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人教版

匿名用户
2011-01-17
展开全部
必修一 历史复习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分封制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国家政权顷脊孝)
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野猜治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的大儿子继承大宗位置)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监察)和太尉(军事)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5。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具有终身制、世袭制、君王主权、个人独裁特点
2。演化进程皇权与相权秦始皇汉武帝隋唐宋明清,创皇帝制外朝三省六部制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废丞相军机处,丞相权力大内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 权分六部,削弱丞相的外朝权力分散丞相 权力分割相权内阁形成皇权达到顶峰,地方建制秦东汉唐朝宋元朝明朝清,郡县制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省、道、府、县,选官制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4。监察体制雀稿 秦 :御史大夫 两汉: 设刺史(地方)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6。.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7。从秦到明朝,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a.地中海东部、欧、亚、非三洲要冲b.三面环海,山与海阴隔,海岸曲折,良港众多c.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
2.地理环境对希腊的影响:a.不利于粮食生产,适宜葡萄和橄榄的生长,b.为维持生计,发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 c.有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二、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城邦建立:公元前8世纪左右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 独立自主(共和政体)
公民:父母祖籍均属本邦、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成年男性公民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原因: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
2.背景:(1)在雅典国家形成之初,城邦里的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了一切大权;(2)公元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兴的工商业的阶层;(3)工商业者们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3.过程:
(1)梭伦改革(目的:缓和社会矛盾)①内容:a、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受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实行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b、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②评价:a、历史局限性: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级不享有基本参政权利,这种中立政策实际上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b、历史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①内容:a、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b、建立“五百人会议”,代表原来的“四百人会议”:c、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各选一名;d、制定陶片放逐法。②评价:a、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b、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的顶峰)
A民主政治的表现:(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①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②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B民主政治的特点:民主政体。具有选举制、任期制、人民主权、集体领导特点。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历史进步性(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历史局限性(失) (1)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2)就其性质而言,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一种少数人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
构成: ①按结构划分:公民法 万民法; ②按形式划分:习惯法 成文法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公民法:概念: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特点: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2)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①背景: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罗马主要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广大平民对此强烈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护自身的权益,迫于平民的压力,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制定成文法。②颁布:公元前499年,立法委员会颁布③评价: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罗马法的起点;但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万民法(1)背景: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不断对外扩张,罗马人广泛与外界接触,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对于罗马当权者来说,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护;原来了公民法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了,罗马政府遂设外事裁判官来处理外邦人之间及罗马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2)产生:大概产生于共和国到帝国过渡过程中。(3)特点: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一切自由民);不触动原有公民体系的前提下,万民法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4)意义: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建立,在帝国时期,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针对国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3.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罗马法的意义)(1)对当时的罗马而言: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2)对后世而言: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
“光荣革命”(英国代议制产生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1640—1688 “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结束。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确立)
1.法案:《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发展)
1、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首相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内阁必须得到下院议员的支持,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即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就要辞职以向议会谢罪,或解散议会而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2.英国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政治上,中央没有国家元首,邦联只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地方各州保持重大的财政、军事、税收权。
2.经济上,国内各州关卡林立,阻碍商品流通;对外邦联政府无法保护本国商人利益,没有统一关税。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不断(谢司起义)
3.思想上,法国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1.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体现的原则
1)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上的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2)分权制衡原则。将立法、行政、司法的权力分别授予参众两院、总统、最高法院三个部门,它们之间互不统属又互相制约,有效地防止了专制主义的出现。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消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
2.依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的中央政府:总统(最高行政权) 国会 (最高立法权)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3、对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评价 A、重要进步意义:1)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2)“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主。3)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矛盾,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4)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B。局限性:1)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2)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没有选举权。
三、两党制的形成的发展
1.时间: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产生,19世纪中期形成
2.党派:民主党(驴),共和党(象)的“驴象之争”构成四年一次的总统选举。
3.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国的民主共和制曲折历程
一.法国政体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君主制(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第一共和国(1792年)——第一帝国(1804年)——第二共和国(1848年)——第二帝国(1852年)——第三共和国(1875年)。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1941)a.内容:行政权--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众议院-普选、参议院 9年-间选)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b.意义:确立共和政体,促进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三、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的统一:三次王朝战争(1864-1871); 在俾斯麦的主持下发动普丹、普奥、普法战争。
2.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律依据为《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构成: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 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 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
3.评价:局限性: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带着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积极性:完成统一、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三、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
1.代议制特征: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实行民主原则;实行政党政治。
2.欧洲大陆代议制确立的意义:A、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B、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D、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四、英法美德四国政体的比较项目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法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国王总统总统皇帝
元首产生方式世袭选民间接选举参、众议院联席会议世袭
政府首脑首相总统总统、总理宰相(首相)
政府产生方式议会产生,国王任命总统任命总统任命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议会皇帝
政府与议会关系政府对议会负责分权与制衡原则总统对议会负责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立法机构议会国会议会议会
法律依据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总体比较国别中国英国
时间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下半期
地理位置亚洲东部欧洲西部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装备陈旧船坚炮利 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出超入超
综合国力日趋衰落世界强国
二.鸦片战争
1.鸦战争爆发的原因(1)直接原因:中国禁运动沉重打击英国的鸦走私。(2)根本原因:英国为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3、中国战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②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失当。③根本原因: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三.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项目
《南京条约》(1842年)《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
割地香港岛 割九龙司一区 俄国抢占大面积领土
赔款2100万银元赔偿英法巨额白银英法各800万两
开埠五口通商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增开天津
其他权利的丧失协定关税;《五口商章程》、《虎门条约》(司法)允许外国公使进京、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中外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四.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社会性质的变化:政治上,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到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经济上由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开始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1. 原因: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间激化。(主要)②连年发生灾害。(直接)
2. 过程:①1851.1 金田起义 ②永安建制封王(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初步建立政权
③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④北伐和西征
3. 北伐 目的:推翻清政府
结局:北伐军孤军深入,清政府调集重兵
意义: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西征 目的:巩固太平天国
结局:夺去了半壁江山,是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
1时间 1853
2目的 满足农民得到徒弟的愿望
3内容 ① 土地分配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式: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与年龄平分徒弟
局限性:绝对的平均不能实现。
② 产品分配
原则:从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式:每户留足粮,其余归国库。
局限性:扼杀了农民的积极性
意义: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4目标:四有二无
5评价: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三.天国悲剧
1 由盛而衰:天京变乱——朝中无人,军中无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 重振国威:①重建领导核心 ②《资政新篇》a.时间 b.人物 c.评价
3失败:标志:天京陷落
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主观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 客观
四.评价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积极: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消极: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1)社会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25年,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
2)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
1)理论来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学、法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实践来源:马克思深入工人群众调查,研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
2)主要内容:①阐明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提出作用: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③揭示使命: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④号召联合: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
1、成立的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政府的腐朽统治。
2、革命措施:政权建设;经济建设(课本86页)
3、性质:无产阶级政权(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最能体现)
4.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②没有同外省取得联系,更没能发动广大农民;③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根本原因)。
2)客观原因:①临时政府得到法兰西银行的支持;②临时政府得到普鲁士军队的支持;③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条件不成熟。
5.历史意义:①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③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
1.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①俄国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俄国资本主义具有浓重的军事封建色彩,软弱的垄断资本对沙皇政府和西欧资本有很大的依赖性;②俄国各种矛盾尖锐;③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主观条件:①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布尔什维克党成立,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②俄国无产阶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强;③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2.过程:
①二月革命:目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沙皇制度 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性的)
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和平方式)
③七月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表明革命和平发展不可能
④十月决议:提出武装起义
⑤十月革命: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二大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十月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3.历史意义:国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半殖民地殖民地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Trust_friend
2011-01-16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5万
展开全部
必修一 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分封制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国家政权)
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2。西周的宗法制
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的大儿子继承大宗位置)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余旦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竖尺扰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监察)和太尉(军事)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5。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具有终身制、世袭制、君王主权、个人独裁特点
2。演化进程皇权与相权秦始皇汉武帝隋唐宋明清,创皇帝制外朝三省六部制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废丞相军机处,丞相权力大内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 权分六部,削弱丞相的外朝权力分散丞相 权力分割相权内阁形成皇权达到顶峰,地方建制秦东汉唐朝宋元朝明朝清,郡县制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省、道、府、县,选官制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4。监察体制 秦 :御史大夫 两汉: 设刺史(地方)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6。.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7。从秦到明朝,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a.地中海东部、欧、亚、非三洲要冲b.三面环海,山与海阴隔,海岸曲折,良港众多c.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
2.地理环境对希腊的影响:a.不利于粮食生产,适宜葡萄和橄榄的生长,b.为维持生计,发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 c.有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二、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城邦建立:公元前8世纪左右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 独立自主(共和政体)
公民:父母祖籍均属本邦、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成年男性公民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原因: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
2.背景:(1)在雅典国家形成之初,城邦里的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了一切大权;(2)公元困棚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兴的工商业的阶层;(3)工商业者们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3.过程:
(1)梭伦改革(目的:缓和社会矛盾)①内容:a、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受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实行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b、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②评价:a、历史局限性: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级不享有基本参政权利,这种中立政策实际上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b、历史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①内容:a、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b、建立“五百人会议”,代表原来的“四百人会议”:c、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各选一名;d、制定陶片放逐法。②评价:a、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b、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的顶峰)
A民主政治的表现:(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①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②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B民主政治的特点:民主政体。具有选举制、任期制、人民主权、集体领导特点。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历史进步性(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历史局限性(失) (1)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2)就其性质而言,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一种少数人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
构成: ①按结构划分:公民法 万民法; ②按形式划分:习惯法 成文法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公民法:概念: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特点: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2)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①背景: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罗马主要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广大平民对此强烈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护自身的权益,迫于平民的压力,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制定成文法。②颁布:公元前499年,立法委员会颁布③评价: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罗马法的起点;但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万民法(1)背景: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不断对外扩张,罗马人广泛与外界接触,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对于罗马当权者来说,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护;原来了公民法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了,罗马政府遂设外事裁判官来处理外邦人之间及罗马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2)产生:大概产生于共和国到帝国过渡过程中。(3)特点: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一切自由民);不触动原有公民体系的前提下,万民法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4)意义: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建立,在帝国时期,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针对国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3.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罗马法的意义)(1)对当时的罗马而言: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2)对后世而言: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
“光荣革命”(英国代议制产生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1640—1688 “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结束。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确立)
1.法案:《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发展)
1、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首相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内阁必须得到下院议员的支持,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即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就要辞职以向议会谢罪,或解散议会而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2.英国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政治上,中央没有国家元首,邦联只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地方各州保持重大的财政、军事、税收权。
2.经济上,国内各州关卡林立,阻碍商品流通;对外邦联政府无法保护本国商人利益,没有统一关税。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不断(谢司起义)
3.思想上,法国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1.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体现的原则
1)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上的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2)分权制衡原则。将立法、行政、司法的权力分别授予参众两院、总统、最高法院三个部门,它们之间互不统属又互相制约,有效地防止了专制主义的出现。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消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
2.依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的中央政府:总统(最高行政权) 国会 (最高立法权)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3、对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评价 A、重要进步意义:1)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2)“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主。3)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矛盾,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4)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B。局限性:1)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2)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没有选举权。
三、两党制的形成的发展
1.时间: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产生,19世纪中期形成
2.党派:民主党(驴),共和党(象)的“驴象之争”构成四年一次的总统选举。
3.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国的民主共和制曲折历程
一.法国政体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君主制(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第一共和国(1792年)——第一帝国(1804年)——第二共和国(1848年)——第二帝国(1852年)——第三共和国(1875年)。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1941)a.内容:行政权--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众议院-普选、参议院 9年-间选)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b.意义:确立共和政体,促进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三、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的统一:三次王朝战争(1864-1871); 在俾斯麦的主持下发动普丹、普奥、普法战争。
2.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律依据为《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构成: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 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 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
3.评价:局限性: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带着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积极性:完成统一、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三、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
1.代议制特征: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实行民主原则;实行政党政治。
2.欧洲大陆代议制确立的意义:A、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B、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D、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四、英法美德四国政体的比较项目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法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国王总统总统皇帝
元首产生方式世袭选民间接选举参、众议院联席会议世袭
政府首脑首相总统总统、总理宰相(首相)
政府产生方式议会产生,国王任命总统任命总统任命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议会皇帝
政府与议会关系政府对议会负责分权与制衡原则总统对议会负责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立法机构议会国会议会议会
法律依据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总体比较国别中国英国
时间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下半期
地理位置亚洲东部欧洲西部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装备陈旧船坚炮利 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出超入超
综合国力日趋衰落世界强国
二.鸦片战争
1.鸦战争爆发的原因(1)直接原因:中国禁运动沉重打击英国的鸦走私。(2)根本原因:英国为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3、中国战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②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失当。③根本原因: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三.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项目
《南京条约》(1842年)《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
割地香港岛 割九龙司一区 俄国抢占大面积领土
赔款2100万银元赔偿英法巨额白银英法各800万两
开埠五口通商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增开天津
其他权利的丧失协定关税;《五口商章程》、《虎门条约》(司法)允许外国公使进京、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中外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四.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社会性质的变化:政治上,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到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经济上由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开始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1. 原因: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间激化。(主要)②连年发生灾害。(直接)
2. 过程:①1851.1 金田起义 ②永安建制封王(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初步建立政权
③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④北伐和西征
3. 北伐 目的:推翻清政府
结局:北伐军孤军深入,清政府调集重兵
意义: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西征 目的:巩固太平天国
结局:夺去了半壁江山,是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
1时间 1853
2目的 满足农民得到徒弟的愿望
3内容 ① 土地分配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式: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与年龄平分徒弟
局限性:绝对的平均不能实现。
② 产品分配
原则:从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式:每户留足粮,其余归国库。
局限性:扼杀了农民的积极性
意义: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4目标:四有二无
5评价: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三.天国悲剧
1 由盛而衰:天京变乱——朝中无人,军中无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 重振国威:①重建领导核心 ②《资政新篇》a.时间 b.人物 c.评价
3失败:标志:天京陷落
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主观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 客观
四.评价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积极: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消极: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1)社会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25年,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
2)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
1)理论来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学、法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实践来源:马克思深入工人群众调查,研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
2)主要内容:①阐明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提出作用: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③揭示使命: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④号召联合: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
1、成立的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政府的腐朽统治。
2、革命措施:政权建设;经济建设(课本86页)
3、性质:无产阶级政权(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最能体现)
4.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②没有同外省取得联系,更没能发动广大农民;③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根本原因)。
2)客观原因:①临时政府得到法兰西银行的支持;②临时政府得到普鲁士军队的支持;③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条件不成熟。
5.历史意义:①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③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
1.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①俄国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俄国资本主义具有浓重的军事封建色彩,软弱的垄断资本对沙皇政府和西欧资本有很大的依赖性;②俄国各种矛盾尖锐;③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主观条件:①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布尔什维克党成立,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②俄国无产阶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强;③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2.过程:
①二月革命:目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沙皇制度 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性的)
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和平方式)
③七月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表明革命和平发展不可能
④十月决议:提出武装起义
⑤十月革命: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二大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十月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3.历史意义:国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半殖民地殖民地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