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谈谈你在教育和教学中是如何贯彻和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说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其核心理念是什么?
二、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该如何体现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要重点关注哪些具体内容?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1.1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课程标准及学生情况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预测教学效果,规划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对教学过程形成总体构想。从内容上来说,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似乎是一回事,但教学设计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以现代行为科学、系统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程序和理论,强调从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入手,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行为,分析学生课堂学习的任务,预想学生的学习行为,选择可行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发生预期的变化,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
1.2对教学设计起关键导向作用的是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是设计者对课堂教学本质特征的认识。
长期以来,教学一直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以传递知识或搬运信息为己任,学习的过程则被视为是在头脑仓库中储存信息以备再现之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样的教学往往是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呈现出强烈的封闭性。在这种课堂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存在严重的弊端:
一是重教材,轻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考试也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教科书知识的掌握,教科书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教学变成了教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教科书中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二是重结论,轻过程。过于关注结论的获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试图走一条捷径,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2]
1.3那么,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作为理论指导的新课程要倡导怎样的课堂教学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六条具体目标,其中的前四条对课程取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
从上述要求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有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本质特征:第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的不能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方位提升;第二,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互动合作、乐于探究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学生主动建构的课堂教学,必须克服重教材轻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把重心从着眼于教师的教转变为着眼于学生的学,一句话,要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要打破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改变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不能单纯以掌握某个知识点、能力点作为教学目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人的整体素养的提高。教师要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生命个体,树立新型的学生观,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一起经历的生命过程,从而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首先要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能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
以学定教,用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话来说,就是要“为学习设计教学”。加涅把师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分为学习事件和教学事件,强调“教学无论如何进行,其目的都在于为学习过程提供支持”,“一般说来,教学包含一套外在于学生的、设计用于支持学习内部过程的事件”。他甚至特别指出:“为了避免讲得过多的毛病,最好的办法或许是牢牢记住:一节课上的交流是为了促进学习,偏离了这一目标就成了纯粹的闲扯。”[4]
1.4为了真正落实以学定教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意:
1.4.1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起点。
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起点是什么?许多教师习惯于从教材的逻辑体系中去确定教学活动展开的起点,却不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中去寻找教学活动的起点。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固然不能忽视教材的逻辑体系,但不能把教材置于核心地位,不能把教师如何传授教材中的知识并让学生掌握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预测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促进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去精心筹划整个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善于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来思考、规划课堂教学。
1.4.2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展开,要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用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动机=估计成功的概率×对成功价值的估计,而成果的体验会产生再次体验成功的欲望。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必须做到认知与情意同步抓,给学生表现成功的机会,包括对学生提出有差异的教学要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真心实意地关怀每一个学生,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注,并且及时、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提问、回答和其他行为表现。
◆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即允许学生对自己学什么和怎么学有一定的决定权。[5]
1.4.3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
低效率的课堂往往存在着“四多四少”现象,即统一学习多,个人独立学习少;接受学习多,探究学习少;教师表达多,学生表达少;学习快的表达多,学习慢的表达少。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力求改变这种状况。[6]
◆改变课堂横向结构。改变单一的全班统一学习模式,为把全班统一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转变师生单向互动的组织方式,实现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
◆合理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先学后教,充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避免让学生长时间被动听讲,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学习实践,尽可能减少课堂上的无效时间。
◆引导学生思路,展示思维过程,拓展思维空间。要创设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条件与机会,理清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思维活动的强度;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疏漏和失误,领悟思维策略。
◆注重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联系与沟通,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应该结合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来体现新课程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基本理念出发,对语文学与教的基本规律作了新的阐述,在其阐述中, “积累”、“感悟”“实践”三个概念多次出现,显示出新课程对此的强调与重视。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语文学与教的规律,注重积累,注重感悟,注重实践。
2.1注重积累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注重语文积累,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非常突出的一个要求,是课程标准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继承。
2.1.1语文积累的内涵很丰富,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符号,积累大量的词汇等。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
二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语言典范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积累语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语言规律的积累,或者说语感的积累。在长期模仿学习和语言实践中,通过反复多次的感性接触,积累丰富的直觉体验,形成敏锐的语言感受力,从而触摸到语言的规律。因为“汉语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是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累。它不可能突飞猛进,而只能潜移默化。”[7]
◆文化积累。包括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阅读欣赏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感悟优秀的文化精神,形成一定的文化品味。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反映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语文学习不只是掌握语言文字,更是文化的学习和感染。文化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当语文学习到一定程度时,文化积累将成为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因素。
◆生活积累。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语文学习才有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8]
2.1.2注重语文积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
◆要把语文积累当作课堂教学的一项常规,在课堂内充分重视,保证时间。
◆积累在于持之以恒,要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和习惯,才能真正实现从数量的积累向语文素养的提高飞跃。比如把做读书卡片和写读书笔记作为一项学习常规,让学生渐渐养成习惯;
◆重视课文语言材料的积累。初中阶段要在小学基本解决识字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字词教学,尤其是要把词汇积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扎扎实实地积累一定数量的书面词汇,为其语言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视朗读,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应该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脑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声朗读时,大脑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器官活动也要比默读时活跃。让学生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有利于形成良好语感。
◆重视背诵。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范式,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要加强背诵指导,让学生多在课内背诵,古诗、文言短文尽量在课内完成背诵。
◆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读书。这是语文积累的一个关键。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还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要把“广泛阅读”课程化,放到课内来落实:一是把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在课堂内落实好教科书中设置的“名著阅读”,坚持开设“阅读课”;三是设计好探究性的专题阅读作业,以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
2.2注重感悟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正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与以往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加关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对学生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感悟。
2.2.1所谓“感悟”其实可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感”即“感触”“接触”,这个过程以文本的细节和局部为对象的。但这个过程是过渡性的,引发性的,阅读者的心理流向即刻向“悟”的方向发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这里所谓的“表”“微”,就是文本的细节和局部,这里所谓的“里”“著”,就是文本的意义整体。感悟就是从对文本的细节与局部的感知导向对文本整体意义的领悟、把握的复杂心理过程。
传统阅读观认为阅读是一个接受和反映文本的过程;感悟的阅读观则认为,阅读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感悟论的阅读视野里,文本的意义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文本自身,另一个是读者已有的认知和经验。由此看来,阅读理解实际上是在文本各部分之间、在文本和读者经验之间积极建构意义的过程。[9]
2.2.2那么,感悟的阅读观对于语文教学有什么意义和启发?或者说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采取什么的相应教学策略?
◆要先读后教。感悟感悟,乃由感而悟,先感后悟。因此,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作品文本有所“感”。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接触语言文字,是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体验,是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触摸语言、体验情感、感受形象。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专注地、潜心地阅读课文,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让学生真实记录自己的初始阅读体验。要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调整教学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老师布置学生在预习时“熟悉课文”,上课伊始稍稍检查预习情况便开始讲解课文,或组织学生围绕预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课堂上根本不给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感知文本。而实际上有不少学生在预习中并没有真正用心去熟悉课文,在这种情形下匆匆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便没有了“起点”,也忽视了必要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过程,其效率自然是低下的。
◆要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语文教学对作品意义的探究、阐发,不仅要结合对文本具体内容的感受和体验来展开,更要以把握文本的整体意义作为目的。
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中,有一种这种流行的做法:“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这一做法,从表层看似乎体现了对学生学习选择权的尊重,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重视的表现;而其实质上却是忽视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以偏概全,随意肢解课文,违背了感悟的规律。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其局部总是存在于整体之中的,对一篇作品的阅读感悟必须尊重文本的整体性,重视文本的结构效应。阅读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要注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要把握好文本解读的“度”。悟乃由感而悟之,合感而悟。感悟虽从文本的细节和局部出发,但它着眼于文本整体的意义。文本整体的意义就是一个“度”,它在赋予的同时又制约着文本局部的意义。当任何对于文本的阐释逾越了文本整体意义的制约而随意发挥时,便是空泛的毫无意义的过度阐释。语文教学要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纠正过度阐释倾向,重视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感悟作为理解与探究的基础。
2.3注重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总之,语文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实践。
2.3.1语文实践,简而言之,就是用语文,就是在各种场合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通过听说读写等行为完成具体的任务。语文实践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及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都应得到体现。
2.3.2注重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要注意:
◆以学生自主的学习为出发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比如说阅读教学,如果以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掌握有关结论为目的,许多教师都会不自觉地以讲解为主要教学手段,把有关结论传授给学生。新课程要求以学定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学,着眼于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把阅读教学的过程作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实践的过程,那么,在教学设计中,自然要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线,以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的起点,以学生在独立阅读中产生的思考与问题作为确定教学思路的基础,把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规律作为教学的重点。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创设情境。使语文学习贴近真实的生活,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动机;使课堂上进行的听说读写活动贴近人们真实的听说读写活动,使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语文能力。
◆注重实践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而轻过程的弊端:诵读不足而分析有介入太快,咀嚼不足而结论得出太快,讨论不足而分歧消失得太快,欣赏不足而理性说明得太快,整合不足而阅读结束得太快。[10]注重实践的教学要重视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积淀和感悟。
◆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加强语文性。作为语文实践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新课程的亮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好重心,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大量读写、使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而不能脱离语文,演变成只有活动没有语文的空壳。
牢牢把握住注重积累,注重感悟,注重实践的基本原则,语文教学设计就会始终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就会少些花架子,就会多在语文本身上多下功夫,就会使课堂教学更加朴实而有效。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其核心理念是什么?
二、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该如何体现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要重点关注哪些具体内容?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1.1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课程标准及学生情况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预测教学效果,规划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对教学过程形成总体构想。从内容上来说,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似乎是一回事,但教学设计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以现代行为科学、系统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程序和理论,强调从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入手,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行为,分析学生课堂学习的任务,预想学生的学习行为,选择可行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发生预期的变化,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
1.2对教学设计起关键导向作用的是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是设计者对课堂教学本质特征的认识。
长期以来,教学一直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以传递知识或搬运信息为己任,学习的过程则被视为是在头脑仓库中储存信息以备再现之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样的教学往往是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呈现出强烈的封闭性。在这种课堂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存在严重的弊端:
一是重教材,轻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考试也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教科书知识的掌握,教科书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教学变成了教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教科书中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二是重结论,轻过程。过于关注结论的获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试图走一条捷径,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2]
1.3那么,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作为理论指导的新课程要倡导怎样的课堂教学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六条具体目标,其中的前四条对课程取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
从上述要求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有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本质特征:第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的不能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方位提升;第二,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互动合作、乐于探究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学生主动建构的课堂教学,必须克服重教材轻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把重心从着眼于教师的教转变为着眼于学生的学,一句话,要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要打破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改变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不能单纯以掌握某个知识点、能力点作为教学目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人的整体素养的提高。教师要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生命个体,树立新型的学生观,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一起经历的生命过程,从而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首先要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能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
以学定教,用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话来说,就是要“为学习设计教学”。加涅把师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分为学习事件和教学事件,强调“教学无论如何进行,其目的都在于为学习过程提供支持”,“一般说来,教学包含一套外在于学生的、设计用于支持学习内部过程的事件”。他甚至特别指出:“为了避免讲得过多的毛病,最好的办法或许是牢牢记住:一节课上的交流是为了促进学习,偏离了这一目标就成了纯粹的闲扯。”[4]
1.4为了真正落实以学定教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意:
1.4.1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起点。
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起点是什么?许多教师习惯于从教材的逻辑体系中去确定教学活动展开的起点,却不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中去寻找教学活动的起点。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固然不能忽视教材的逻辑体系,但不能把教材置于核心地位,不能把教师如何传授教材中的知识并让学生掌握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预测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促进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去精心筹划整个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善于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来思考、规划课堂教学。
1.4.2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展开,要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用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动机=估计成功的概率×对成功价值的估计,而成果的体验会产生再次体验成功的欲望。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必须做到认知与情意同步抓,给学生表现成功的机会,包括对学生提出有差异的教学要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真心实意地关怀每一个学生,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注,并且及时、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提问、回答和其他行为表现。
◆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即允许学生对自己学什么和怎么学有一定的决定权。[5]
1.4.3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
低效率的课堂往往存在着“四多四少”现象,即统一学习多,个人独立学习少;接受学习多,探究学习少;教师表达多,学生表达少;学习快的表达多,学习慢的表达少。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力求改变这种状况。[6]
◆改变课堂横向结构。改变单一的全班统一学习模式,为把全班统一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转变师生单向互动的组织方式,实现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
◆合理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先学后教,充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避免让学生长时间被动听讲,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学习实践,尽可能减少课堂上的无效时间。
◆引导学生思路,展示思维过程,拓展思维空间。要创设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条件与机会,理清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思维活动的强度;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疏漏和失误,领悟思维策略。
◆注重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联系与沟通,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应该结合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来体现新课程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基本理念出发,对语文学与教的基本规律作了新的阐述,在其阐述中, “积累”、“感悟”“实践”三个概念多次出现,显示出新课程对此的强调与重视。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语文学与教的规律,注重积累,注重感悟,注重实践。
2.1注重积累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注重语文积累,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非常突出的一个要求,是课程标准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继承。
2.1.1语文积累的内涵很丰富,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符号,积累大量的词汇等。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
二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语言典范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积累语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语言规律的积累,或者说语感的积累。在长期模仿学习和语言实践中,通过反复多次的感性接触,积累丰富的直觉体验,形成敏锐的语言感受力,从而触摸到语言的规律。因为“汉语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是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累。它不可能突飞猛进,而只能潜移默化。”[7]
◆文化积累。包括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阅读欣赏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感悟优秀的文化精神,形成一定的文化品味。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反映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语文学习不只是掌握语言文字,更是文化的学习和感染。文化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当语文学习到一定程度时,文化积累将成为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因素。
◆生活积累。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语文学习才有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8]
2.1.2注重语文积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
◆要把语文积累当作课堂教学的一项常规,在课堂内充分重视,保证时间。
◆积累在于持之以恒,要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和习惯,才能真正实现从数量的积累向语文素养的提高飞跃。比如把做读书卡片和写读书笔记作为一项学习常规,让学生渐渐养成习惯;
◆重视课文语言材料的积累。初中阶段要在小学基本解决识字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字词教学,尤其是要把词汇积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扎扎实实地积累一定数量的书面词汇,为其语言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视朗读,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应该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脑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声朗读时,大脑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器官活动也要比默读时活跃。让学生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有利于形成良好语感。
◆重视背诵。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范式,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要加强背诵指导,让学生多在课内背诵,古诗、文言短文尽量在课内完成背诵。
◆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读书。这是语文积累的一个关键。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还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要把“广泛阅读”课程化,放到课内来落实:一是把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在课堂内落实好教科书中设置的“名著阅读”,坚持开设“阅读课”;三是设计好探究性的专题阅读作业,以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
2.2注重感悟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正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与以往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加关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对学生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感悟。
2.2.1所谓“感悟”其实可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感”即“感触”“接触”,这个过程以文本的细节和局部为对象的。但这个过程是过渡性的,引发性的,阅读者的心理流向即刻向“悟”的方向发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这里所谓的“表”“微”,就是文本的细节和局部,这里所谓的“里”“著”,就是文本的意义整体。感悟就是从对文本的细节与局部的感知导向对文本整体意义的领悟、把握的复杂心理过程。
传统阅读观认为阅读是一个接受和反映文本的过程;感悟的阅读观则认为,阅读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感悟论的阅读视野里,文本的意义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文本自身,另一个是读者已有的认知和经验。由此看来,阅读理解实际上是在文本各部分之间、在文本和读者经验之间积极建构意义的过程。[9]
2.2.2那么,感悟的阅读观对于语文教学有什么意义和启发?或者说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采取什么的相应教学策略?
◆要先读后教。感悟感悟,乃由感而悟,先感后悟。因此,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作品文本有所“感”。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接触语言文字,是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体验,是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触摸语言、体验情感、感受形象。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专注地、潜心地阅读课文,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让学生真实记录自己的初始阅读体验。要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调整教学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老师布置学生在预习时“熟悉课文”,上课伊始稍稍检查预习情况便开始讲解课文,或组织学生围绕预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课堂上根本不给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感知文本。而实际上有不少学生在预习中并没有真正用心去熟悉课文,在这种情形下匆匆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便没有了“起点”,也忽视了必要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过程,其效率自然是低下的。
◆要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语文教学对作品意义的探究、阐发,不仅要结合对文本具体内容的感受和体验来展开,更要以把握文本的整体意义作为目的。
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中,有一种这种流行的做法:“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这一做法,从表层看似乎体现了对学生学习选择权的尊重,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重视的表现;而其实质上却是忽视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以偏概全,随意肢解课文,违背了感悟的规律。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其局部总是存在于整体之中的,对一篇作品的阅读感悟必须尊重文本的整体性,重视文本的结构效应。阅读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要注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要把握好文本解读的“度”。悟乃由感而悟之,合感而悟。感悟虽从文本的细节和局部出发,但它着眼于文本整体的意义。文本整体的意义就是一个“度”,它在赋予的同时又制约着文本局部的意义。当任何对于文本的阐释逾越了文本整体意义的制约而随意发挥时,便是空泛的毫无意义的过度阐释。语文教学要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纠正过度阐释倾向,重视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感悟作为理解与探究的基础。
2.3注重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总之,语文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实践。
2.3.1语文实践,简而言之,就是用语文,就是在各种场合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通过听说读写等行为完成具体的任务。语文实践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及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都应得到体现。
2.3.2注重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要注意:
◆以学生自主的学习为出发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比如说阅读教学,如果以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掌握有关结论为目的,许多教师都会不自觉地以讲解为主要教学手段,把有关结论传授给学生。新课程要求以学定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学,着眼于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把阅读教学的过程作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实践的过程,那么,在教学设计中,自然要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线,以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的起点,以学生在独立阅读中产生的思考与问题作为确定教学思路的基础,把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规律作为教学的重点。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创设情境。使语文学习贴近真实的生活,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动机;使课堂上进行的听说读写活动贴近人们真实的听说读写活动,使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语文能力。
◆注重实践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而轻过程的弊端:诵读不足而分析有介入太快,咀嚼不足而结论得出太快,讨论不足而分歧消失得太快,欣赏不足而理性说明得太快,整合不足而阅读结束得太快。[10]注重实践的教学要重视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积淀和感悟。
◆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加强语文性。作为语文实践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新课程的亮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好重心,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大量读写、使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而不能脱离语文,演变成只有活动没有语文的空壳。
牢牢把握住注重积累,注重感悟,注重实践的基本原则,语文教学设计就会始终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就会少些花架子,就会多在语文本身上多下功夫,就会使课堂教学更加朴实而有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