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色酒阅读答案 20
乡色酒舒兰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乡色也好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1.全篇写望月思乡,运用对照手法。请具体说明一下诗歌对照手法...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也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全篇写望月思乡,运用对照手法。请具体说明一下诗歌对照手法的运用,并简述其作用
2.诗歌第二节为什么把月比作“一杯乡色酒”?
3.回顾古今诗词中用“月”寄托思念与乡愁的句子,说说此诗对“月”这个传统意象的开掘和创新 展开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也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全篇写望月思乡,运用对照手法。请具体说明一下诗歌对照手法的运用,并简述其作用
2.诗歌第二节为什么把月比作“一杯乡色酒”?
3.回顾古今诗词中用“月”寄托思念与乡愁的句子,说说此诗对“月”这个传统意象的开掘和创新 展开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前后两节,前节,是30年前,“你”是家乡柳树梢头一轮又圆又满的月,“我”正年少,在故乡,在父母亲人的身旁,你圆圆满满,我合家团圆,所以,是“你”望“我”。后节,是30年后,“你”依旧是那轮又圆又满的月,但“我”变老了,离乡背井,漂泊在外,你仍是圆圆满满,我却是乡愁满怀,所以也变成了“我”从岛上椰树林里望“你”,月依旧,人情变,前后两节的鲜明对比中,岁月沧桑之悲,思乡之苦,愁情之深,一一尽现。
2.第二节移情于月,把月比为一杯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以酒之满杯引发乡愁之满怀,是深情出妙想,可谓情来、兴来、神来之笔。
3.此诗之创新在于对“月”这个传统意象的新开发。此诗写于1978年中秋节,诗人从大陆去台湾整整30年。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团圆之时,作者抒发乡愁,定然离不开月,但如何在“老”意象上写出新意呢?作者抓住中秋月“圆”的特点,“满”的内涵,将又圆又满的月比喻为一杯满满的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来喻乡愁之满怀。比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凄而不惨;比之“月是故乡明”更含而不俗。
2.第二节移情于月,把月比为一杯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以酒之满杯引发乡愁之满怀,是深情出妙想,可谓情来、兴来、神来之笔。
3.此诗之创新在于对“月”这个传统意象的新开发。此诗写于1978年中秋节,诗人从大陆去台湾整整30年。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团圆之时,作者抒发乡愁,定然离不开月,但如何在“老”意象上写出新意呢?作者抓住中秋月“圆”的特点,“满”的内涵,将又圆又满的月比喻为一杯满满的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来喻乡愁之满怀。比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凄而不惨;比之“月是故乡明”更含而不俗。
参考资料: http://www.5156edu.com/page/07-11-12/29405.html
展开全部
1.前后两节,前节,是30年前,“你”是家乡柳树梢头一轮又圆又满的月,“我”正年少,在故乡,在父母亲人的身旁,你圆圆满满,我合家团圆,所以,是“你”望“我”。后节,是30年后,“你”依旧是那轮又圆又满的月,但“我”变老了,离乡背井,漂泊在外,你仍是圆圆满满,我却是乡愁满怀,所以也变成了“我”从岛上椰树林里望“你”,月依旧,人情变,前后两节的鲜明对比中,岁月沧桑之悲,思乡之苦,愁情之深,一一尽现。
2.第二节移情于月,把月比为一杯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以酒之满杯引发乡愁之满怀,是深情出妙想,可谓情来、兴来、神来之笔。
3.此诗之创新在于对“月”这个传统意象的新开发。此诗写于1978年中秋节,诗人从大陆去台湾整整30年。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团圆之时,作者抒发乡愁,定然离不开月,但如何在“老”意象上写出新意呢?作者抓住中秋月“圆”的特点,“满”的内涵,将又圆又满的月比喻为一杯满满的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来喻乡愁之满怀。比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凄而不惨;比之“月是故乡明”更含而不俗。
2.第二节移情于月,把月比为一杯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以酒之满杯引发乡愁之满怀,是深情出妙想,可谓情来、兴来、神来之笔。
3.此诗之创新在于对“月”这个传统意象的新开发。此诗写于1978年中秋节,诗人从大陆去台湾整整30年。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团圆之时,作者抒发乡愁,定然离不开月,但如何在“老”意象上写出新意呢?作者抓住中秋月“圆”的特点,“满”的内涵,将又圆又满的月比喻为一杯满满的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来喻乡愁之满怀。比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凄而不惨;比之“月是故乡明”更含而不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前后两节,前节,是30年前,“你”是家乡柳树梢头一轮又圆又满的月,“我”正年少,在故乡,在父母亲人的身旁,你圆圆满满,我合家团圆,所以,是“你”望“我”。后节,是30年后,“你”依旧是那轮又圆又满的月,但“我”变老了,离乡背井,漂泊在外,你仍是圆圆满满,我却是乡愁满怀,所以也变成了“我”从岛上椰树林里望“你”,月依旧,人情变,前后两节的鲜明对比中,岁月沧桑之悲,思乡之苦,愁情之深,一一尽现。
2.第二节移情于月,把月比为一杯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以酒之满杯引发乡愁之满怀,是深情出妙想,可谓情来、兴来、神来之笔。
3.此诗之创新在于对“月”这个传统意象的新开发。此诗写于1978年中秋节,诗人从大陆去台湾整整30年。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团圆之时,作者抒发乡愁,定然离不开月,但如何在“老”意象上写出新意呢?作者抓住中秋月“圆”的特点,“满”的内涵,将又圆又满的月比喻为一杯满满的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来喻乡愁之满怀。比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凄而不惨;比之“月是故乡明”更含而不俗。
2.第二节移情于月,把月比为一杯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以酒之满杯引发乡愁之满怀,是深情出妙想,可谓情来、兴来、神来之笔。
3.此诗之创新在于对“月”这个传统意象的新开发。此诗写于1978年中秋节,诗人从大陆去台湾整整30年。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团圆之时,作者抒发乡愁,定然离不开月,但如何在“老”意象上写出新意呢?作者抓住中秋月“圆”的特点,“满”的内涵,将又圆又满的月比喻为一杯满满的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来喻乡愁之满怀。比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凄而不惨;比之“月是故乡明”更含而不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