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

《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风筝》《羚羊木雕》每课阅读题7道,另加答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风筝》《羚羊木雕》每课阅读题7道,另加答案 展开
水晶宝石love糖
2011-01-22 · TA获得超过1.9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9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08万
展开全部
(一)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①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②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③

1.文中哪一句话点出了“一大株紫藤萝”的命运是特别年代造成的?

2.“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的含义是什么?

3.试说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言外之意”。

1.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2.时代变了,时代前进了。

3.句①:美好向上的生命激情浸到了人们的心中。
句②:由每一个努力向上的人,组成了充满活力的繁荣昌盛的社会。

③从紫藤萝身上得到感悟,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二)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④怡然称快( )

⑤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 ⑥鞭数十,驱之别院( )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 拟 作 群 鹤舞空 ②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

3.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顷碰

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6.写出文中出现的成语。

7.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1 ①看清者核 ②私下 ③同“僵”,僵硬 ④喜悦的样子 ⑤固定用法,把……当作 ⑥用鞭子打
2 、①私 拟 作/ 群鹤舞空 ②昂 首 /观 之,项/ 为之强
3、①心里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②时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齐,定睛仔细地看。

4、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5、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6、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

7、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三)

1.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1)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2)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2.理解下列诗句的含义。

(1)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2)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1.(1)洗涤 (2)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2.(1)因为树立了理想,就得为实现理想去拼搏去奋斗。
(2)为了实现理想,很多人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因为有理想使很多面临不幸的人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获得新生。
(3)失去理想的人,没有追求,没有奋斗目标,将一事无成,还怨天尤人。雀嫌谈

(四)

1.宋代开国丞相赵普说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

2.填空:《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⑷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4.“而”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⑴学而时习之( ) ⑵人不知而不愠( )

⑶温故而知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 )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1、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2.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

3.⑴通“悦”,愉快 ⑵怨恨,心里不满 ⑶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⑷采纳,听从 ⑸迷惑;危险或疑惑凭什么

4.依次是: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

5 略

6 君子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五)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生动性: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闹:

2.第一段突出了春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一段虽写春草,但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
4.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春花?突出了春花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5.文中写春花是 描写,其中有 写有 写;写蜜蜂等是对春花的 描写。

6.文章结尾连用三个比喻形容春天,分别突出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

7.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

1.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气势;

2、钻、嫩嫩的、绿绿的、满;质地软、色泽绿、长势旺盛;对春草的喜爱。

3、写人的动作行为,实际上是间接地写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绿可爱。

4、嗅觉、视觉;品种多、花色艳、花味香

5、正面 实 虚;侧面

6.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新、美、力的特点。含义: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7.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最后一个比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三个比喻独立成段,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若合成一段,它们各自表达出的春的特点不鲜明,会削弱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六)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1.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 的水,乙文写的是 的水。

2.甲文中水的特点是 ,乙文中水的特点是 。

3.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 ”,乙文中的“ ”。

4.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②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5.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有什么不好?

1、冬天;秋天

2、温柔多情;甜美

3、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其它拟人手法的句子也可)

4、总结性地写了冬天济南的景色,体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对济南的钟爱,体现秋天济南的美好。

5、原句子是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
(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这首曲中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三句写景抒情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作用是什么?

3.本曲运用了 的写法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1.断肠
2.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萧瑟的秋景是从正面衬托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从反面烘托游子乡愁的浓重。
3.寓情于景(物)

(八)

①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

④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慢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1.第①段与第②③④段是 关系,在内容上起 和 的作用。

2.本文语言特点 。

3.选文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

1、总分 概括上文 提示下文。
2、准确生动
3、分类别 摹状貌打比方。

(九)

1.《山市》选自 作者 ,字留仙,世称“ ”,
( )代文学家。

2.注音:青冥( ) 飞甍( ) 高垣( )
逾时( ) 连亘( ) 倏忽(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然数年恒不一见( ) 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 )

往来屑屑 ( ) 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 )( )

连亘六七里 ( ) 或凭或立,不一状 ( )( )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音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数年恒/不一见。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6.《山市》是以 为顺序,描绘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找出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

1、《聊斋志异》蒲松龄聊斋先生清

2、mīng méng yuán chán yú gèn shū pìnì

3、经常 青天、天空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匆匆 同“无” 高 连绵不断 有的人 靠着 同“才” 突然 于是
4、城中有像楼一样的、像厅堂一样的、像街巷一样的,景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人倚靠着、有的人站立着,形状各不一样;

5、D

6、时间 无何 未几 既而 逾时

(十)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

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惊异”、“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是为了强调小兄弟 ,为什么会这样呢?

2. 怎样理解“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

3.为什么作者对于小兄弟的回答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4.为什么作者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完全忘却。因为小兄弟并不认为自己受到“精神的虐杀”,而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自己也认为做风筝是不正当的行为,自认该罚,所以丝毫不放在心上,浑然忘却。

2.过去的事情已经全都忘记了,连去怨恨的理由都消失了,我还怎么能得到宽恕呢?

3.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兄弟的浑然忘却使我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而虐杀者横行无忌,所以更令人悲哀、沉重。

4.“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十一)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果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妈妈让“我”把一盒糖送给万芳的目的是什么?她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2.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对妈妈的 描写,表现了她 态度。
3.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有什么不好?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倾向是什么?

1.逼“我”用糖果换回木雕。木雕这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送给别人。
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坚决要“我”用糖果换回木雕
3.不顾孩子间情谊的做法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会给孩子的成长笼罩上阴影。作者倾向于“我”,流露出(或认为)作父母的应该理解孩子的感受(或心情)。

(十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作者 , (朝代)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相委而去( ) ④下车引之(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使之冲烟而飞鸣 D.故时有物外之趣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世说新语笺疏》刘义庆 南朝宋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丢下、丢弃 ④拉
3.C
4.做人要重礼守信
5.略。

(十三)

1.《塞翁失马》出自 一书,,系 (时期) 等人编著的。

2.给加点字注音:

遽( ) 将( ) 好( ) 髀( )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能为祸:
4.翻译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2)此何遽不为福乎?

5.通过故事,揭示了 的关系,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由此构成一个成语“ ” 。

1.《淮南子·人间训》;《淮南鸿烈》;西汉;刘安。

2. jù ; jiāng ;hào ; bì

3.善:精通; 亡:逃跑; 吊:安慰; 居:经过; 将:带领; 何遽:怎么就,反问语。

4.略。
5. 祸福得失 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