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理念和内容设计思路是怎样的?
展开全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 单晓红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经过近一年来各方专家的研制,现已正式颁发。新课标在设计思路、基本理念、目标以及结构、体例、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改进。新课标以横、纵坐标的设计方式来整合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完全改变了以往学科体系的逻辑,并在学科知识和方法上作了跨学科的整合。与以往课标相比,新课标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更为准确和科学;以全新的设计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教材编写建议”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程标准 设计思路 特点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经过各方专家近一年的努力,现已正式颁发。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事实上,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们在研制过程中最为苦恼,也最费思量的问题就是如何既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又能够把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学生的身心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素质教育理念能够浸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现在看来,专家们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本文试就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做一初步分析。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基本框架结构如下表所示。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国情教育
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自尊自强
学法用法
我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与沟通
交往的品德
权利与义务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作为对现行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重大改进,使之既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学科建设与时俱进的思想,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上统筹考虑了几大难点和重点。
(一)编排上如何取舍
初中的德育课程由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后,主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呢?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并经过广泛的讨论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界目前已经取得了共识,即认为课程应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但如何编排这几块内容,目前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基本沿袭现行思想政治课标的思路,即每块内容集中在一个年级进行;另一种是打破年级界限,把几块内容有机综合,融会贯穿在三年中进行,根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过程,按螺旋式由浅入深地安排教育内容,使思想品德教育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深化。
现在采用的正是后一种意见。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加以展开的,而是在学科知识和方法基础上进行了跨学科的整合,内容标准的许多要求是开放的和过程性的。对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标准也力求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
这样编排,是基于如下考虑。
1.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体现教育的层次性。初中三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剧变期,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需求也表现出层次性,将某一教学内容集中在一个年级,此后就不再进行该内容的教学,无法体现教育的层次性。
2. 淡化学科体系,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3. 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中,曾对北京、重庆、广东等地的43所中学的1600多名初三、高一年级学生和150多名政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都很希望能抓住这次课改契机,重建新的德育课程结构。
(二)思想性如何体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建设的文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怎样进行这种教育,提出了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表达了国家和民族核心的价值观,贯彻这种价值观,是课程思想性的主要体现。所以,思想品德课程把其课程性质表述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国家的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关系如何处理
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党和国家对学生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等要求与学生的身心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身心发展与其他年龄段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由于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道德践行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因此,正确的价值引导与尊重学生的思考、实践相统一就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所遵循的原则。
(四)人生观如何引导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全方位向世界开放,与世界融为一体,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的冲撞、交融将更加突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大大增强,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就成为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特点分析
(一)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现行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虽然一般而言,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包括知、情、行三个环节,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相应地也应该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在这三者之中,认知是“导向”而非“主导”,更应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这一点,已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多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所印证。
因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相比较,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更为明确和科学。
(二)以全新的设计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按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来限定课程内容的。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完全改换了这种方式,而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这样,就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空间。
内容标准部分由学习领域(如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而至学习主题(如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等)再至目标要素(如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理解情绪的多样性、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等),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和可操作的行为动词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描述。如前所述,由于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者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的行为主体定位于学生,而不是教师。内容标准没有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而是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起来表述,如“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三)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改善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例如:
“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尝试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责任。就‘怎样做一个公民’进行一次主题讨论。”
“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
同时,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因而,新的思想道德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例如:
“开展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
“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
“以‘家长是否可以拆阅子女信件和日记’为题,开展一次学生与家长的对话活动。”
(四)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评价。例如,评价“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描述性评价、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此项记录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让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这是从来未有的。通过这种评价,一方面,让学生可以以自我记录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又发展了学生评价自己作品的技能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建立健全的自我意识奠定了基础。
(五)“教材编写建议”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指导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是专门针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编写多样化的教材而设计的。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往往对教材编写的内容有比较具体的规定,教材编写包括课题内容的设置、课题名称与前后顺序等都必须完全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而新的课程标准,由于其设计上的灵活性,为教材的创造性编写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完全可以编写出各具特色的多样化教材,这为真正实现“一纲多本”、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供了保证。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除了要求教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外,对教材编写提出“应有足够的开放性”,还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呈现方式要“有利于学生自学”,还倡导以生活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等。这些建议,既反映了新的课程教材理念,又为编写教材提出了一定之规。也为编写出各具特色的教材提供了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吴铎、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年6月第1版。
2. 〔美〕Robert L.linn等著:《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董奇等译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 陈会昌:《德育忧思——转型期学生个性心理研究》,华文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团结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6.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版。
7. 魏曼华等:《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调查报告》(内部资料)2002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 单晓红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经过近一年来各方专家的研制,现已正式颁发。新课标在设计思路、基本理念、目标以及结构、体例、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改进。新课标以横、纵坐标的设计方式来整合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完全改变了以往学科体系的逻辑,并在学科知识和方法上作了跨学科的整合。与以往课标相比,新课标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更为准确和科学;以全新的设计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教材编写建议”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程标准 设计思路 特点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经过各方专家近一年的努力,现已正式颁发。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事实上,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们在研制过程中最为苦恼,也最费思量的问题就是如何既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又能够把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学生的身心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素质教育理念能够浸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现在看来,专家们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本文试就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做一初步分析。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基本框架结构如下表所示。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国情教育
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自尊自强
学法用法
我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与沟通
交往的品德
权利与义务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作为对现行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重大改进,使之既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学科建设与时俱进的思想,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上统筹考虑了几大难点和重点。
(一)编排上如何取舍
初中的德育课程由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后,主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呢?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并经过广泛的讨论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界目前已经取得了共识,即认为课程应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但如何编排这几块内容,目前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基本沿袭现行思想政治课标的思路,即每块内容集中在一个年级进行;另一种是打破年级界限,把几块内容有机综合,融会贯穿在三年中进行,根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过程,按螺旋式由浅入深地安排教育内容,使思想品德教育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深化。
现在采用的正是后一种意见。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加以展开的,而是在学科知识和方法基础上进行了跨学科的整合,内容标准的许多要求是开放的和过程性的。对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标准也力求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
这样编排,是基于如下考虑。
1.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体现教育的层次性。初中三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剧变期,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需求也表现出层次性,将某一教学内容集中在一个年级,此后就不再进行该内容的教学,无法体现教育的层次性。
2. 淡化学科体系,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3. 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中,曾对北京、重庆、广东等地的43所中学的1600多名初三、高一年级学生和150多名政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都很希望能抓住这次课改契机,重建新的德育课程结构。
(二)思想性如何体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建设的文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怎样进行这种教育,提出了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表达了国家和民族核心的价值观,贯彻这种价值观,是课程思想性的主要体现。所以,思想品德课程把其课程性质表述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国家的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关系如何处理
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党和国家对学生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等要求与学生的身心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身心发展与其他年龄段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由于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道德践行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因此,正确的价值引导与尊重学生的思考、实践相统一就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所遵循的原则。
(四)人生观如何引导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全方位向世界开放,与世界融为一体,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的冲撞、交融将更加突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大大增强,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就成为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特点分析
(一)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现行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虽然一般而言,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包括知、情、行三个环节,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相应地也应该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在这三者之中,认知是“导向”而非“主导”,更应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这一点,已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多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所印证。
因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相比较,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更为明确和科学。
(二)以全新的设计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现行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按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来限定课程内容的。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完全改换了这种方式,而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这样,就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空间。
内容标准部分由学习领域(如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而至学习主题(如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等)再至目标要素(如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理解情绪的多样性、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等),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和可操作的行为动词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描述。如前所述,由于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者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的行为主体定位于学生,而不是教师。内容标准没有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而是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起来表述,如“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三)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改善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例如:
“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尝试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责任。就‘怎样做一个公民’进行一次主题讨论。”
“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
同时,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因而,新的思想道德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例如:
“开展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
“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
“以‘家长是否可以拆阅子女信件和日记’为题,开展一次学生与家长的对话活动。”
(四)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评价。例如,评价“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描述性评价、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此项记录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让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这是从来未有的。通过这种评价,一方面,让学生可以以自我记录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又发展了学生评价自己作品的技能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建立健全的自我意识奠定了基础。
(五)“教材编写建议”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指导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是专门针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编写多样化的教材而设计的。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往往对教材编写的内容有比较具体的规定,教材编写包括课题内容的设置、课题名称与前后顺序等都必须完全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而新的课程标准,由于其设计上的灵活性,为教材的创造性编写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完全可以编写出各具特色的多样化教材,这为真正实现“一纲多本”、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供了保证。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除了要求教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外,对教材编写提出“应有足够的开放性”,还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呈现方式要“有利于学生自学”,还倡导以生活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等。这些建议,既反映了新的课程教材理念,又为编写教材提出了一定之规。也为编写出各具特色的教材提供了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吴铎、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年6月第1版。
2. 〔美〕Robert L.linn等著:《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董奇等译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 陈会昌:《德育忧思——转型期学生个性心理研究》,华文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团结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6.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版。
7. 魏曼华等:《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调查报告》(内部资料)2002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