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如何理解这个建议的内涵?

 我来答
教育细细说
高能答主

2020-01-21 · 专注于分享教育知识。
教育细细说
采纳数:928 获赞数:45128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由学士朱升提出的。

“高筑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当然这和后来明代修长城关系不大。在朱元璋这里,“高筑墙”就是指加强防御、巩固实地。造就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态势。

元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加之连年战争,土地荒芜,户口锐减,极需休养生合。因此,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就成了当务之急。这“广积粮”,指的就是发展民生。在战争年代,朱元璋的儒臣们不断向他灌输德政思想,称道立国之本在于重民,取得民心,得以支持。

而“缓称王”就在于避其锋芒合纵连横,防止树敌过多,被他人联合围剿。

扩展资料:

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军在采石矶被朱元璋歼灭,集庆城里元军投降,朱元璋胜利进入集庆。他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有发展前途的根据地。

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尽管此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朱元璋还只默默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太平,仅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在金陵,仅仅称吴国公而已。

他还非常清楚粮食等物资对支持他的政权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尽管军务繁忙,他每到一地,总要关心当地农业生产,鼓励种田养蚕。他安排军队耕种粮食,称为屯田。任命专管官员,负责修筑堤防,兴修水利,保证军粮的供应。

徽州,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实际总结了朱元璋一贯实行的方针,他非常地高兴。朱元璋正是在这一方针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帝业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咳仁停稳b9
2017-04-07 · TA获得超过682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4
采纳率:54%
帮助的人:97.3万
展开全部
是朱升向朱元璋提出的建议
如何理解这个建议的内涵?
首先字面上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筑城,存粮,不急着称王

其深刻内涵在于:首先看“缓称王”,可以说是一个长远的战略思考
元末群雄逐鹿的时候,很多人上来就称王称皇造反,无疑会成为当时的元朝军队的首要清缴对象,且也断绝了与其他势力合作的可能性,毕竟你称王称皇了,置其他势力于何地,所以在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纷纷称帝之后,朱元璋也只是自称国公,让其他势力降低警惕,更容易实现拉一个打一个,远交近攻的战略目的
且当时宋朝灭亡才一百多年,与其自己称王称皇,不如打着复兴宋室的名号来吸引宋朝遗民和一些守旧人才,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朱元璋都是打着复兴宋室的名号来打天下的
再看“高筑墙”,这明确了战后战略,那就是打下一座城就建设好一个据点,稳固一个据点,这个战略让朱元璋的势力摆脱了农民起义军最大的弊端,那就是打一处祸乱一处,守不住,站不住,而能经营好一个据点的好处就在于能让后方成为源源不断的兵源,不断的吸引人才,老美在二战时期就有点这个意思
最后看“广积粮”,这让朱元璋的队伍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粮食在古代是军队和势力强大与否的根本,广积粮有两个概念,不让粮食流失到敌人手里,粮食积聚到自己手里,有了足够的粮食就能让军队得到充足的训练,就能让军队保持充足的士气,就能让军队保证基本的纪律,同时充足的粮食就能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流民,越来越多的人才,进一步充实劳动力和兵源,形成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九个字是影响极其深远的战略战术方针,虽然是朱升先提出的,但是其实自古以来很多成功的帝王都在这么做,包括现代很多商业大亨一开始也是这么做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gz199311
2011-01-21 · TA获得超过227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2万
展开全部
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而朱元璋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曾是一介草民。当他起兵攻打下现在的南京后,他采纳了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正因为高筑墙、广积粮后,这“家无立锥地,身如蓬随风”的人,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徐图缓进,短短二十年功夫,由一个和尚变成明皇帝,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的九字真经:“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其实就是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高筑墙是做好预防工作,不让别人来进攻自己;
广积粮是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好兵、马、钱、粮;
缓称王是做好舆论工作,不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O(∩_∩)O~ 随时欢迎一起探讨历史问题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690.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捡石头的小男孩
2017-04-23 · TA获得超过12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万
展开全部
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朱升。

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起义。针对一个农民起义家,想要夺取天下,兵、粮、钱缺一不可。朱元璋靠的是个人能力打得天下。当天下正是群雄并起的时候,需要的是自保以及进攻两手方针。广积粮保证自己退可守,进可攻。高筑墙,保证自己能够保证后方安定以及守城稳固;缓称王则是韬光养晦,出头的椽子容易烂,谁先称王都容易被别人群起而攻之;而后期面对陈张三分天下的时候,张士诚因为眼光不足,没有进取心,从而淘汰掉,而面对陈友谅,就是因为朱元璋在应天的建设,当他面对陈友谅进攻,最终夺取胜利。而陈友谅的称帝,也就造成了张士诚对其戒备,从而没有连陈抗朱。从这些方面得到结论,这个方针的长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明同学873
2017-03-29 · TA获得超过81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71万
展开全部

是朱升提出的,这个策略在秦汉时期刘邦也采纳过,内涵大概以下几点:

  1. 高筑墙, 广积粮,这个特别好理解,乱世打战就是打资源,而加强自身战备是所有乱世的集团都需要的.这没什么不好理解的.

  2. 关键就是这个缓称王,缓称王比高筑墙广积粮更重要.1.乱世之初,一定得是潜入水下,别人都不知道你这个人才好,这样你才能积蓄力量.而一旦称王不就暴露在明面上了吗?乱世人马可是一大堆的,而且自己想当王的人,是最看不得别人称王称帝的,而乱世的人几个不想称王称帝呢?所以提前称王容易激起众怒.2,你还没成气候之前,你不称王那就在某些人的大旗下面,这样即使你覆灭了,你不是头头,不见得会死.3.你不是头头,人家也不会主要攻击你,而会主要攻击你上面的那个人,比如小明王.然后还是缓称王,是缓而不是不称王,主君自己肯定想称王这只是一方面,其次称王之后给老百姓一种归属感,就比如咱们属于中国无形中就会产生一种敢侵犯我中国我要和他拼命的感觉.这就是归属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