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的音乐之最
2011-01-27 · 知道合伙人宗教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贾湖骨笛。
1986年5月到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贾湖遗址的78号墓葬中,一共发现了16件两头洞通、开有一系列侧孔的骨管,出土时大多置于墓主人股骨两侧,呈土黄色。据鉴定,骨管是鹤类飞禽的肢骨,截去两端骨关节后,再钻孔而成。16件骨管的形制比较一致,形制与笛子十分相像,发掘者首先想到,有可能就是笛子。
考古工作者将骨管送到北京,请音乐史家鉴定,并请笛子演奏家演奏。1987年11月初,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响实验室与武汉音乐学院组成测音小组,用stroboconn闪光频谱测音仪,对保存最为完整的20号7孔骨笛进行了测试。
骨管的构造与今天的笛子很相像,但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它两端开口,没有吹孔。专家指出,尽管骨管没有吹孔,但仍然是吹奏乐器。至今还在河南民间流传的吹奏器竹筹,以及塔吉克族的鹰骨笛、哈萨克族的斯布斯额,都是用笛子的一端作为吹口的,只是吹奏时要将笛子斜持,使吹口与嘴唇形成45度的倾斜角,利用声波的震荡,使乐管的边棱发音。
两位演奏家各自分别作了上行、下行吹奏,发现即使简单地平吹,也至少能吹出8个音(7个按音,1个筒音)。演奏试验和测音结果表明,骨笛音质较好,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音阶。该笛可以吹奏以C为宫的七声古音阶(123#4567i),或以G为宫的七声新音阶(1234567i)。此外,还存在多宫演奏的可能性,可以吹奏比较复杂的旋律。专家一致认定,这就是贾湖先民的骨笛!
专家对同时出土的其他骨笛也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舞阳骨笛已经具备七声音阶结构,发音准确,音质也较好,至今仍可吹奏旋律。
1986年5月到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贾湖遗址的78号墓葬中,一共发现了16件两头洞通、开有一系列侧孔的骨管,出土时大多置于墓主人股骨两侧,呈土黄色。据鉴定,骨管是鹤类飞禽的肢骨,截去两端骨关节后,再钻孔而成。16件骨管的形制比较一致,形制与笛子十分相像,发掘者首先想到,有可能就是笛子。
考古工作者将骨管送到北京,请音乐史家鉴定,并请笛子演奏家演奏。1987年11月初,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响实验室与武汉音乐学院组成测音小组,用stroboconn闪光频谱测音仪,对保存最为完整的20号7孔骨笛进行了测试。
骨管的构造与今天的笛子很相像,但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它两端开口,没有吹孔。专家指出,尽管骨管没有吹孔,但仍然是吹奏乐器。至今还在河南民间流传的吹奏器竹筹,以及塔吉克族的鹰骨笛、哈萨克族的斯布斯额,都是用笛子的一端作为吹口的,只是吹奏时要将笛子斜持,使吹口与嘴唇形成45度的倾斜角,利用声波的震荡,使乐管的边棱发音。
两位演奏家各自分别作了上行、下行吹奏,发现即使简单地平吹,也至少能吹出8个音(7个按音,1个筒音)。演奏试验和测音结果表明,骨笛音质较好,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音阶。该笛可以吹奏以C为宫的七声古音阶(123#4567i),或以G为宫的七声新音阶(1234567i)。此外,还存在多宫演奏的可能性,可以吹奏比较复杂的旋律。专家一致认定,这就是贾湖先民的骨笛!
专家对同时出土的其他骨笛也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舞阳骨笛已经具备七声音阶结构,发音准确,音质也较好,至今仍可吹奏旋律。
展开全部
我认为是唐乐《秦王破阵舞》,大唐是封建时代的集大成者,文化经济空前繁荣的时代。音乐气势恢宏,集先秦两汉南北朝以来音乐之大成,难得的音乐盛事,连皇帝唐玄宗都是音乐家。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广陵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