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铁离子水解方程式为:
Fe²⁺ +2 H₂O =Fe(OH)₂↓ + 2H⁺
碳酸氢根水解离子方程式为
HCO₃- + H₂O=H₂CO₃ + OH-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H₂CO₃ = H₂O + CO₂↑
两者水解产生的的H=和OH-会结合产生水,说明该水解反应相互促进,总反应式子为:
Fe²⁺ + 2HCO₃- = Fe(OH)₂↓ + 2CO₂↑
双水解反应的条件:氯化铵溶液(NH₄⁺+H₂O≒NH₃•H₂O+H⁺)与醋酸钠溶液(CH₃COO¯+H₂O≒CH₃COOH+OH¯)相混合时,两盐都水解,相互促进,水解趋势增大,但仍很微弱。
因为NH₄⁺水解的产物NH₃•H₂O和CH₃COO¯水解产物CH₃COOH溶解度都很大,当浓度达到一定的限度后,仍然可以抑制铵根离子和醋酸根离子的水解,所以NH₄⁺与CH₃COO¯仍可大量共存。
可见,并非所有水解呈酸性与水解呈碱性的溶液混合都会发生双水解反应。在一般情况下,水解产物易分解,或者溶解度较小,这两类盐溶液混合时要考虑双水解。
在中学化学教材范围内,能发生双水解的离子对主要有下面几种。Al³⁺与CO₃²¯、HCO₃¯、S²¯、HS¯、AlO₂¯、SiO₃²¯;Fe³⁺与CO₃²¯、HCO₃¯、AlO₂¯、SiO₃²¯;NH₄⁺与AlO₂¯。
扩展资料
双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双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书写,先写出参加反应的离子和水解的最终产物,由于最终产物和水都是中性的,因此利用阴阳离子的电荷守恒可以配平离子之间的比例。
最后用 H₂O 来调整氢氧原子个数守恒;由于双水解反应一般能进行到底,因此不用可逆符号,且沉淀、气体一般要标出。
如书写AlCl₃溶液与Na₂S溶液混合后的离子方程式。首先判断产物,Al³⁺水解到底生成Al(OH)₃,S²¯水解到底生成H₂S。然后根据电荷守恒确定两种离子系数比,因为生成物都是中性物质,所以发生双水解反应的两种离子所带电荷应相等。
即Al³⁺与S²¯按2∶3反应。最后用 H₂O来调整氢氧原子个数守恒,所以离子方程式为2Al³⁺+3S²¯+3H₂O=2Al(OH)₃↓+3CO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离子共存
亚铁离子会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双水解。
亚铁离子水解方程式为:
Fe2+ +2 H₂O === Fe(OH)₂↓ + 2H+
碳酸氢根水解离子方程式为
HCO₃- + H₂O===H₂CO3 + OH-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H₂CO₃ === H₂O + CO₂↑
两者水解产生的的H=和OH-会结合产生水,说明该水解反应相互促进,总反应式子为:
Fe2+ + 2HCO₃- === Fe(OH)₂↓ + 2CO₂↑
注意:由于方程式反应前后的水刚好约去,所以不写入方程式,但反应过程中有水参与。
扩展资料:
离子反应是向着离子减弱的方向进行,离子共存本质上是指离子能不能发生化学反应,若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则能共存。相反如果溶液中的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共存。
离子之间发生反应需要考虑许多方面的因素,如:溶液中的离子间是否有挥发性物质生成、是否有难溶性物质生成、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等。
常见的不能共存的情形
1、离子间发生双水解
如果溶液中存在弱酸和弱碱, 则弱酸对应的酸根离子和弱碱对应的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反应, 相互促进发生双水。
2、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溶液中有还原性较强的离子, 则溶液中不能存在较强氧化性的离子, 两类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例如:H+和NO₃-同时存在, 则不能与S2-、Fe2+、I-共存等。
原理:H+与NO₃-结合生成的硝酸,硝酸有强氧化性与还原性较强的S2-、Fe2+、I-等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不能共存。
3、生成挥发性物质
如果溶液中离子间能结合有挥发性的物质生成, 则溶液中的这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离子共存
Fe(2+)+2H2O=Fe(OH)2+2H(+)
HCO3(-)+H2O=H2CO3+OH(-)
看出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所以可以双水解
Fe(2+)+2HCO3(-)=Fe(OH)2↓+2CO2↑
实际上中间必须有水参与反应,但是最后又被反应出来了所以约掉了
这个可能是我想当然了,没有去查过Ksp
如果碳酸铁十分难溶的话,当然生成FeCO3是可能的
但是生成Fe2(CO3)3是绝对不可能的
分开的水解反应为:
Fe(2+)+2 H2O=Fe(OH)2↓+2 H(+)
HCO3(-)=CO2↑+OH(-)【此反应有水参与,前后约去】
明显生产的H(+)和OH(-)会结合产生水,说明该水解反应相互促进,总反应式子为:
Fe(2+)+2 HCO3(-)=Fe(OH)2↓+2CO2↑【此反应前后的水约去】
注:Fe(OH)2为极不稳定白色固体,会瞬间与氧气和水反应,生产红褐色固体Fe(OH)3。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