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请至少写出是个民族的名字,然后选一个介绍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苗 族
人口为8940116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在广西大苗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带和海南也有小聚居区。其他地方的苗族则与其他各民族杂居。苗族村寨少则几户、十几户,多则百户、干户。居住环境各地差别较大,多为山坡地或较平坦的山脚,也有高寒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苗族人口数为8940116。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长达几千年的迁徙,住地分散,因而苗语逐步分成三大方言,即湘西(东部)方言、黔东(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此外,川黔滇方言内部又分7个次方言。有些杂居地区的苗族,讲汉语、侗语、壮语等语言。新中国成立以前,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于1956年组织汉、苗语言工作者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现正普及使用。
苗族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故与苗族可能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也有人认为现在的苗族可以溯源于殷周时代“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武陵蛮说等。有关苗族族源问题的各种争论在史学界中至今尚未定论,但是已有足够的史料可以证明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苗族的祖先已经聚居在至今还是他们比较最集中的湘西、黔东这个当时称作“五溪”的地区。历史上称居住在这一地区包括苗族祖先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成“武陵蛮”。后来他们陆续向西迁徙,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分布局面。
社会经济
苗族经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到唐宋年间,逐步进入了阶级社会,在汉族封建经济的影响下,推动了苗族领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这时,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商业也有一定发展,并出现了苗、汉人民定期交易的市场。元代,苗族地区已出现了很大的封建领主。到明代,苗族地区领主经济发展到最高阶段,并且开始解体,地主经济正在形成和发展。明朝开始在湖南城步苗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使地主经济得到顺利的发展。清康熙、雍正年间,在苗族地区先后实行改土归流,这一措施对瓦解领主制和促进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地主经济仍继续向前发展。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开始渗入到苗族地区,苗族地区社会经济就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入、商品输入和掠夺原料的结果,一方面把苗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变成了半殖民地经济,另一方面又刺激了苗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萌芽,把苗族地区的经济变成了半封建的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经过了民主改革、民主建政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苗族人民当家作了主人。苗族地区从1951年开始,先后建立了自治州和自治县,苗族干部也大批地成长起来,有力地促进了苗族地区社会济的发展。
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和建设,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工业从无到有,许多工厂包括现代化企业已在苗族地区兴建起来,产生了第一代苗族工人,并出现了象凯里、吉首等工业城镇。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由于电力的发展,给开发山区经济带来便利。交通事业发展迅速,不仅公路修筑到边远的苗寨,而且铁路也修到了苗寨。贵昆、湘黔、枝柳、黔桂等铁路干线的建成通车,对沿线苗族地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苗族地区除办了小学、中学,还办了大学,已培养出教师、医师及语言、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专业人员和专家。各州、县都设有医院,基本上消灭了天花、疟疾等疾病。农、林、牧、副、渔各业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人民生活逐年改善。
文化艺术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采、风格独特的民间文学和艺术。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和传说故事,多以口头传说流传至今。诗歌一般是五言体,间有七言体或自由体,大多只讲调而不押韵,一般曲调简单,变化不大,节奏也不太严格,篇幅长短不拘,分别为古歌、理词、巫歌、苦歌、反歌、情歌和儿歌等。如《老人开天地》、《九十九个太阳和九十九个月亮》等就是讲述苗族历史的古歌,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与自然界的斗争情景。苗族的诗歌和古老的传说故事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也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苗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苗族“飞歌”享有盛名,现已作舞台演唱或谱曲演奏。器乐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类,以木鼓、皮鼓、铜鼓和芦笙最为驰名;此外还有芒筒、飘琴、口弦琴、木叶和各种箫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猴儿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技巧很高,深受国内外赞赏。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丽多彩。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解放后已发展到能染彩色图案,并向国外出口。苗族的传统银饰多种多样,包括手钏、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花纹雕凿精工,也享有盛名。
苗族人民创立自己的医学,把人体的疾病分为内科36症,外科72疾,治疗方法20余种。石启贵先生著有《苗医验方》、《畜医指南》。陆科闵著有《苗族药物集》。19世纪末,松桃厅地甲司苗医师龙老二能为孕妇剖腹取出死胎。治骨折、蛇伤、毒箭射伤、刀枪伤,苗药医有神速之效。苗药多用生药,现采现用。
风俗习惯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住“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消灾除病或求子求财等都祈求神灵与祖先保佑。祈求消灾除邪时,由巫师驱鬼。祭神祭祖活动极为隆重,黔东南的“吃牯脏”(鼓社)、黔西北的“吃牛”、湘西的“还傩愿”、“椎牛”、“吃猪”以及“赶鬼”、“吃鬼”、“祭鬼”等活动,耗费很大。此外,对自然物(大树、怪石)或人造物(水井、板凳)的崇拜和祭献,以酒、肉、鱼、鸡、鸭、糯米等作祭品。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苗族的节日很多,各地的苗族过的节日不完全相同。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旧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有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游方”等活动。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此外,苗族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云南苗族几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动,这种踩花山虽有迷信内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传统性的群众娱乐节日
人口为8940116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在广西大苗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带和海南也有小聚居区。其他地方的苗族则与其他各民族杂居。苗族村寨少则几户、十几户,多则百户、干户。居住环境各地差别较大,多为山坡地或较平坦的山脚,也有高寒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苗族人口数为8940116。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长达几千年的迁徙,住地分散,因而苗语逐步分成三大方言,即湘西(东部)方言、黔东(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此外,川黔滇方言内部又分7个次方言。有些杂居地区的苗族,讲汉语、侗语、壮语等语言。新中国成立以前,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于1956年组织汉、苗语言工作者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现正普及使用。
苗族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故与苗族可能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也有人认为现在的苗族可以溯源于殷周时代“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武陵蛮说等。有关苗族族源问题的各种争论在史学界中至今尚未定论,但是已有足够的史料可以证明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苗族的祖先已经聚居在至今还是他们比较最集中的湘西、黔东这个当时称作“五溪”的地区。历史上称居住在这一地区包括苗族祖先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成“武陵蛮”。后来他们陆续向西迁徙,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分布局面。
社会经济
苗族经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到唐宋年间,逐步进入了阶级社会,在汉族封建经济的影响下,推动了苗族领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这时,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商业也有一定发展,并出现了苗、汉人民定期交易的市场。元代,苗族地区已出现了很大的封建领主。到明代,苗族地区领主经济发展到最高阶段,并且开始解体,地主经济正在形成和发展。明朝开始在湖南城步苗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使地主经济得到顺利的发展。清康熙、雍正年间,在苗族地区先后实行改土归流,这一措施对瓦解领主制和促进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地主经济仍继续向前发展。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开始渗入到苗族地区,苗族地区社会经济就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入、商品输入和掠夺原料的结果,一方面把苗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变成了半殖民地经济,另一方面又刺激了苗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萌芽,把苗族地区的经济变成了半封建的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经过了民主改革、民主建政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苗族人民当家作了主人。苗族地区从1951年开始,先后建立了自治州和自治县,苗族干部也大批地成长起来,有力地促进了苗族地区社会济的发展。
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和建设,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工业从无到有,许多工厂包括现代化企业已在苗族地区兴建起来,产生了第一代苗族工人,并出现了象凯里、吉首等工业城镇。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由于电力的发展,给开发山区经济带来便利。交通事业发展迅速,不仅公路修筑到边远的苗寨,而且铁路也修到了苗寨。贵昆、湘黔、枝柳、黔桂等铁路干线的建成通车,对沿线苗族地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苗族地区除办了小学、中学,还办了大学,已培养出教师、医师及语言、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专业人员和专家。各州、县都设有医院,基本上消灭了天花、疟疾等疾病。农、林、牧、副、渔各业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人民生活逐年改善。
文化艺术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采、风格独特的民间文学和艺术。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和传说故事,多以口头传说流传至今。诗歌一般是五言体,间有七言体或自由体,大多只讲调而不押韵,一般曲调简单,变化不大,节奏也不太严格,篇幅长短不拘,分别为古歌、理词、巫歌、苦歌、反歌、情歌和儿歌等。如《老人开天地》、《九十九个太阳和九十九个月亮》等就是讲述苗族历史的古歌,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与自然界的斗争情景。苗族的诗歌和古老的传说故事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也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苗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苗族“飞歌”享有盛名,现已作舞台演唱或谱曲演奏。器乐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类,以木鼓、皮鼓、铜鼓和芦笙最为驰名;此外还有芒筒、飘琴、口弦琴、木叶和各种箫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猴儿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技巧很高,深受国内外赞赏。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丽多彩。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解放后已发展到能染彩色图案,并向国外出口。苗族的传统银饰多种多样,包括手钏、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花纹雕凿精工,也享有盛名。
苗族人民创立自己的医学,把人体的疾病分为内科36症,外科72疾,治疗方法20余种。石启贵先生著有《苗医验方》、《畜医指南》。陆科闵著有《苗族药物集》。19世纪末,松桃厅地甲司苗医师龙老二能为孕妇剖腹取出死胎。治骨折、蛇伤、毒箭射伤、刀枪伤,苗药医有神速之效。苗药多用生药,现采现用。
风俗习惯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住“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消灾除病或求子求财等都祈求神灵与祖先保佑。祈求消灾除邪时,由巫师驱鬼。祭神祭祖活动极为隆重,黔东南的“吃牯脏”(鼓社)、黔西北的“吃牛”、湘西的“还傩愿”、“椎牛”、“吃猪”以及“赶鬼”、“吃鬼”、“祭鬼”等活动,耗费很大。此外,对自然物(大树、怪石)或人造物(水井、板凳)的崇拜和祭献,以酒、肉、鱼、鸡、鸭、糯米等作祭品。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苗族的节日很多,各地的苗族过的节日不完全相同。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旧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有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游方”等活动。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此外,苗族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云南苗族几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动,这种踩花山虽有迷信内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传统性的群众娱乐节日
展开全部
汉族 蒙古族 回族 乌孜别克族 藏族 俄罗斯族 维吾尔族
鄂温克族 苗族 德昂族 彝族 保安族 壮族 裕固族
布依族 京族 朝鲜族 塔塔尔族 满族 独龙族 侗族
鄂伦春族 瑶族 赫哲族 白族 门巴族 土家族 珞巴族
哈尼族 基诺族 哈萨克族 土族 傣族 柯尔克孜族 黎族
达斡尔族 僳僳族 仫佬族 畲族 羌族 佤族 布朗族
高山族 撒拉族 拉祜族 毛南族 水族 仡佬族 东乡族
锡伯族 纳西族 阿昌族 景颇族 塔吉克族 普米族 怒族
介绍写汉族吧!
汉族有大约104 248万人,占中国人口的92%。是中国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中国。汉族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同其他一些民族同化、融合形成的。汉代开始称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中国,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主体,对世界文明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称于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有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与各兄弟民族发展了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汉族和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建立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关系。现在正共同努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汉族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并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受儒、道、佛学思想影响,崇尚仁义忠孝。重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
鄂温克族 苗族 德昂族 彝族 保安族 壮族 裕固族
布依族 京族 朝鲜族 塔塔尔族 满族 独龙族 侗族
鄂伦春族 瑶族 赫哲族 白族 门巴族 土家族 珞巴族
哈尼族 基诺族 哈萨克族 土族 傣族 柯尔克孜族 黎族
达斡尔族 僳僳族 仫佬族 畲族 羌族 佤族 布朗族
高山族 撒拉族 拉祜族 毛南族 水族 仡佬族 东乡族
锡伯族 纳西族 阿昌族 景颇族 塔吉克族 普米族 怒族
介绍写汉族吧!
汉族有大约104 248万人,占中国人口的92%。是中国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中国。汉族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同其他一些民族同化、融合形成的。汉代开始称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中国,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主体,对世界文明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称于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有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与各兄弟民族发展了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汉族和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建立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关系。现在正共同努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汉族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并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受儒、道、佛学思想影响,崇尚仁义忠孝。重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02-08
展开全部
青岛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