
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
妙玉
苏州人氏。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旧时迷信认为命中有灾难的人应该舍身出家做僧、道,有钱人家买穷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极好。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但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不要了,而给宝玉喝的茶杯却是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宝玉生日,她特地派人送去“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的字帖。后贾府败落,她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 污,劫持而去。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 ,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后四十回多认为由高鹗续成。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精彩片段: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酿惯,纵容。〕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赏析:关于宝玉挨打的原因。
宝玉挨打的原因,归纳起来,一是来自外部,一是来自内部。分析起来,还是忠顺王府到贾府索要琪宫是主要的,贾环乘机告状只是火上浇油而已。
外部原因是贾政“又惊又气”,“惊”是主要的,惊惧这件事弄不好可能危及自己前程,危及贾府根本利益,所以说要打死宝玉,“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气的是宝玉在外乱结交关系,惹来麻烦.
关于内部原因 表面上看,贾环告状,说宝玉强奸金钏未遂,导致金钏投井而死,把个贾政“气的而如金纸”,要将宝玉“立刻打死”。其实贾环进谗言,隐含着贾府嫡庶之间的矛盾.
外部原因属于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内部原因则属于家庭小环境的。从贾政的言行神情看,特别是从“为的是光宗耀祖”的目的看,外部原因直接威胁到贾府的地位命运,再加上贾环一点火,“咬着牙狠命”往死里打,便在所难免了。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9648783.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01-23
展开全部
红楼梦读书笔记
下面我就讲讲有关《红楼梦》的思想,那么我觉得《红楼梦》的思想有几个重要方面,一个贾宝玉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思想,从小说故事来讲,贾宝玉年龄也不大,说的话疯疯癫癫,有时是你听得明白的,有时弄不明白,究竟什么意思呢?譬如说他自己一辈子什么也不想干,就想跟姐姐妹妹在一起,混这一辈子,自由自在,死了以后化做一阵青烟散了就完了,看起来好像弄不清楚什么意思,但是其中有一条不肯读书,反对仕途经济。他本来跟薛宝钗还不错,有一次薛宝钗跟他讲话,就提到你也该读读书了,年龄也不小了,要准备考试了,要走仕途经济的路了,结果他就马上把脸翻了,你给我出去吧,我这个地方没有你的地方,我这个不懂仕途经济的,你们赶快出去。一点不含糊,弄得薛宝钗下不了台。
那么把这些内容跟他的自己无所作为的人生思想结合在一起,实际上他是通过这个情节写贾宝玉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反对走仕途经济道路,你们读书我就不读书,要读书《西厢记》还可以,挺有意思,读读,什么其他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五经,它都是杜撰的,杜撰的话讲得很凶,讲得很厉害的,但实际上你要看指什么杜撰的呢?主要是程朱理学,你们都是胡编的,孔夫子的话是不是值得一试很难说,你们硬说是这样,你们来杜撰的。贾宝玉绝对不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也不去求什么其他的名,我就要跟大家姐姐妹妹在一起,高高兴兴自由自在的过一辈子就行了,实际上他宣传的是一个什么呢?从当时阶级安排的道路来讲,他是对抗统治阶级安排的道路,因为当时知识分子读书就是做官,就是参加科举考试,没有第二条路,他坚决不走这条路,他自己的路,就是跟姐姐妹妹们在一起,过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实际上他是宣扬那种自由人生的道路。因为那个时代毕竟离我们太远了,他找不出另外别的路,他不可能想出更好的道路来,问题是不走你安排好的读书做官的路,我走我自由自在的,我想怎么就怎么,这样一个自由人生的道路,这一个思想那么比过去的所有的不做官的人的思想就不一样了,五十年来,论证的时候有一种看法,认为贾宝玉不肯做官,这个也没什么了不起,嵇康、阮籍都不愿意做官了,陶渊明也不愿意做官的,觉得没有什么稀奇,这个不能这么比,嵇康和阮籍的时代跟曹雪芹的时代完全不是一回事,两种不同的做官的行为,它的内涵完全不一样,《红楼梦》里说的不做官,是跟仕途经济对抗的人来说,否定读书人做官考举的道路,这对清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是一个另外的诱导,封建王朝要把读书人都诱导到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然后呢,帮他来巩固统治政权,《红楼梦》里主导的思想叫他不要走这个路,完全是相反的道路,就是《红楼梦》第一个方面的思想。
第二个就是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个在《红楼梦》以前,在我们古典小说,古典戏曲里头,宣扬这种自由恋爱的戏剧小说也是有的,最有名的《西厢记》,《牡丹亭》,但是这个你要仔细比一比,就有时代的差距,《西厢记》虽然是张生、莺莺不尊老夫人的命令最后是自由结合了,但是最后《西厢记》的结局,最后还是张生考上状元,然后最后皇上赐婚,最后大团圆,圆满结果。一定是在婚姻问题的一个整个过程中间第一步它是越轨了,但底下呢,越过以后又赶快弥补自己,完全按照封建理法规定的道路一步一步走,走到最后皇上赐婚,封建礼法加上了应急,合法了,没问题了,就算完结了,没有反抗到底。而且他的恋爱方式呢,是一见倾心,在府殿上面一见面就觉得漂亮的不得了,那就定了,这是一个。《牡丹亭》柳梦梅也是一样的,这个男女两个双方的,那还没有见面,做梦,最后也是封建皇帝赐婚,最后也是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承认了,曾经一度越轨的婚姻,最后纳入封建的理法的轨道了,那么因此呢,它原来的有一点点的叛逆性也被消灭掉了,弥补过去了。
到了《红楼梦》就完全不一样了,贾宝玉跟林黛玉这个恋爱的发生并不是一见倾心,虽然第一次见面觉得这个人好面熟,好像见过似的,这是写的一种心里的感应,一种好感,但是并没有发生爱情,相反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得很长很长时间,也不断吵架,吵架又友好了,中间呢,有薛宝钗又来了,加上一个薛宝钗,就是薛宝钗有挺聪明,也长得很漂亮,三个人在一起还有后来的史湘云,其他女孩子一起,在一起,都来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贾宝玉跟这些人在一起,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确定的写他喜欢那一个,这就显得《红楼梦》的恋爱方式已经不是一见倾心,已经是在长期生活当中渐渐地了解,最后在长期的了解过程中间最后形成他们的爱情,《红楼梦》的这些地方还是写得非常清楚的,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个薛宝钗给他讲到仕途经济,他翻了脸,这就是一个标志,说明贾宝玉在爱情问题上,还有他自己的一个思想标准,跟我思想不一致的,我是根本不愿意仕途经济的,他们极力要走仕途经济道路,那和我是两回事,所以《红楼梦》里所描写的婚姻,一个是选择不是一见倾心式的,是要长期的熟悉。第二个志愿思想要一致,如果思想不一致,无法结成终生的伴侣,这《红楼梦》里写得很清楚,而且思想一致,不是选择那个另外一个一致,它要必须是带有叛逆性质的这种思想他才合自己的胃口,所以跟林黛玉他就完全不一样,所以贾宝玉也讲得很清楚,袭人说你跟林妹妹不这样,她跟你发脾气,你反而跟她讨好,他就回一句,林妹妹从来不讲什么仕途经济,她讲这个话,我也和她翻脸了,这个标准讲得非常明白,非常清楚,所以《红楼梦》里在婚姻问题上面树立了一个自己的标准,就是要漠视木石前盟,不要金玉良缘,封建时代的门当户对,一些选择的标准全对他无效,他必须自己选择,我现在讲的贾宝玉、林黛玉的婚姻的问题,主要是根据前八十回的本子,因为这才是曹雪芹本人的思想,不是后人窜改过的思想。
那么在这样一个封建时代,提出了一个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样一个思想,那可真是了不起,《红楼梦》也没有这种口号,没有婚姻自由啊,婚姻自主这个口号,但是他写的行动就是他自己的口号的实现,所以这一个思想呢,在当时也是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认为这个思想就带有现代人的思想,因为今天的婚姻恋爱,也不都一样吗,一个是不是一见倾心,再也没有什么一见倾心的事情,总得要互相理解,再一个,总得要想一致吧,不能完全两回事嘛,所以我觉得曹雪芹的这种婚姻理想,包括他前面说得人生道路的理想,都是属于我们今天现代人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是我们时代的人,现代的人提出来的,不走那个统治阶级规定好的路,要走自己的路,是我们现代社会人的一种思想,古代那有这种思想,都是一个在家里父母,一个在社会上的朝廷规定的,所以贾宝玉的人生道路的思想,贾宝玉的婚姻自由的思想,都是近现代人的一种思想。
所以《红楼梦》里写到尤三姐最后拔剑自杀,为什么呢,因为别人评说她好像品性不好,她也有口难辩,所以最后就是拔起鸳鸯剑自杀了,这一个情节非常重要,就说明当时的封建的伦理道德的压力呀,对妇女们有多严重,稍微一点别人说的品行不好,这就抬不起头来了,再也没办法做人了,本来说的好好的,柳湘莲要娶她了,一下子柳湘莲听别人说这个人品行不好,马上就要把鸳鸯剑拿回去,尤三姐觉得再也没有意思活着了,拿起宝剑就把自己杀了,前面就讲的关于《红楼梦》的时代。
那么《红楼梦》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曹雪芹讲的女儿啊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看到女儿啊,就心里清爽,看到男子他就觉咄咄逼人,不喜欢,他在当曹雪芹《红楼梦》里,用贾宝玉这个形象,一个特殊的形象,这个语言也是特殊的语言,实际上面,这个思想就是反对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这种思想,他反过来,他认为女尊男卑,女孩子才是好的,男人就不好,因为是处在一个男权社会,整个封建社会掌权的都是男人,那么他对这个社会的政权,对这个社会的政治道路,都加以一种否定,那么当然他对男子没有好的印象
下面我就讲讲有关《红楼梦》的思想,那么我觉得《红楼梦》的思想有几个重要方面,一个贾宝玉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思想,从小说故事来讲,贾宝玉年龄也不大,说的话疯疯癫癫,有时是你听得明白的,有时弄不明白,究竟什么意思呢?譬如说他自己一辈子什么也不想干,就想跟姐姐妹妹在一起,混这一辈子,自由自在,死了以后化做一阵青烟散了就完了,看起来好像弄不清楚什么意思,但是其中有一条不肯读书,反对仕途经济。他本来跟薛宝钗还不错,有一次薛宝钗跟他讲话,就提到你也该读读书了,年龄也不小了,要准备考试了,要走仕途经济的路了,结果他就马上把脸翻了,你给我出去吧,我这个地方没有你的地方,我这个不懂仕途经济的,你们赶快出去。一点不含糊,弄得薛宝钗下不了台。
那么把这些内容跟他的自己无所作为的人生思想结合在一起,实际上他是通过这个情节写贾宝玉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反对走仕途经济道路,你们读书我就不读书,要读书《西厢记》还可以,挺有意思,读读,什么其他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五经,它都是杜撰的,杜撰的话讲得很凶,讲得很厉害的,但实际上你要看指什么杜撰的呢?主要是程朱理学,你们都是胡编的,孔夫子的话是不是值得一试很难说,你们硬说是这样,你们来杜撰的。贾宝玉绝对不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也不去求什么其他的名,我就要跟大家姐姐妹妹在一起,高高兴兴自由自在的过一辈子就行了,实际上他宣传的是一个什么呢?从当时阶级安排的道路来讲,他是对抗统治阶级安排的道路,因为当时知识分子读书就是做官,就是参加科举考试,没有第二条路,他坚决不走这条路,他自己的路,就是跟姐姐妹妹们在一起,过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实际上他是宣扬那种自由人生的道路。因为那个时代毕竟离我们太远了,他找不出另外别的路,他不可能想出更好的道路来,问题是不走你安排好的读书做官的路,我走我自由自在的,我想怎么就怎么,这样一个自由人生的道路,这一个思想那么比过去的所有的不做官的人的思想就不一样了,五十年来,论证的时候有一种看法,认为贾宝玉不肯做官,这个也没什么了不起,嵇康、阮籍都不愿意做官了,陶渊明也不愿意做官的,觉得没有什么稀奇,这个不能这么比,嵇康和阮籍的时代跟曹雪芹的时代完全不是一回事,两种不同的做官的行为,它的内涵完全不一样,《红楼梦》里说的不做官,是跟仕途经济对抗的人来说,否定读书人做官考举的道路,这对清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是一个另外的诱导,封建王朝要把读书人都诱导到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然后呢,帮他来巩固统治政权,《红楼梦》里主导的思想叫他不要走这个路,完全是相反的道路,就是《红楼梦》第一个方面的思想。
第二个就是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个在《红楼梦》以前,在我们古典小说,古典戏曲里头,宣扬这种自由恋爱的戏剧小说也是有的,最有名的《西厢记》,《牡丹亭》,但是这个你要仔细比一比,就有时代的差距,《西厢记》虽然是张生、莺莺不尊老夫人的命令最后是自由结合了,但是最后《西厢记》的结局,最后还是张生考上状元,然后最后皇上赐婚,最后大团圆,圆满结果。一定是在婚姻问题的一个整个过程中间第一步它是越轨了,但底下呢,越过以后又赶快弥补自己,完全按照封建理法规定的道路一步一步走,走到最后皇上赐婚,封建礼法加上了应急,合法了,没问题了,就算完结了,没有反抗到底。而且他的恋爱方式呢,是一见倾心,在府殿上面一见面就觉得漂亮的不得了,那就定了,这是一个。《牡丹亭》柳梦梅也是一样的,这个男女两个双方的,那还没有见面,做梦,最后也是封建皇帝赐婚,最后也是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承认了,曾经一度越轨的婚姻,最后纳入封建的理法的轨道了,那么因此呢,它原来的有一点点的叛逆性也被消灭掉了,弥补过去了。
到了《红楼梦》就完全不一样了,贾宝玉跟林黛玉这个恋爱的发生并不是一见倾心,虽然第一次见面觉得这个人好面熟,好像见过似的,这是写的一种心里的感应,一种好感,但是并没有发生爱情,相反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得很长很长时间,也不断吵架,吵架又友好了,中间呢,有薛宝钗又来了,加上一个薛宝钗,就是薛宝钗有挺聪明,也长得很漂亮,三个人在一起还有后来的史湘云,其他女孩子一起,在一起,都来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贾宝玉跟这些人在一起,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确定的写他喜欢那一个,这就显得《红楼梦》的恋爱方式已经不是一见倾心,已经是在长期生活当中渐渐地了解,最后在长期的了解过程中间最后形成他们的爱情,《红楼梦》的这些地方还是写得非常清楚的,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个薛宝钗给他讲到仕途经济,他翻了脸,这就是一个标志,说明贾宝玉在爱情问题上,还有他自己的一个思想标准,跟我思想不一致的,我是根本不愿意仕途经济的,他们极力要走仕途经济道路,那和我是两回事,所以《红楼梦》里所描写的婚姻,一个是选择不是一见倾心式的,是要长期的熟悉。第二个志愿思想要一致,如果思想不一致,无法结成终生的伴侣,这《红楼梦》里写得很清楚,而且思想一致,不是选择那个另外一个一致,它要必须是带有叛逆性质的这种思想他才合自己的胃口,所以跟林黛玉他就完全不一样,所以贾宝玉也讲得很清楚,袭人说你跟林妹妹不这样,她跟你发脾气,你反而跟她讨好,他就回一句,林妹妹从来不讲什么仕途经济,她讲这个话,我也和她翻脸了,这个标准讲得非常明白,非常清楚,所以《红楼梦》里在婚姻问题上面树立了一个自己的标准,就是要漠视木石前盟,不要金玉良缘,封建时代的门当户对,一些选择的标准全对他无效,他必须自己选择,我现在讲的贾宝玉、林黛玉的婚姻的问题,主要是根据前八十回的本子,因为这才是曹雪芹本人的思想,不是后人窜改过的思想。
那么在这样一个封建时代,提出了一个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样一个思想,那可真是了不起,《红楼梦》也没有这种口号,没有婚姻自由啊,婚姻自主这个口号,但是他写的行动就是他自己的口号的实现,所以这一个思想呢,在当时也是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认为这个思想就带有现代人的思想,因为今天的婚姻恋爱,也不都一样吗,一个是不是一见倾心,再也没有什么一见倾心的事情,总得要互相理解,再一个,总得要想一致吧,不能完全两回事嘛,所以我觉得曹雪芹的这种婚姻理想,包括他前面说得人生道路的理想,都是属于我们今天现代人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是我们时代的人,现代的人提出来的,不走那个统治阶级规定好的路,要走自己的路,是我们现代社会人的一种思想,古代那有这种思想,都是一个在家里父母,一个在社会上的朝廷规定的,所以贾宝玉的人生道路的思想,贾宝玉的婚姻自由的思想,都是近现代人的一种思想。
所以《红楼梦》里写到尤三姐最后拔剑自杀,为什么呢,因为别人评说她好像品性不好,她也有口难辩,所以最后就是拔起鸳鸯剑自杀了,这一个情节非常重要,就说明当时的封建的伦理道德的压力呀,对妇女们有多严重,稍微一点别人说的品行不好,这就抬不起头来了,再也没办法做人了,本来说的好好的,柳湘莲要娶她了,一下子柳湘莲听别人说这个人品行不好,马上就要把鸳鸯剑拿回去,尤三姐觉得再也没有意思活着了,拿起宝剑就把自己杀了,前面就讲的关于《红楼梦》的时代。
那么《红楼梦》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曹雪芹讲的女儿啊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看到女儿啊,就心里清爽,看到男子他就觉咄咄逼人,不喜欢,他在当曹雪芹《红楼梦》里,用贾宝玉这个形象,一个特殊的形象,这个语言也是特殊的语言,实际上面,这个思想就是反对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这种思想,他反过来,他认为女尊男卑,女孩子才是好的,男人就不好,因为是处在一个男权社会,整个封建社会掌权的都是男人,那么他对这个社会的政权,对这个社会的政治道路,都加以一种否定,那么当然他对男子没有好的印象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读《红楼梦》有感
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我的书房就是我的文学花园,我经常在文学的花园中沉醉于芬芳的书香,流连忘返……
象征着中国古代小说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无疑是万绿丛中的一棵奇葩,它是那样红,以至于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我当然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红楼爱好者。于是,我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欣赏这部巨著,写下了一些浅薄的感想……
读《红楼梦》让我对封建社会有了冷静的评价。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伟大著作,全书体现了一种朦胧的民主主义思想。有人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单纯的艺术,不能牵扯上政治。我却不这么看。“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不正是对官场黑暗的揭露吗?秦可卿与其公公贾珍乱伦,尤氏姐妹的惨死,不正是对封建贵族阶级家族的腐朽的抨击,对古代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吗?曹雪芹花大量笔墨写宝玉抵制科举,不正是对科举制度无情的批判吗?曹雪芹的一生穷困潦倒,历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但是,坎坷的生活没有改变他的风骨!雪芹啊,你用那饱经沧桑的手道出了你对那个世界的愤怒!感谢你,雪芹,你让我清醒地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更让我感受到现在社会制度的珍贵。你向往男女平等,对女性有着难能可贵的尊重和同情。你的这部书为闺阁立传,写“脂粉英雄”。特别是像黛、湘、妙、琴那样的女子,你更是用你的心血去塑造她们,从心底里赞赏她们。在男权社会你居然这样赞赏女子,却把男人说成是“泥做的骨肉”,真让人痛快淋漓!
读《红楼梦》让我深刻地认识了人生。跛足道人那一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让我懂得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人不能为了金钱活着;甄士隐一句“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道出了人世间的变幻无常。曹雪芹伟大的原因之一,是它打破了之前那些小说最后结局大团圆的惯性思维。雪芹,虽然你的文字流传下来的只有不到80回,但每个人物的结局你早在之前的文字中做了暗示,我们都能想像最后的结局大概是什么样的。《红楼梦》是部悲剧,书中的人物都有悲剧性结局。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你的人生就是悲剧,甚至那时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悲剧呢?
总之,在我看来,《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他是那个社会的缩影,它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也许,无人理解他,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可惜啊!《红楼梦》80回以后的内容失传,虽有高鹗、程伟元之续,但不论某些“红学家们”给予续书怎样的赞誉,它毕竟不可能与原著浑然天成。所以,一部旷世奇作也成了那断臂的维纳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都得不到完整的保存,慨叹!几番掩卷哭曹侯……尽管这不是完整的原著,尽管《红楼梦》中有虚无主义思想,但瑕不掩瑜,它绝对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在我心中,它也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红楼夺目红,我爱《红楼梦》!
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我的书房就是我的文学花园,我经常在文学的花园中沉醉于芬芳的书香,流连忘返……
象征着中国古代小说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无疑是万绿丛中的一棵奇葩,它是那样红,以至于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我当然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红楼爱好者。于是,我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欣赏这部巨著,写下了一些浅薄的感想……
读《红楼梦》让我对封建社会有了冷静的评价。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伟大著作,全书体现了一种朦胧的民主主义思想。有人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单纯的艺术,不能牵扯上政治。我却不这么看。“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不正是对官场黑暗的揭露吗?秦可卿与其公公贾珍乱伦,尤氏姐妹的惨死,不正是对封建贵族阶级家族的腐朽的抨击,对古代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吗?曹雪芹花大量笔墨写宝玉抵制科举,不正是对科举制度无情的批判吗?曹雪芹的一生穷困潦倒,历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但是,坎坷的生活没有改变他的风骨!雪芹啊,你用那饱经沧桑的手道出了你对那个世界的愤怒!感谢你,雪芹,你让我清醒地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更让我感受到现在社会制度的珍贵。你向往男女平等,对女性有着难能可贵的尊重和同情。你的这部书为闺阁立传,写“脂粉英雄”。特别是像黛、湘、妙、琴那样的女子,你更是用你的心血去塑造她们,从心底里赞赏她们。在男权社会你居然这样赞赏女子,却把男人说成是“泥做的骨肉”,真让人痛快淋漓!
读《红楼梦》让我深刻地认识了人生。跛足道人那一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让我懂得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人不能为了金钱活着;甄士隐一句“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道出了人世间的变幻无常。曹雪芹伟大的原因之一,是它打破了之前那些小说最后结局大团圆的惯性思维。雪芹,虽然你的文字流传下来的只有不到80回,但每个人物的结局你早在之前的文字中做了暗示,我们都能想像最后的结局大概是什么样的。《红楼梦》是部悲剧,书中的人物都有悲剧性结局。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你的人生就是悲剧,甚至那时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悲剧呢?
总之,在我看来,《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他是那个社会的缩影,它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也许,无人理解他,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可惜啊!《红楼梦》80回以后的内容失传,虽有高鹗、程伟元之续,但不论某些“红学家们”给予续书怎样的赞誉,它毕竟不可能与原著浑然天成。所以,一部旷世奇作也成了那断臂的维纳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都得不到完整的保存,慨叹!几番掩卷哭曹侯……尽管这不是完整的原著,尽管《红楼梦》中有虚无主义思想,但瑕不掩瑜,它绝对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在我心中,它也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红楼夺目红,我爱《红楼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太多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