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贴春联的起源是什么?2.谈谈春联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可以重压韵,修辞,音律,主题,情感等方面加以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驴唇不对马嘴”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批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驴唇不对马嘴”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批
展开全部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就是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就是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01-25
展开全部
sw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