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年轻人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 我来答
dayinspring
高粉答主

2015-09-19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万
采纳率:92%
帮助的人:3603万
展开全部
当今的中国,由于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饱受文革之苦的中国人(尤其以年轻人居多)突然接触到了许多国外的新鲜事物,并能在感觉到新奇的同时很快的以一种新的思想去理解,而原有的所谓传统的概念,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淡化了。变得好似中国文明不是五千年而是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一般。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存在了几百上千年前的市井胡同如今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已经成为了西方品牌的天下,港台和西方流行音乐由于紧跟时尚潮流,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一个个西方油画展让更多的人熟识了拉斐尔达芬奇凡高达利,英超意甲NBA逐渐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更多的孩子们热衷于欧美日韩的电子游戏......
经济在飞速发展,GDP已然跃居世界第二位,伴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相继成功举办,中国在世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多的“made in china”的产品走入世界,有越来越多的老外来到中国,来了解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家,了解她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外越来越多,但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却越来越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适应了各种快餐文化,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去接触那些费时费力且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受到了从没有过的冷漠。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传统的文化习俗将会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消失,曾经让所有中国人引以自豪的琴、棋、书、画,现在知之者甚少!还有多少人会写毛笔字?还有多少人会画水墨画?还有多少人会抚琴?又有多少人会下棋?
ronnie_
2007-03-08 · TA获得超过7.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54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以下是对北大、清华和人大三大名门校俯的本科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
  受调查者,100人,文、理、工科各占约1/3。虽然这是一份基数较小的“不完全的”答卷,但“窥豹一斑”,或可从中透露出,传统在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分量。

  对传统的认知不足

  在问卷中,有几组题目是考察人们对传统的认知程度的。当被问到“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情况时,有79%的人答“偶尔翻阅”,13%的人答“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人说“爱不释手”。

  而对于四大文学名著,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

  另有两组题目,是考察对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喜爱、了解程度的。结果,有42%的人表示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可以去看看”,与表示“不感兴趣”的一样多(42%),还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只有11%的人“非常喜欢”。

  而对于书法、国画、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等)的掌握程度,“学过点皮毛”(48%)和“一点不懂”(33%)的占了绝大多数,只有14%的人“大致掌握一些”,“精通”者仅5%。

  这和1994年北京几家研究单位对北京青年与传统文化的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不高。

  “当代的大学生对传统经典的阅读不够,传统节日的功能也日渐微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痛心地说,“电子游戏、网络小说、流行文化等后现代文化剥夺了学生太多的阅读时间。”

  “从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大都给了一个中性的回答,对中国古典文献、艺术和习俗也很模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传统文化中不需要被消解的是否都被消解了?站在全球化的立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已经牢靠?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对传统的认同还好

  但在对传统的认同方面,问卷提供了令人欣慰的答案。

  中国哲学史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博将传统文化分为三个核心层次:道德价值、礼仪和人生理想。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价值方面,对儒家道德的核心仁、义、礼、信、孝等,没有一个人认为是“过时东西”,而对于仁、忠、孝等传统道德,超过50%的人选择了“自小耳濡目染”。

  至于礼仪,作为一个特殊例子,在关于传统节日清明节的问题上,同样有超过50%选择“真心诚意去扫墓”。

  在人生理想方面,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自己理想的占10%,69%的人选择“我会考虑”,选择是“别人的事情”和“已经过时”的,分别是14%和7%。

  胡晓明认为,“与85年前相比,现在的青年对传统文化显示出一种乐观的态度。当代青年的这种态度,说明传统文化仍然是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厚实的基础的。”

  回答这份问卷的学生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三所著名高校,80%出生在城市,“他们代表中国青年中相当优秀的群体,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受用者,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是有用的。”胡晓明说。

  传统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这个问题,答卷中选择“很难说”的占了44%,“不乐观”和“很悲观”的有33%,只有23%的人选了“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然而与曾经对传统文化弃如敝履、热情拥抱“全盘西化”的一代五四青年相比,生活在“后现代”环境的当代青年,在如何对待中西两种文化的关系方面毕竟有了巨大的不同。

  在此次的调查问卷中,54%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30%的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会在全球化的洗礼下涅更生”,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全球化将导致传统文化衰微甚至消逝殆尽”的只有10%。

  这说明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开放。这种开放,应该是源自对自己国家的信心。王博认为,国家越是强盛,人们对自己传统文化也就越有信心,同时也就会对外来文化采取非常开明的态度。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繁盛的汉、唐时代,就是这样。

  开放的心态,才是一个正在走向崛起的大国的健康心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洪小姨
2015-09-19 · TA获得超过184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1.2万
展开全部
 以下是对北大、清华和人大三大名门校俯的本科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
  受调查者,100人,文、理、工科各占约1/3。虽然这是一份基数较小的“不完全的”答卷,但“窥豹一斑”,或可从中透露出,传统在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分量。

  对传统的认知不足

  在问卷中,有几组题目是考察人们对传统的认知程度的。当被问到“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情况时,有79%的人答“偶尔翻阅”,13%的人答“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人说“爱不释手”。

  而对于四大文学名著,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

  另有两组题目,是考察对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喜爱、了解程度的。结果,有42%的人表示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可以去看看”,与表示“不感兴趣”的一样多(42%),还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只有11%的人“非常喜欢”。

  而对于书法、国画、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等)的掌握程度,“学过点皮毛”(48%)和“一点不懂”(33%)的占了绝大多数,只有14%的人“大致掌握一些”,“精通”者仅5%。

  这和1994年北京几家研究单位对北京青年与传统文化的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不高。

  “当代的大学生对传统经典的阅读不够,传统节日的功能也日渐微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痛心地说,“电子游戏、网络小说、流行文化等后现代文化剥夺了学生太多的阅读时间。”

  “从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大都给了一个中性的回答,对中国古典文献、艺术和习俗也很模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传统文化中不需要被消解的是否都被消解了?站在全球化的立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已经牢靠?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对传统的认同还好

  但在对传统的认同方面,问卷提供了令人欣慰的答案。

  中国哲学史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博将传统文化分为三个核心层次:道德价值、礼仪和人生理想。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价值方面,对儒家道德的核心仁、义、礼、信、孝等,没有一个人认为是“过时东西”,而对于仁、忠、孝等传统道德,超过50%的人选择了“自小耳濡目染”。

  至于礼仪,作为一个特殊例子,在关于传统节日清明节的问题上,同样有超过50%选择“真心诚意去扫墓”。

  在人生理想方面,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自己理想的占10%,69%的人选择“我会考虑”,选择是“别人的事情”和“已经过时”的,分别是14%和7%。

  胡晓明认为,“与85年前相比,现在的青年对传统文化显示出一种乐观的态度。当代青年的这种态度,说明传统文化仍然是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厚实的基础的。”

  回答这份问卷的学生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三所著名高校,80%出生在城市,“他们代表中国青年中相当优秀的群体,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受用者,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是有用的。”胡晓明说。

  传统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这个问题,答卷中选择“很难说”的占了44%,“不乐观”和“很悲观”的有33%,只有23%的人选了“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然而与曾经对传统文化弃如敝履、热情拥抱“全盘西化”的一代五四青年相比,生活在“后现代”环境的当代青年,在如何对待中西两种文化的关系方面毕竟有了巨大的不同。

  在此次的调查问卷中,54%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30%的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会在全球化的洗礼下涅更生”,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全球化将导致传统文化衰微甚至消逝殆尽”的只有10%。

  这说明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开放。这种开放,应该是源自对自己国家的信心。王博认为,国家越是强盛,人们对自己传统文化也就越有信心,同时也就会对外来文化采取非常开明的态度。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繁盛的汉、唐时代,就是这样。

  开放的心态,才是一个正在走向崛起的大国的健康心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衡水游龙
2015-09-19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衡水游龙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采纳数:3175 获赞数:60695
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石家庄工作一年,2010年在衡水衡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任职至今

向TA提问 私信TA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冬雪568
2015-09-19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867
采纳率:70%
帮助的人:419万
展开全部
现代年轻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
国家越是强盛,人们对自己传统文化也就越有信心。
对外来文化采取非常开明的态度。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繁盛的汉、唐时代,就是这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