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摇滚的电影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天鹅绒金矿 Velvet Goldmine
1971年,华丽摇滚风行一时,无论在音乐的风格和乐手本身的作风上,都呈现惊世骇俗的一面,他们的曲风热闹绚丽,乐手装扮俗丽,行为放浪,大大影响当时年轻人的穿着打扮及性观念的解放。
1970年代,摇滚乐在世界上爆发了,代表人物布莱德·斯莱德成为万人景仰的领袖,1984年,他在一次狂欢的演出中遭人“暗杀”,自此销声匿迹。年轻记者阿瑟开始了对昔日偶像的调查。在布莱恩的妻子曼迪的讲述下,故事回到70年代:斯莱德的崛起,他与美国摇滚歌星库尔特·怀尔德的相互鼓舞与相互迷恋,还有他最终的陨落。阿瑟找到了库尔特,他描绘的与斯莱德的关系像寓言一样美丽动人。在采访和调查中,阿瑟少年时代的歌星梦想被再次点燃。他将自己想象成另一个斯莱德,与怀尔德重新温存那份相惜相爱的感情,而天使般的斯莱德正在云中美丽的宫殿里歌唱……
迷墙 Pink Floyd The Wall
在1982年拍摄了一部影响深刻且引起广泛争议的同名探索电影《迷墙》(Pink Floyd The Wall),片中没有一句对白,完全以画面结合原唱片中的歌曲以阐述了 Waters 的创作概念.
本片是“迷幻摇滚”的掌门乐队“平克·佛洛依德”1982年自编自演的音乐巨片,由逼人心魄的音乐和光怪陆离的声光效果组合而成,迷幻色彩浓厚,叙事手法前卫大胆、超越传统,被视为是当今MTV的开山鼻祖,而其中深刻的哲学理念更是在现在都为乐迷所津津乐道,更被和平主义者们视为圭臬。本片由著名英国导演阿伦·帕克执导,他的影片向来以题材敏感、尖锐著称,在本片中,他对场景的支配和调动出神入化,令本片成为音乐片中的经典之作。
一个叫Pink Floyd的男孩,幼年时二次大战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他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始终于着意气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专辑其实是Pink Floyd两位成员真实生活的写照。Pink童年的遭遇同Roger Waters相象。Roger是《The Wall》的最主要的创作者,他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他在这张专辑中倾注了对父亲的感情,以及失去父亲后的孤独感。Pink成年后的生活则基本上是原主唱Syd Barret的写照。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nick Mason和Richard Wright四人将这些生命的故事组合在一起,最终创作出了神秘的有关男性精神世界幻觉之旅的专辑——The Wall。
朋克未死 punk is not dead
一部以PUNK摇滚乐为题材的纪录片《Punk's Not Dead》(朋克不死)7月21日在美国芝加哥首映,这部纪录片将在今年夏天美国的大部分城市上映。 这部纪录片以近三十年来PUNK摇滚乐发展为背景,真实再现PUNK摇滚乐队演出的场景。影片带你走入地下俱乐部,另类聚会和唱片店,其中有采访、有现场,更有很多具有争议性的画面,真实抛析“PUNK精神”的本质,以赞扬的姿态表现了PUNK音乐的历史意义。PUNK是一种摇滚乐形式?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社会现象?相信在这部纪录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纪录片中,Green Day, My Chemical Romance, Good Charlotte ,Bad Religion,Ramones, Henry Rollins, Billy Idol, NOFX, Social Distortion, Stiff Little Fingers 和Sum 41等著名PUNK摇滚乐队都将出现在荧屏上。该片不仅有乐队演出的现场,花絮,还有对PUNK艺人的采访,相信喜欢PUNK摇滚的乐迷会会在这个夏天为他们喜欢的PUNK摇滚澎湃。 在美国第一轮的放映将在7月底结束,除芝加哥外,这部纪录片还将在美国纽约,洛杉矶,波士顿,新奥尔良,波特兰等城市上映。相信这样一部纪录片不需要太多的宣传就已经足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票房方面也决不会输给任何一部垃圾商业大片,这就是摇滚乐的魅力。
席德与南茜 Sid and Nancy
一部关于前英国传奇punk乐队sex pistols低音吉他手sid vicious的传记式影片。
那是个属于punk的时代,一切的属性都是混乱的时代。混乱的音乐,混乱的生活状态,毒品,酒精,性。
当然你有权力保持沉默,或者直接唾弃他们。sid 作为sex pistols的低音吉他手,在sex pistols乐队的后期和解散后终日沉迷与毒品之中,这是他觉得有意思可以去做的事,上帝也就这么回事。他如果在人间也会迷上毒品的。豪华游轮的punk聚会,向远隔重洋的美国的母亲要200块就是为了买些毒品。这样很真实。真实的真想自己也身处其中。我很闷,似乎你也是一样,闷。
一见钟情,是的,当然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他们因为毒品走到了一起。是真正的爱还是毒品,我们不清楚,他们会很清楚吗?
前面摩托车开道,上面有直升飞机,这是当时sex pistols的巡回演出。当冷静的美国人还接受不了这样的punk音乐时,当德克萨斯德牛仔狠揍了sid时,当sex pistols乐队安静的解散时。Sid已经在慢慢的迷失了自己。sid单飞后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精神和情绪,而出现的了精神枯竭的症状。音乐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奢侈,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毒品。
可能人的生命会因为经历了一种阶段而使其变得毫无意义,而生命也不将再是一种可爱的东西。
在垃圾遍地中亲吻,在黑暗中飞舞的纸币。在从众人追捧的明星沦落到去贫民区街巷购买略等的毒品。音乐已经在毒品中葬身。sid和nancy已经走投无路,在纽约的大旅馆看着火焰在自己的房间飞舞。那是一种很苍白很无助的感觉,世界已经不再属于他们了,世界也不再需要他们了。nancy倒在了血泊之中,也不知道她怎样的死去,sid被保释出来后,在街口和几个孩子快乐的跳起了舞,他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哪里,他上了死去的nancy叫来的出租车......sid在1979年死于毒品过量......
不久前看到Vivienne Westwood在时装界颁奖典上依旧光怪陆离的怪异装扮,不禁感叹。物是人非,象征着上世界中叶“跨掉的一代”的同时代衍生物,SEXPISTOL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Vivienne,风韵残存。
Sid&Nancy,发生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摇滚界的传说。充斥着绝望。这则摇滚界的PUNK爱情神话,结束于nancy的离世——一个血淋淋的句号,拖着决绝的末笔。
----“这东西……钥匙呢?”
----“没有钥匙。”
“Live fast,die young”
Sid&Nancy,将“Live fast,die young”的PUNK精神演绎得精彩绝伦。也许我的评价是残酷的。可是现实,没有什么是不残酷的。他们的结局注定不是死亡,就是分离——不,分离太过理智,PUNK不会也不屑于那么干。他们永不屈服于现实,所以只能用死亡抗争。可是他们忘了,他们不属于这个世界。
有人评价残酷战争中的爱情会因为窒息而瞬间绚烂。我感叹,灰暗现实中的爱情却只能无奈地在盛开前逝殇。
Sid&Nancy,生于摇滚,死于青春。
中间他们选择爱情。
我不在场 I'm Not There
在这部关于鲍勃·迪伦生平的传记电影中,将分别由六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分别演绎鲍勃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该片讲述了鲍勃·迪伦早期作为民谣歌手艰苦奋斗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国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识分子,具有争议的摇滚转型、摩托车意外事故还有后来从公众视线里销声匿迹的隐退,近年来工作重心不放在录制唱片而是举行巡回演唱会上,如名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 Never Ending Tour)等等。
在一本由英国作家霍华德·苏尼斯撰写的鲍勃·迪伦非官方自传中,大部分是关于迪伦的童年时代和家庭生活。书中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更多信息,特别是与他的妻子苏拉(夏洛特·甘斯布饰)。除此之外,霍华德·苏尼斯还爆料了这位老牌摇滚歌手的一件秘密绯闻,他与自己的一位伴唱歌手从1986年开始有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婚姻。每一段故事都表现了迪伦活泼善变的性格特征中的一个方面,影片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拍摄每个故事,分别用不同的主题与之相匹配:Woody (马库斯·卡尔·富兰克林饰)一个11岁的黑皮肤男孩,总是在奔跑中;Robbie(本·威士肖饰)一个风流倜傥的创作歌手,总是在路上;Jude (凯特·布兰切特饰)年轻的雌雄同体的摇滚巨星;John/Jack (克里斯汀·贝尔饰)一位重新找到自己、传递福音的民谣偶像;Billy (理查·基尔饰)大名鼎鼎的不法之徒,一个活着的奇迹但正在渐渐老去
一夜狂欢 A Hard Day's Night
1963年秋天,为了从红透半边天的甲壳虫身上赚笔钱,美国的United Artists和甲壳虫签约拍摄一部电影,目的是得以在美国推出电影的原声唱片。他们找到Walter Shenson做制片,Richard Lester导演,在1964年拍摄了电影A Hard Day's Night。
Shenson在1963年秋甲壳虫前往美国前与他们接触,要求他们为电影创作6首歌——题材不限,但要有两首抒情歌曲,两首快节奏的舞曲等等。在加勒比海度假期间,他们创作了八九首歌,Dick Lester从中选出了六首用于电影中,这些歌曲是:You Can't Do That、And I Love Her、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Tell Me Why、If I Fell、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3月2日拍摄开始前,甲壳虫在伦敦EMI录音室里录制了这些歌曲。其中演奏You Can't Do That的部分在电影推出时被剪辑掉了,但之前就做为Can't Buy Me Love单曲的B面发行,也仍然出现在美国版的原声唱片上。
电影拍摄从3月2日开始,至4月24日结束。影片用夸张的手法描述甲壳虫一天的生活,其主题来自John Lennon说过的一句话。当Lester问John他们的瑞典之行如何时,John答道:“It was a room and a car and a car and a room and a room and a car.”这句话稍加变动后被用在电影里,变成了“Paul的爷爷”的台词。
Shenson原先以为他可以随便找一首新歌的歌名作为电影题目,但这六首新歌都不太合适。拍摄期间,大家绞尽脑汁为电影找一个合适的名字。最后有一天,John和他聊天时提起Ringo有趣的语言,并举出“A hard day's night”为例。John自己在刚出版的《In His Own Write》也曾经使用过这个短语。大家一致同意它可以作为电影题目。于是John按Shenson的嘱咐,以此为题创作了电影的主题歌,并在4月16日拍摄电影期间把它录制下来。
美国出版的电影原声唱片只包括这七首新歌,但为了Parlophone的英国唱片,他们在6月回到录音室,又录制了5首新歌: I'll Cry Instead、I'll be Back、Any Time At all、Things We Said Today和 When I Get Home。加上电影里使用的他们之前发行过的单曲Can't Buy Me Love,英国的专辑唱片里一共有13首歌,全部是甲壳虫的原创歌曲。这是他们第一次能够推出一张全部原创的专辑。
这一成就主要应归功于John Lennon当时旺盛的创作力。在这13首歌里,9首都是他主笔创作的。Paul主笔创作了3首歌,并和John合作为George创作了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当然,按照主创者主唱的原则,John在这张专辑中的主唱也远远超过其他三人,甚至没有给Ringo一个表现的机会。
A Hard Day's Night的电影成为摇滚电影的经典,教给整整一代年轻人反叛的原则,而这张专辑标志着甲壳虫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早期阶段的中期”吧?
希望你喜欢~~~
1971年,华丽摇滚风行一时,无论在音乐的风格和乐手本身的作风上,都呈现惊世骇俗的一面,他们的曲风热闹绚丽,乐手装扮俗丽,行为放浪,大大影响当时年轻人的穿着打扮及性观念的解放。
1970年代,摇滚乐在世界上爆发了,代表人物布莱德·斯莱德成为万人景仰的领袖,1984年,他在一次狂欢的演出中遭人“暗杀”,自此销声匿迹。年轻记者阿瑟开始了对昔日偶像的调查。在布莱恩的妻子曼迪的讲述下,故事回到70年代:斯莱德的崛起,他与美国摇滚歌星库尔特·怀尔德的相互鼓舞与相互迷恋,还有他最终的陨落。阿瑟找到了库尔特,他描绘的与斯莱德的关系像寓言一样美丽动人。在采访和调查中,阿瑟少年时代的歌星梦想被再次点燃。他将自己想象成另一个斯莱德,与怀尔德重新温存那份相惜相爱的感情,而天使般的斯莱德正在云中美丽的宫殿里歌唱……
迷墙 Pink Floyd The Wall
在1982年拍摄了一部影响深刻且引起广泛争议的同名探索电影《迷墙》(Pink Floyd The Wall),片中没有一句对白,完全以画面结合原唱片中的歌曲以阐述了 Waters 的创作概念.
本片是“迷幻摇滚”的掌门乐队“平克·佛洛依德”1982年自编自演的音乐巨片,由逼人心魄的音乐和光怪陆离的声光效果组合而成,迷幻色彩浓厚,叙事手法前卫大胆、超越传统,被视为是当今MTV的开山鼻祖,而其中深刻的哲学理念更是在现在都为乐迷所津津乐道,更被和平主义者们视为圭臬。本片由著名英国导演阿伦·帕克执导,他的影片向来以题材敏感、尖锐著称,在本片中,他对场景的支配和调动出神入化,令本片成为音乐片中的经典之作。
一个叫Pink Floyd的男孩,幼年时二次大战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他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始终于着意气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专辑其实是Pink Floyd两位成员真实生活的写照。Pink童年的遭遇同Roger Waters相象。Roger是《The Wall》的最主要的创作者,他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他在这张专辑中倾注了对父亲的感情,以及失去父亲后的孤独感。Pink成年后的生活则基本上是原主唱Syd Barret的写照。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nick Mason和Richard Wright四人将这些生命的故事组合在一起,最终创作出了神秘的有关男性精神世界幻觉之旅的专辑——The Wall。
朋克未死 punk is not dead
一部以PUNK摇滚乐为题材的纪录片《Punk's Not Dead》(朋克不死)7月21日在美国芝加哥首映,这部纪录片将在今年夏天美国的大部分城市上映。 这部纪录片以近三十年来PUNK摇滚乐发展为背景,真实再现PUNK摇滚乐队演出的场景。影片带你走入地下俱乐部,另类聚会和唱片店,其中有采访、有现场,更有很多具有争议性的画面,真实抛析“PUNK精神”的本质,以赞扬的姿态表现了PUNK音乐的历史意义。PUNK是一种摇滚乐形式?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社会现象?相信在这部纪录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纪录片中,Green Day, My Chemical Romance, Good Charlotte ,Bad Religion,Ramones, Henry Rollins, Billy Idol, NOFX, Social Distortion, Stiff Little Fingers 和Sum 41等著名PUNK摇滚乐队都将出现在荧屏上。该片不仅有乐队演出的现场,花絮,还有对PUNK艺人的采访,相信喜欢PUNK摇滚的乐迷会会在这个夏天为他们喜欢的PUNK摇滚澎湃。 在美国第一轮的放映将在7月底结束,除芝加哥外,这部纪录片还将在美国纽约,洛杉矶,波士顿,新奥尔良,波特兰等城市上映。相信这样一部纪录片不需要太多的宣传就已经足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票房方面也决不会输给任何一部垃圾商业大片,这就是摇滚乐的魅力。
席德与南茜 Sid and Nancy
一部关于前英国传奇punk乐队sex pistols低音吉他手sid vicious的传记式影片。
那是个属于punk的时代,一切的属性都是混乱的时代。混乱的音乐,混乱的生活状态,毒品,酒精,性。
当然你有权力保持沉默,或者直接唾弃他们。sid 作为sex pistols的低音吉他手,在sex pistols乐队的后期和解散后终日沉迷与毒品之中,这是他觉得有意思可以去做的事,上帝也就这么回事。他如果在人间也会迷上毒品的。豪华游轮的punk聚会,向远隔重洋的美国的母亲要200块就是为了买些毒品。这样很真实。真实的真想自己也身处其中。我很闷,似乎你也是一样,闷。
一见钟情,是的,当然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他们因为毒品走到了一起。是真正的爱还是毒品,我们不清楚,他们会很清楚吗?
前面摩托车开道,上面有直升飞机,这是当时sex pistols的巡回演出。当冷静的美国人还接受不了这样的punk音乐时,当德克萨斯德牛仔狠揍了sid时,当sex pistols乐队安静的解散时。Sid已经在慢慢的迷失了自己。sid单飞后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精神和情绪,而出现的了精神枯竭的症状。音乐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奢侈,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毒品。
可能人的生命会因为经历了一种阶段而使其变得毫无意义,而生命也不将再是一种可爱的东西。
在垃圾遍地中亲吻,在黑暗中飞舞的纸币。在从众人追捧的明星沦落到去贫民区街巷购买略等的毒品。音乐已经在毒品中葬身。sid和nancy已经走投无路,在纽约的大旅馆看着火焰在自己的房间飞舞。那是一种很苍白很无助的感觉,世界已经不再属于他们了,世界也不再需要他们了。nancy倒在了血泊之中,也不知道她怎样的死去,sid被保释出来后,在街口和几个孩子快乐的跳起了舞,他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哪里,他上了死去的nancy叫来的出租车......sid在1979年死于毒品过量......
不久前看到Vivienne Westwood在时装界颁奖典上依旧光怪陆离的怪异装扮,不禁感叹。物是人非,象征着上世界中叶“跨掉的一代”的同时代衍生物,SEXPISTOL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Vivienne,风韵残存。
Sid&Nancy,发生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摇滚界的传说。充斥着绝望。这则摇滚界的PUNK爱情神话,结束于nancy的离世——一个血淋淋的句号,拖着决绝的末笔。
----“这东西……钥匙呢?”
----“没有钥匙。”
“Live fast,die young”
Sid&Nancy,将“Live fast,die young”的PUNK精神演绎得精彩绝伦。也许我的评价是残酷的。可是现实,没有什么是不残酷的。他们的结局注定不是死亡,就是分离——不,分离太过理智,PUNK不会也不屑于那么干。他们永不屈服于现实,所以只能用死亡抗争。可是他们忘了,他们不属于这个世界。
有人评价残酷战争中的爱情会因为窒息而瞬间绚烂。我感叹,灰暗现实中的爱情却只能无奈地在盛开前逝殇。
Sid&Nancy,生于摇滚,死于青春。
中间他们选择爱情。
我不在场 I'm Not There
在这部关于鲍勃·迪伦生平的传记电影中,将分别由六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分别演绎鲍勃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该片讲述了鲍勃·迪伦早期作为民谣歌手艰苦奋斗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国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识分子,具有争议的摇滚转型、摩托车意外事故还有后来从公众视线里销声匿迹的隐退,近年来工作重心不放在录制唱片而是举行巡回演唱会上,如名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 Never Ending Tour)等等。
在一本由英国作家霍华德·苏尼斯撰写的鲍勃·迪伦非官方自传中,大部分是关于迪伦的童年时代和家庭生活。书中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更多信息,特别是与他的妻子苏拉(夏洛特·甘斯布饰)。除此之外,霍华德·苏尼斯还爆料了这位老牌摇滚歌手的一件秘密绯闻,他与自己的一位伴唱歌手从1986年开始有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婚姻。每一段故事都表现了迪伦活泼善变的性格特征中的一个方面,影片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拍摄每个故事,分别用不同的主题与之相匹配:Woody (马库斯·卡尔·富兰克林饰)一个11岁的黑皮肤男孩,总是在奔跑中;Robbie(本·威士肖饰)一个风流倜傥的创作歌手,总是在路上;Jude (凯特·布兰切特饰)年轻的雌雄同体的摇滚巨星;John/Jack (克里斯汀·贝尔饰)一位重新找到自己、传递福音的民谣偶像;Billy (理查·基尔饰)大名鼎鼎的不法之徒,一个活着的奇迹但正在渐渐老去
一夜狂欢 A Hard Day's Night
1963年秋天,为了从红透半边天的甲壳虫身上赚笔钱,美国的United Artists和甲壳虫签约拍摄一部电影,目的是得以在美国推出电影的原声唱片。他们找到Walter Shenson做制片,Richard Lester导演,在1964年拍摄了电影A Hard Day's Night。
Shenson在1963年秋甲壳虫前往美国前与他们接触,要求他们为电影创作6首歌——题材不限,但要有两首抒情歌曲,两首快节奏的舞曲等等。在加勒比海度假期间,他们创作了八九首歌,Dick Lester从中选出了六首用于电影中,这些歌曲是:You Can't Do That、And I Love Her、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Tell Me Why、If I Fell、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3月2日拍摄开始前,甲壳虫在伦敦EMI录音室里录制了这些歌曲。其中演奏You Can't Do That的部分在电影推出时被剪辑掉了,但之前就做为Can't Buy Me Love单曲的B面发行,也仍然出现在美国版的原声唱片上。
电影拍摄从3月2日开始,至4月24日结束。影片用夸张的手法描述甲壳虫一天的生活,其主题来自John Lennon说过的一句话。当Lester问John他们的瑞典之行如何时,John答道:“It was a room and a car and a car and a room and a room and a car.”这句话稍加变动后被用在电影里,变成了“Paul的爷爷”的台词。
Shenson原先以为他可以随便找一首新歌的歌名作为电影题目,但这六首新歌都不太合适。拍摄期间,大家绞尽脑汁为电影找一个合适的名字。最后有一天,John和他聊天时提起Ringo有趣的语言,并举出“A hard day's night”为例。John自己在刚出版的《In His Own Write》也曾经使用过这个短语。大家一致同意它可以作为电影题目。于是John按Shenson的嘱咐,以此为题创作了电影的主题歌,并在4月16日拍摄电影期间把它录制下来。
美国出版的电影原声唱片只包括这七首新歌,但为了Parlophone的英国唱片,他们在6月回到录音室,又录制了5首新歌: I'll Cry Instead、I'll be Back、Any Time At all、Things We Said Today和 When I Get Home。加上电影里使用的他们之前发行过的单曲Can't Buy Me Love,英国的专辑唱片里一共有13首歌,全部是甲壳虫的原创歌曲。这是他们第一次能够推出一张全部原创的专辑。
这一成就主要应归功于John Lennon当时旺盛的创作力。在这13首歌里,9首都是他主笔创作的。Paul主笔创作了3首歌,并和John合作为George创作了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当然,按照主创者主唱的原则,John在这张专辑中的主唱也远远超过其他三人,甚至没有给Ringo一个表现的机会。
A Hard Day's Night的电影成为摇滚电影的经典,教给整整一代年轻人反叛的原则,而这张专辑标志着甲壳虫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早期阶段的中期”吧?
希望你喜欢~~~
展开全部
摇滚青春1和2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般不推荐电影的。
但是这个必须要推荐下。
海盗电台。
如果你真的喜欢摇滚。热爱摇滚。
但是这个必须要推荐下。
海盗电台。
如果你真的喜欢摇滚。热爱摇滚。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