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天晴了的时候》诗人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分别描述了泥路、小草、小白菊和凤蝶儿在雨过天晴后充满了活力,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诗人宁静淡然的心情。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6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后被选为冀教版小学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课文。
全诗原文如下:
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44年6月,当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可以说作者怀有一颗心在静静等待——以一种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态。所以诗人写这首诗就是歌唱光明和解放的。
诗人通过对小径雨后美丽景象的生动描写,引导人们到雨后的小径上走一走,去感受亲近自然的自由和欢乐。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此诗也表现了作者对恬淡、超脱生活的向往,雨后,一切变得清晰、凉爽,诗人漫步在雨后的小经上,全身心地感受这崭新的一切:下过雨的泥路“凉爽又温柔”,小白菊不再胆怯,“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然后一瓣瓣地绽透”,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对自然的全新感受。
“风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小生灵的一招一式都深含诗意。诗的最后一节是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忠实复写:“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闹游。”诗人在深远的意境中,融进自己对闲适生活向往的主观色彩。诗人在这首诗中,追求一种音乐感,追求具有大自然形态的迷人的诗境,并达到美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