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施政 20

1唐太宗的施政特点?2贞观时期各方面的成就?3贞观时期取得的成就和唐太宗个人之间的关系?4形成唐太宗施政特点的历史原因?5贞观之治对当时的历史和人民生活的影响?6唐太宗对... 1唐太宗的施政特点?
2贞观时期各方面的成就?
3贞观时期取得的成就和唐太宗个人之间的关系?
4形成唐太宗施政特点的历史原因?
5贞观之治对当时的历史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6唐太宗对后世历史的影响?
展开
 我来答
斩风Q
推荐于2016-12-06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唐太宗经常跟大臣们在一起谈论诚信,向他们说明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讲诚信;要求他们将诚信作为立身和处事的准则。而他自己在这方面很注意以身作则。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又跟身边的大臣讨论诚信问题。他先讲了孔子的一段话。这段话见于《论语·颜渊》,意为: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要做到三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即粮食充足,军备充足,取信于民。子贡问:在这三件事中,如果必不得已要去掉一件,那么应当去掉哪一件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充足。子贡又问:剩下的两件事中,如果必不得已要去掉一件,那么应当去掉哪一件呢?孔子说:去掉粮食充足。第三件不能去掉,因为“民无信不立”,治国不可失信于民。在孔子看来,粮食、军备、诚信对于治国都很重要,实际上认为一件不能少;而在三者之中,他首先看重诚信。

  接着,唐太宗结合历史经验教训,阐发了孔子所说的“民无信不立”:当年项羽攻入秦朝都城咸阳,天下形势已在他的掌控之中,如果能努力实行仁义、诚信,还有谁能跟他争夺天下呢?唐太宗认为项羽败就败在失信于天下。项羽败亡的原因诚如唐太宗所说。他带兵攻入咸阳后,没有一反暴虐的秦王朝的做法,采取紧急措施,解百姓于倒悬;而是以暴易暴,野蛮地实行屠城,并将秦朝皇宫付之一炬,掳掠财宝、妇女,满载东归,使喁喁百姓大失所望。

  唐太宗的观点,为身边的大臣所接受。宰相房玄龄谈了他的体会:仁、义、礼、智、信,这是五条行为规范,违反哪一条都不行。能经常实行,大有好处。商纣王违反这五条,政权为周武王所夺得。项羽不讲诚信,终为刘邦所败。

  总的来说,唐太宗在施政中讲诚信是比较自觉的,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接受大臣们的监督。只要唐太宗对诚信稍一疏忽,以忠言直谏闻名的魏征就向他提意见,说他“未尽于诚信”。唐太宗听了不但不觉得丢面子,不但不生气,还表扬魏征。

  唐太宗也有糊涂的时候。他见很多候选官员在资格、出身上造假,便下令对假冒者从重处理:假冒者必须自首,如不自首,将处以死刑。不久,有个假冒者被查出, 唐太宗要处死这个人。主管刑狱案件的大理寺的首长戴胄说,依照法律条文只能判处流放。唐太宗怒曰,你想守法而使我失信吗?戴胄说,皇上的命令和国家的大法不同,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皇上恨候选官员假冒的多,故想处死他们。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妥,再依法判处他们,这叫“忍小忿而存大信”。唐太宗这才转怒为喜,说道,你能公正执法,我还担心什么呢?他知错就改。

  唐太宗难得也有失信的时候。有个老臣叫党仁弘,立有功劳,并且有才能,有政绩,但犯了贪污罪,“赃百余万”,依法当处死。唐太宗怜悯这位即将被处以极刑的白发老臣,向大理寺官员求情,请免其一死。大理寺官员坚持依法办事,五次上奏要求处死党仁弘。唐太宗乃把五品以上官员召集到太极殿,对他们说:执行法律,“不可以私而失信。今朕私党仁弘而欲赦之,是乱其法,上负于天”。表示要到长安南郊,坐在草席上,一天只吃一顿素,向老天谢罪三日。后来,由于宰相房玄龄松了口,党仁弘没有被处死,改为流放钦州。唐太宗偶尔失信一次,就有一种负罪感。

  不以权术驾驭群臣

  唐太宗对群臣有一颗诚挚之心,不以权术、诈道对付臣下。

  他对大臣长孙无忌等人说过,他即位之初,不止一人上书称:“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就是说,作为皇上,要专制独断,不能信任臣下,不能放手任用他们。唐太宗没有采纳这种似乎为他着想,实际于国家不利的建议。

  又有人给唐太宗出主意,用诈道除去佞臣。唐太宗就问此人:你知道奸佞之人是谁吗?回答说:臣不能确知谁是佞人,请陛下佯装发怒以试群臣。如果直言进谏,不怕冒犯圣上,则是正直之人。如果阿谀奉迎,则是佞人。唐太宗对他说:我要在普天之下实行诚信,不想以诈道教化臣民。你的话虽然好,但我不想采纳。

  唐太宗为何不采纳用诈道清除佞臣的建议呢?他对封德彝说出了原因:流水是清是浊,取决于源头。国君是政治的源头,臣下好比流水。国君自己行诈术,而要臣下行直道,就好比源头混浊,而望流水清澈,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常常因为魏武帝曹操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像他这样做,政令怎能贯彻呢?

  唐太宗说曹操多诡诈,是有历史记载作依据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曹瞒传》云:一次曹操带领军队出征,军粮不足,私下问主管军粮的人怎么办,回答说发放军粮时改用小斗。曹操说,很好。后来士兵们说曹操欺骗他们。曹操生怕士兵闹事,便把主管军粮的人找来,对他说:“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意思是只好借你的死平息众怒,不然此事解决不了。于是将他斩首示众,还在其脸上题了10个字:“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曹瞒传》说,“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可能是以上这类记载,引起了唐太宗对曹操为人的反感。他要以曹操为戒。

  对自己任用的大臣,唐太宗从不轻易怀疑。要想在唐太宗面前诬害一个人,是难以得逞的。宰相萧瑀曾诬告房玄龄结党营私,对皇上怀有二心,只是尚未谋反。唐太宗对萧瑀说:你的话未免太过分了。国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我虽谈不上圣明,但还不至于糊涂到好人坏人都分不清。对房玄龄,唐太宗一如既往地信任。

  对犯有过错的大臣,唐太宗总是批评教育,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不一棍子打死。有一次宫中宴会,发生了纠纷:时任同州刺史的功臣尉迟敬德生气地对坐在他上首的人说:你有何功劳,坐在我上首!坐在尉迟敬德下首的任城王李道宗劝说尉迟,哪知尉迟对李道宗报以老拳,几乎将其眼睛打瞎。唐太宗一气之下,宣布中止宴会。他对尉迟敬德说:我见汉高祖刘邦诛灭功臣,常常有责怪他的意思。我想与你们这些功臣共保富贵,想不到你屡次犯法。我才知道韩信、彭越这些功臣被杀,并非汉高祖的罪过。国家的纲纪,就靠赏与罚维持。好自为之,不要后悔莫及。遭到唐太宗训斥之后,尉迟敬德开始变得老实起来。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处理君臣关系较好的一位。他自称,他与群臣相处融洽,做到了“相亲如一体”。这方面的动人故事很多。

  大将李世绩(唐太宗死后改名李绩)得了急病,医生的药方上写着“须灰可疗”四个字。唐太宗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为李世绩和药。把李世绩感动得“顿首出血泣谢”。唐太宗说:我这样做,是为国家,不是为你个人,何谢之有!儒家有一个观念,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了对父母负责,必须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不得损伤之。唐太宗作为一位君主,为了给李世绩治病(疗效如何是另外一回事),能够剪下自己的胡须,这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难得的。

  贞观十九年(645年),在攻打高丽的战争中,大将李思摩中了弩矢,唐太宗亲自为他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

  宰相房玄龄病危时,唐太宗派人将其接到宫中治疗。病情稍稍稳定,唐太宗则喜形于色;病情加剧,则深深忧虑。房玄龄临终时,唐太宗“握手与诀,悲不自胜”。

  唐太宗以上这些举动,显然不是“作秀”。因为“作秀”是做表面文章,唐太宗却是怀着一腔真诚做这些事的;“作秀”是偶一为之,唐太宗却是经常这样做的。

  以真诚之心纳谏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说明他是一位很清醒的君主,接受了强大、富庶的隋帝国一朝覆亡的深刻教训,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以及施政中的过失,能够自觉地听取臣下的批评意见。

  唐太宗认识到,“人苦不自知其过”,一个人要认识自己的过错是不容易的;作为国君,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自己,尤其困难。他说:“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禄位。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国君处在怀有各种企图的人的包围之中,他们用种种手段来影响、迷惑国君。国君稍一懈怠,在哪一方面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就很危险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唐太宗才经常地、自觉地要求大臣们面对面地、直截了当地向他提意见。

  唐太宗不但自己纳谏,还教育太子纳谏。他对太子因“材”施教,见到什么,就以什么为教材,对太子进行教育。见太子乘船,就对他说《孔子家语》中的一段话:“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太子在树下休息,就对他说:“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这两句话出自《尚书·说命(上)》。“后”在此处作“君主”讲。全文的意思是:锯木头靠墨线才能直,国君靠听取臣下的谏言才能圣明。他希望把纳谏作为李唐王朝的一个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唐太宗听取大臣们的批评意见是很恳切的。他经常要求大臣们对他的过失“明言之”,“直言无隐”。有一次,唐太宗又要群臣向他提意见,长孙无忌等人说,皇上没有过失。唐太宗听了很不高兴,批评他们说:我问你们,我有何过错,你们却对我阿谀奉承。我想当面列举你们各位的长处和短处,让你们改掉说奉承话的毛病。接着唐太宗说出了在场的每一位大臣的优缺点。

  唐太宗也有听不进尖锐的批评意见的时候。有一次,河南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说,皇上修洛阳宫,劳民;收地租,厚敛;民俗好高髻,都是受了宫中的影响。唐太宗很生气,对房玄龄等人说道:皇甫德参希望国家不役使一人,不收一斗租,宫人都不留头发。是不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满意?魏征谏道:汉文帝时贾谊上书说,“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言语不激烈,不能打动国君。所谓狂人之言,圣人择焉,愿皇上裁察。听了魏征的一番话,唐太宗怒气全消。他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不再对皇甫德参的上书愤愤不平。还赏给魏征24匹绢。过了几天,魏征又提意见,说皇上近来不喜直言,虽然接受了,但是有点勉强,不如以往闻过则喜。唐太宗表示虚心接受,加大了对魏征的赏赐。

  只有唐太宗这样清醒有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国君,才能容忍魏征这样的敢言直谏的大臣。正因为能容得下魏征这样的忠直之士,唐太宗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多的几位“明君”中的佼佼者,真正实践了他所服膺的《尚书》中的两句话:“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知得失

参考资料: 《人民论坛》

贺显华老师
高赞答主

2007-03-10 · 大脑停止不了思考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39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134万
展开全部
1、施政特点:“以民为本”、“存百姓”
2、贞观成就: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皇帝充分发挥臣僚作用,减少了政策的失误。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唐朝的长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为那些制度不仅适应隋朝,在隋朝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适应,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鉴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关于革新、完善制度,将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节里讲,这里不必重复。

(2) 经济方面:①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隋炀帝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迫使农民起义,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封建统治者立国的基础在农业,此项措施可以看做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从简。这与上面的措施互为表里,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贞观之治”的出现,与这种风气不无关系。

(3)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兴科举是继承隋制,以儒为师是继承汉制。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大办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设置,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3、贞观时期取得的成就和唐太宗个人之间的关系:
这与唐太宗个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密切相关,他(1)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2)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3)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
(4)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

4、形成唐太宗施政特点的历史原因:
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5、贞观之治对当时的历史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6、唐太宗对后世历史的影响:

(1)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尤其是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为后代君主提供了有益的统治经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淡枫冷堰
2007-03-10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8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36万
展开全部
他善于听取臣子的意见,因此才有了贞观之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308146417
2007-03-10 · TA获得超过72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1万
展开全部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五星高照增辉4106
2007-03-10 · TA获得超过44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58万
展开全部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