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大未名湖的故事?

情感生活谈
高粉答主

2019-07-12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万
展开全部

1930年,国学大师钱穆应邀进入燕京大学任教。一天,燕京大学监督司徒雷登在自己的家里设宴招待新同事。司徒雷登名为监督,实则燕京大学校务全由他一人主持,教育部规定校长必须任用中国人,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司徒雷登问大家到校后的印象,钱穆直言不讳地说,听说燕京大学是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的,现在看来不是这样,进入校门就看见“M”楼、“S”楼(以美国捐资人姓名首字母命名),这是什么意思?哪有什么中国化?应该用中国名称才对。满座默然。

司徒雷登从善如流,于是,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一律赋以中国名称。园中有一湖,景色绝佳,大家竞相命名,但都不满意,最后干脆取名为“未名湖”。

扩展资料:

自由作者庄沐阳在他的一篇名为《未名湖水怪》的文章内,塑造了一个老人角色,这位老人自称“在文革的时候是北大学生,批斗了自己的教授,结果教授当着他的面跳下了未名湖”。虽然这篇文章是虚构的,但是,文革期间,不少受迫害的北大教授选择投湖自尽,却是不争的事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未名湖

donotletuknow
推荐于2017-10-15 · TA获得超过209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7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查了典故之后,得知未名湖美丽的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原来未名湖一带在清朝乾隆年间是和王申的淑春园的一部分。淑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属园林之一,只是当时的淑春园并无多少可观之处,园中多为水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把淑春园赏给和珅,淑春园成了和珅的花园。和珅在此大兴土木,把该园周围原来的稻田、水池扩大成湖泊,并把挖出的泥土堆成小山和岛亭,建成了一处大的园林风景,当时号称“京师第一”私人园林。据档案记载,园内仅房屋就有1003间,游廊楼亭357间。园中有一较大的湖泊(即今未名湖),水中有一石舫(今未名石舫的原物)。石舫乃是仿圆明园中景物而建,整个与皇家园林毫无二致。这在封建王朝就是“逾制”,有杀头之罪,和珅胆敢如此,完全是深得乾隆宠爱,有恃无恐。和珅后来被查抄之后,淑春园又几易其主。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就是在这次浩劫中,石舫上的建筑被破坏得荡然无存,仅留下孤零零的基座。1919年司徒雷登任燕大校长后,几经考察,选定了这个历经劫难的古园遗址作为新校址。于1921年从陕西督军陈树藩手中买下了这块地皮,在设计修建燕大校园的过程中,燕大校方对未名湖一代的旧景观进行了整理修缮,并增设新景,形成了今天的未名湖景区。据说,当时为未名湖取名时,提出了很多参选名称,但都不很令人满意,最后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锤定音,直接以“未名”称之。在今天看来,空旷的未名湖,配上钱穆先生命之的“未名”二字,正体现了知识分子追求的心境:淡泊名利,宽容无争。同时“未名”二字也为今天未名湖的象征意义涂上了一层历史的色彩,一直传为佳话,这一切实乃天意。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未名湖的北岸还立有乾隆时期的四块石屏风,上书“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映柳荫多”“夹镜光徵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这四句诗文原是称述圆明园“夹镜鸣琴”这一景点的,历经周折后,被置放于这里。虽然并非专为未名湖而作,放在这里却十分恰当地描述出了未名湖一带的风光之美,真可谓是天作之合。

据说,当时为未名湖取名时,提出了很多参选名称,但都不很令人满意,最后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锤定音,直接以“未名”称之。

人们常说,“北大的空气也是养人的”,这话说得不错。撇开那些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学术风气和精神气度不谈,单就北大校园本身的魅力而言,也足以熏染滋润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气质和灵魂。毫不夸张地说,一走进北大校园,就会感到活跃的思想,浓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灵动的个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