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帮我写一篇有关评论三国人物的?

一定自己写,抄的我不要。。。字数不限!速度!!... 一定自己写,抄的我不要。。。字数不限!速度!!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1-01-22
展开全部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吕布 - 简明历史传记

吕布字奉先,擅长骑射,武力过人,闻名于并州;刺史丁原用布为主簿。董卓入
京后,诱使吕布杀死丁原,率其众来投。董卓大见亲侍,令布为骑都尉,随侍左
右。布亦父事董卓。然董卓常因小忿而欲杀布,布惧,在司徒王允的教唆下杀掉
了董卓。卓党李傕等啸聚为贼,攻打长安,布不能拒,逃走,先后投靠袁术、袁
绍、张杨,最后在张邈、陈宫的策划下入主兖州,与曹操展开数度激烈的争夺战,
先胜后败,投靠徐州的刘备,屯兵小沛。
吕布趁刘备攻袁术之机夺取了徐州,后在曹操的调解下与刘备和解。袁术攻打刘
备,吕布以辕门射戟为赌注,使袁军退却。袁术起兵伐吕布,为布大败。但后曹
操和刘备联军攻打,困守下邳。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又听信妻言,不纳
群下之言。曹操堑围三月,吕布军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
其众降;吕布亦就缚,与陈宫、高顺被戮于白门楼。
吕布性情轻狡反复,唯利是图,注定了其能称雄一时而不能成大业的命运。
吕布是骁勇善战的汉末诸侯,先后跟随丁原、董卓作战,并最终杀死了丁原和董卓。成为独立势力后,吕布与曹操为敌,和刘备、袁术等诸侯时敌时友,最终不敌曹操和刘备的联军,兵败人亡。吕布虽然勇猛,但是少有计策,为人反复无常,唯利是图。在演义中,吕布是天下无双的超一流武将,曾在虎牢关大战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联手,曾一人独斗曹操军六员大将,武艺可谓公认的演义第一。著名的美女貂蝉上演连环计后,成为吕布的妻室。

张飞 - 简明历史传记

在涿郡结识刘关二人,与关羽一起从事于刘备,对待关羽如兄长。随刘备助曹操打败吕布,受封中郎将。在当阳长阪,张飞引二十骑据水断桥,阻挡曹操大军,曹军无人敢进。刘备平定荆州,加封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刘备入蜀,张飞与孔明溯流而上,至江州,俘巴郡太守严颜而释之。益州平定,张飞任巴西太守,不久又击败张郃的进犯。刘备进位汉中王,封张飞为右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后刘备伐吴,张飞本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行前,为其帐下张达、范疆杀之。后追谥曰桓侯。
张飞与刘备、关羽在桃园结义,张飞排第三,随刘备征讨黄巾,刘备受封平原相,张飞任别部司马。徐州城破,张飞占据古城,自任县令。曹操平定荆州,张飞引二十余骑,立马于长阪桥,吓退曹军数十里。刘备入蜀后,张飞率援军沿江而上,攻略城池无数,并且义释彦颜。后封为蜀汉五虎大将。关羽死后,张飞悲痛万分,每日饮酒鞭打部下,遂被属下趁睡觉时杀死。

关羽 - 简明历史传记

关羽亡命于奔涿郡,结识刘备、张飞,情如兄弟。刘备理事待客之时,关羽侍
立左右,不避艰险。徐州之战后,羽为保刘备家眷,不得以降曹,受封偏将军,
受曹操厚待礼誉。但关羽终不忘本,许以立功报曹操后离去追寻刘备。白马之
战中,关羽策马刺河北名将颜良于万众之中,袁军皆披靡。受封汉寿亭侯。赤
壁之战后,刘备尽收荆州诸郡,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
平定益州后,命关羽掌管荆州军政。刘备即位汉中王,又加封为前将军,假节
钺。随后关羽率军北攻樊城,降于禁、斩庞德,一时间威震华夏。不久,由于
后方荆州为东吴攻取,关羽军在前线作战失利,关羽最终败走麦城。在临沮突
围中遭到孙权军逆击,关羽壮烈殉汉。谥为壮缪侯。
桃园三结义中,关羽排行第二,手持青龙偃月刀随刘备东征西讨,在虎牢关温酒斩华雄。徐州城破后不得投降,为报曹恩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后得知刘备消息,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主。刘备平定益州后,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并掌管荆州,关羽遂起军攻曹,放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不久,荆州为东吴所夺取,关羽败走麦城,在突围中被捕,斩杀。关羽平生最重义,后被民间看作忠义的象征,亦称“武圣”、“关二爷”。

刘备 - 简明历史传记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黄巾起义时,刘备组织义兵,随政府军剿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因鞭打督邮弃官。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之际,刘备联吴抗曹,取得胜利,从东吴处“借”到荆州,迅速发展起来,吞并益州,占领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于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曹操 - 简明历史传记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曹操父亲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腾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谥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曾只身行刺董卓,失败后和袁绍共同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讨伐江东的战役中,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来在和蜀汉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再次无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皇帝。

周瑜 - 简明历史传记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同时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为中护军,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期间,力主拒曹,而指挥全军在乌林迎击曹军取得胜利。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谏议孙权将刘备安抚在吴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孙权未采纳。孙权后来采纳周瑜的谏议,拟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然后消灭曹操,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孙策遇刺后,临终嘱咐孙权:「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周瑜奔丧还吴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并且举荐鲁肃等人,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之前自鄱阳赶回力主拒曹,后于群英会戏蒋干、怒打黄盖行使离间计、最后指挥全军在赤壁袭击曹军取得胜利,并取得副都督程普的拜服与信任。赤壁大战之后,下南郡与曹仁相持,中箭负伤,与诸葛亮较计赛谋,定下假涂灭虢等计策,最后终于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死前上书举荐鲁肃代其位,孙权为其素服吊丧
浅醉江月
高赞答主

2011-01-22 · 你的赞同是对我最大的认可哦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85%
帮助的人:8452万
展开全部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lcmjlcm13
2011-01-22 · TA获得超过36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7.9万
展开全部
论三国第一战略家曹操
曹操,在三国时期,无论是在功业上,还是在才能上,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上,在群雄之中,当推第一。曹操之成功,首先得之于战略思想。曹操本身就是战略家,他手下还有一个善于战略运筹的人才集团。所以,曹操本人是略不世出的,又能驾驭群材为其所用,难怪诸葛亮赞叹道“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彷佛孙吴”。
战略问题,从事后看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从当事人看来,事情的表象与实质往往相反,各种言论相互混杂,让人很难从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后人往往看到了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等智囊团的出色表现,其实当时也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最困难的是曹操几乎每次都从纷杂的言论中,找到了正确的策略,答案只有一条,曹操本人具有高超的战略运筹能力,其战略思想实可为后代效法。其实,当时袁绍手下也是人才济济,而袁绍基本每次都拒绝了正确的策略,因此江河日下。
战略思想之一:取兖州深根固本,破黄巾壮大实力。曹操于讨伐董卓失败以后,率军进入山东,击败了黄巾军,选其精锐,加以整编,号为“青州兵”,成为曹操的主力军。曹操看到群雄忙于在中原争战,遂避其锋,而是采纳了荀彧的策略“欲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不可不先定兖州之地。”经过苦心经营,曹操先后击败了陶谦、刘备、吕布,占据山东兖州,先做立足之地,后为扩张之本。
战略思想之二:兴置屯田,足食足兵。东汉末年,经过董卓之乱,中原大乱,各地普遍饥荒,曹操诗中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句,就是当时的实情实景。兴置屯田,是曹操最终扫灭群雄,统一中原的重要原因。曹操与袁绍之战,两军在官渡相持,袁绍所管辖的河北本身就是“民食桑椹”,军粮很难筹措,况且曹操又出奇计烧乌巢之粮,袁军遂败。其后,曹操进关中,出河西,战马超,也是所到之处屯田,足食足兵。屯田之策,减轻了人民纳粮的负担,在政治上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戴。
战略思想之三:挟天子令诸侯,打赢政治仗。战争的规律,就是政治决定军事,军事依靠经济。在“挟天子令诸侯”这点上,后人似乎认为曹操轻易战了便宜,而史实不然。其实,汉献帝在当时,很多人不看好,甚至视为政治负担。董卓之乱后,李傕等关西诸将,看到关中饥荒,有限的军饷本来就不够,还要来养天子和文武百官,视汉献帝为垃圾,百般欺侮。袁绍的谋士首先提出要迎天子而制诸侯,袁绍认为好处不多,麻烦不少,没有采纳。而曹操却听从荀彧的策略“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遂亲自率军到洛阳将汉献帝迎至许昌,从此天下四方的注意力都聚焦到许昌了。
战略思想之四: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战略的本质特点之一,就是对抗。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正如诸葛亮所言“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能够从群雄混战中崛起,经常要同时面对数个敌手。历代战略家,都要避免两线作战,四面受敌。曹操为避免多面受敌,善用纵横摆阖之策,分化瓦解,离间敌联盟,扩大敌矛盾,从中渔利,各个击破。例发,初据山东时,要对付袁术、吕布、刘备三个敌人,曹操因敌设计,先使袁吕相攻、刘袁相攻、刘吕相攻,取得了敌为我用、我收余烬的效果。再如,战关羽解襄樊之围,也是诱使孙权顺流西进,先斗孙刘,等吴军攻占荆州后,精锐的关羽军不战自溃。
至于用兵行军,出奇制胜,曹操在这方面也达到“彷佛孙吴”的境界,但这在军事上属于战役指挥范畴,在此不具体论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东式
2011-01-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3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9万
展开全部
这是一部充满着文言气息,又洋溢着智谋与计策的小说,它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故事发生在纷乱的三国时代。
三国时代,又一个春秋战国——群雄割踞,俱欲为帝,兵戎相见,战火纷飞,强者胜,智者兴。是一个个性得以极度张扬,才华得以充分发挥的时代。
罗贯中用华丽的词句,重彩浓墨地描绘出了一幅壮烈而又情感交融的历史长卷——从黄巾起义,诸侯各起;到三足鼎立,相互对峙;至“分久必合”,三国归晋。
这其中涌现出了多少的英雄人物啊!
——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壮志凌云、仁义爱民的刘备与武艺超群、忠心耿耿的关羽;勇猛过人、心直口快的张飞;智勇双全、力敌群雄的赵云,和数万军士百姓一同开创的蜀汉,是小说的中心重点与偏向,蜀汉的风云人物,更是倍受着古往今来所有人的敬重与佩服。
小说中的武乡候诸葛亮更是世人公认的主人公。这位汇集智慧、忠诚、仁爱、清廉于一身的卧龙先生可谓是家喻户晓,他的智谋故事更是人尽皆知。初出茅庐的他,在博望坡一战中,以他的智慧和才能深深折服了身边的将军们;赤壁之战,“羽扇轻轻一挥,百万曹军灰飞烟灭”,说明他是一个很难得的将帅之才。名扬天下的他毫不居功自傲,依旧以身作则,马谡失街亭后,他上书自贬三级,证明他赏罚分明,有着非常高尚的品德。弥留之际的他,正值六出祁山,壮志未酬之时,他一心想着的,仍是匡扶汉室,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蜀汉的命运,这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之臣……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他是史上少有的德才兼备的旷世奇才,精通天文地理、奇门遁甲,熟读兵书、文韬武略。用毕生心血,竭忠尽智为报刘备三顾的知遇之恩,他的知恩图报,由此可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是他一生的向往,也是他对后人的希望。然而,他明知阿斗无能却并未取而代之,以致将称霸天下,重兴汉室的机会留给了魏国,最终一统三国的是司马炎,这样的结局真是令人惋惜,或许,这就是愚忠思想的局限吧!
轰轰烈烈的战争世界又恢复了往日平静,历史的长河冲过旋涡急流,又开始静静地,缓缓地流淌起来……
抹不去的,是当时的刀光剑影;带不走的,是那串光辉而熟悉的名字;给人启发的,是那些永远留在史册中的人物与故事!
仔细地品味与酝酿这此致很有意义的故事,胜利的,成功的,学习其经验;失败的,不要重蹈其覆辙。
《三国演义》真不愧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间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发人深省。真是本好书,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长篇小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nene115
2011-01-22 · TA获得超过2.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7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24万
展开全部
魏延这个人是有点本事的,刘备夺取汉中后,人人都以为要任命张飞当这个汉中太守,就像关羽镇荆州一样,可刘备偏把这个重要的位置交给了行伍提拔的年青将领魏延!刘备的超乎常人的用人理念再次发挥作用。事实证明刘备的决定是对的。

但诸葛亮不喜欢魏延,历史上没有有力的证据可考证,但我认为人总有不喜欢的类型,恰巧魏延就是诸葛亮不喜欢的那类型人。既然不喜欢他为什么重用他?因为蜀国后期已经无人可用,魏延他又是个文武全才的将领,况且诸葛亮是个识大体的人,他不会把个人情感融入国家大事中。

魏延不可能有谋反之心。他年纪轻轻就被刘备委以重任并且屡建奇功,诸葛亮北伐任命他为征西大将军,已经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在蜀国位高权重,他没有必要谋反,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去处值得他这么做,从他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就可以看出,他对战胜魏国还是信心满满的。脑后有反骨之说是小说家杜撰的。

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于杨仪,魏延因持功心有不甘而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诸葛亮不喜欢魏延,自然就不会把兵权交给他,魏延错失可以体现自己军事思想的机会,想杀杨仪夺兵权,反而把自己害死了。其实魏延是忠于刘备、忠于诸葛亮的,他甚至比诸葛亮还想北伐成功。

纵观魏延一生,他这个人的性格是叛逆的,他的性格超出了他的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承受,从他的所做所为可以看出。他的这种性格在现代倒是不少见,也正是他的这种超时代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下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