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政治复习提纲

 我来答
柳烟凉
2011-01-23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作用?
形式: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②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作用:(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对象: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方面:①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上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及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突出原因: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7.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优势,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8.怎样认识文化多样性?(地位,作用)
地位作用: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9.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0.什么是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即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11.文化传播有哪些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12.什么是传媒?大众传媒?

传媒: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告、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有何作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3.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①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
③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14.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哪些?
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继承方式和途径: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15.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多样性,继承性

16.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③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7.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像文化发展的因素?
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8.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源泉与动力:社会实践
作用: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9.文化创新的主体?途径?为什么?
主体:人民群众
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原因: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0.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怎样建立?
①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是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②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条件;
③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④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标志:文字
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国家: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青年学生: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④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24.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样?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关系:①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
②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启示: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2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7.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8.为什么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9.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怎样?
原因: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怎样:①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3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31.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和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32.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和公民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
国家:①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制裁取缔文化市场的混乱现象和违法行为,以保证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

公民:作为公民,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既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33.当代在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主旋律)的是什么?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当代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及原因?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什么要求?
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34.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什么?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

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怎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更大活力和竞争力的“主旋律作品”?)
(1)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35. 当代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指导:马克思主义 目标: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

如何:①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是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更加昂扬向上。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障。

3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⑤社会主义荣辱观

3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如何建设?
根本目标: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
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原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要求: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原因: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求: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如何:①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
③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3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①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39.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0.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

41.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42.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残余の思念jj
2011-01-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 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A、货币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不便和金属铸币在流通中有缺陷,这些在使用中易磨

损,成为不足值货币,而纸币成本低更易于保管、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B、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 ②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注:解决方法: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5、信用工具:

(1)信用货币:含义: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被利为信用货币。

职能:流通和支付手段。

(2)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外埠结算,银行汇票、商业汇票。

A、信用卡:含义: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B、支票: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近期和远期支票,记名或不记名支票,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①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

②现金支票:是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6、外汇、汇率

(1)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例:人民币对美元,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则美元贬值,汇率升值。

①外汇汇率:一定单位的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兑换数量比以前多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币值升值,兑换数量比以前少,外汇汇率降低。

②汇率波动的影响:

A、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货币对外贬值),通常会引起出口扩大和进口减少,国内物价上涨,国际储备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和资金外逃。

B、一国货币汇率上涨(即货币对外升值),通常会引起出口减少和进口扩大,使一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国际储备减少,就业和国民收入下降。但可以提高该国货币的信誉,提高该国的经济地位,吸引外资流入。

由于汇率波动对经济影响作用,使它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为了刺激出口增长,往往采取直接宣布本币贬值即本币汇率下降的做法。

③汇率合理稳定的重要性:

A、合理的稳定的汇率是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一国看,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外贸收支平衡,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强 国际储备。

B、从世界上看,它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和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促使国际资本正常流动等,相反如频繁急剧波动汇率会加剧国际经济竞争,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会刺激国际投机,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

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低,处于有利地位。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高,处于不利地位。

→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注:掌握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见导学)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

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见课本P17-19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居民的收入影响

①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②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③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差距过大,影响消费需求)

(2)商品价格高低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①价格高低的变化与人们消费水平的关系:在人们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购买力则提高,消费水平也提高。

②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比奢侈品低。

④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数量。此外,商品、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等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2、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4、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面面观。

(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①从众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②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③攀比心理: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在于“向上看齐”,人民我有的炫耀心理。

④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6、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①社会再生产: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②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因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取发展。

2、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而言,主体地位——整个公有制地位)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成分比较)

成分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含义
社会全体劳

动者共同占

有生产资料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

生产资料

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一定原则实

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中

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地位
处于支配地

位是其支柱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吸收资金,缓解就业

压力,增加积累和税


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

性,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qwe13459377853
2011-01-20 · 超过1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5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1.1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1-01-20
展开全部
百度文库里有。。。。。。

参考资料: 百度文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